歌德学院在全世界积极从事文化活动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11月01日 17:38 新浪收藏 微博

  一、歌德学院简介

  歌德学院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世界范围内积极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学院。

  我们的工作是促进国外的德语语言教学并从事国际文化合作。除此之外,通过介绍有关德国文化,社会以及政治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展现一个丰富多彩的德国形象。

  歌德学院是一家在全世界运作的德国文化机构,它旨在推动德语语言在国外的认知,开展国际间的文化合作以及全面推介德国形象。在新的全球挑战时代,歌德学院工作着眼于深化彼此间的文化理解和加强德国在世界上的声誉。目前歌德学院在全世界83个国家中拥有147家分支机构。

  歌德学院促进中国人和德国人之间的相互理解视为其中心任务之一。文化合作和介绍德国文化 一并为工作的核心。为此,歌德学院与中国的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出了一系列项目和长期的计划。其目的是希望双方在艺术和知识领域促成富有成果的交流和稳定、互信的接触。

  歌德学院为在国外邂逅和讨论来自德国的当代艺术创造机会。歌德学院与地方合作伙伴合作,在造型艺术的所有领域内发起和赞助了众多团体和单独展览。歌德学就文化和时代历史方面的主题制作了一系列记录性的巡回展览,就当代德国艺术的重要发展趋势组织了会议和小组讨论节目,开展研讨会,实施艺术家居留项目(Artist-in-Residence-Programme)并举办与德国艺术家的对话活动。

  歌德学院是德国在世界范围内积极从事文化活动的文化学院。 它的工作是促进国外的德语语言教学并从事国际文化合作。除此之外,通过介绍有关德国文化、社会以及政治生活等方面的信息,展现一个丰富多彩的德国。 50多年以来,通过歌德学院、歌德中心、文化协会、阅览室、考试中心和语言学习中心组成的网络,它在德国文化和教育政策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

  二、赞助项目

  1、“德国之夜”的多媒体空间艺术

  2007年9月,由歌德学院(中国)德国文化中心企划的一场名为“德国之夜”的多媒体空间艺术展在茉莉餐厅举行。

  在长达12小时的“德国之夜”活动中,众多音乐、影视、文学、当代艺术等不同领域的艺术家、策划人,在京主流媒体编辑/记者,各国驻华使馆官员,德国顶级品牌厂商高层领导均亲临现场。从日暮十分至次日凌晨,从餐厅的亲水露台至户外广场,从位于地下一层的夜店至城堡顶层的花园,茉莉的多维空间不但为中-德艺术家提供了一个综合立体的展示平台,也为近2000名与会来宾提供了一个全方位感受电影/视觉艺术、音乐、文学、装置艺术等众多艺术门类魅力的绝佳机会。

  2:第三届广州三年展

  2008年10月,第三届广州三年展将与歌德学院共同举办题为“与后殖民说再见vs后西方社会”的国际论坛。届时,海内外学者与艺术家将对广州三年展以及同期在亚洲发生的多项国际大展进行深入、坦诚的批评与反思。期间,还举办 Werner Herzog电影作品展示。

  3:上海双年展

  2008年9月,歌德学院赞助了第7届上海双年展,此次双年展的主题是“快城快客”。此次双年展的策展人是张晴(上海美术馆副馆长)、朱里安o翰尼(Julian Heynen)(杜塞多尔夫K21艺术品收藏馆的艺术总监)和翰克o斯劳格(Henk Slager)(乌特勒支视觉艺术与设计学院的院长)。通过赞助这一算得上是亚洲最为重要的艺术双年展,歌德学院期望借此促进来自中国、德国和全世界的艺术家之间的联合和合作;此外,它还希望在此基础上与中国的合作伙伴,如上海美术馆,建立起更多的合作。

  与上海双年展几乎同时举办的还有由对外关系学院(ifa)和歌德学院于9月6日和7日联合举办国际策展人研讨会。此次会议是ifa举办的“双年展对话”系列活动的延续。其主题就是双年展模式本身和全世界日益增长的大型周期性活动的数量。在一系列公开和内部的讨论中,一些新的和正在酝酿中的双年展,如日本的Echigo-Tsumari三年展或巴勒斯坦的Riwaq双年展,得到特殊的关注。

  4:“两块东西,东西两块”德国设计师群展

  2009年2月20日-2009年5月6日,歌德学院(中国)继续支持参展艺术家的作品在706空间展出。

  展览的名称“两块东西”是指“物品”——设计品,“东西两块”是指“地区”——德国、中国。这个在中国举办的有关德国设计品的展览,与其他大多数设计展不同的是:这里的设计品是可以出售的,任何人都可以把它们带走,并在你希望的时间与地点使用它们。展览更像是一间临时的“商店”,在这个空间内通过“购买”这一动作,设计品从摆放在展台上的艺术品回归其本来的身份——消费品。部分参展品牌:Proxy、HUT up Berlin、Bless。

  5:白鹰之光——萨克森–波兰宫廷文物精品展(1670-1763)

  为进一步促进中德两国间的文化交流,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2008年展出的萨克森艺术瑰宝带到了北京故宫(微博)博物院,并于2009年4月8日正式对外展出。故宫博物院郑欣淼院长与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馆总馆长马丁o罗特教授博士以及德国联邦议院新闻与媒体委员会委员莫尼卡o格鲁特斯教授共同宣布了展览开幕。

  此次展览一共展出209件/套萨克森–波兰宫廷的艺术瑰宝,通过奥古斯特二世的宝座、绘画、铜版画、陶瓷、军械装备以及各类徽章与宝石,向人们展示了萨克森–波兰统治者的自我展示策略及其雄厚的实力与不可动摇的地位,描绘了17/18世纪艺术在欧洲宫廷内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选帝侯对宫廷权力的利用。

  萨克森–波兰宫廷是17/18世纪欧洲宫廷的一个范例。奥古斯特二世与奥古斯特三世是此次展览的中心人物,在他们从萨克森选帝侯晋升为波兰国王之后,萨克森-波兰艺术也随之进入了最鼎盛的时期。

  6:歌德音乐夏夜:柏林音乐之夜&通俗摇滚音乐节

  2009年6月14日 至 2009年6月18日由歌德学院(中国)、庆繁祥文化主办的歌德音乐夏夜:柏林音乐之夜&通俗摇滚音乐节系列演出在北京东城区举办。

  始于2007年的“德中同行”是一个为期3年的德中文化与音乐交流系列活动,由德国总统克勒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共同担任监护人。到2010年,活动分别在中国的6个大都市举办,核心活动是9天的露天音乐文化节。

  “歌德夏日音乐节”系列的目标是在北京为对德国音乐、文化感兴趣的朋友搭建一个优秀的系列平台:以此独一无二的活动形式联络中德文化界、媒体、经济界代表、国际组织以及国际文化交流方面的伙伴。

  7:德音乐工业高峰圆桌会

  歌德学院携手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于2009年6月17日和18日在北京共同举办中德音乐工业高峰圆桌会议。为期两天的研讨会分别由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向勇和歌德学院(中国)北京院长倪之克博士主持,围绕“新媒体技术音乐产业”这一主题,邀请到来自德国音乐产业界不同领域的资深人士,如:Initiative Musik音乐资助机构(由德国政府组建,专为推广德国摇滚乐);Berlin Calling(德国的流行乐、爵士乐扩展海外演出市场)等,前来介绍他们的工作项目;就欧洲文化事件管理结构、国外乐队在中国巡演涉及法律的相关现状与问题、德国音乐家在中国市场出版唱片以及新媒体技术在现今音乐市场的角色、在中德两方合作的可能性等方面与中国音乐产业界的相关代表人士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广泛的交流。

  8:室内乐在中国系列活动:德国当代音乐周

  2009年6月,由中央音乐学院主办,德中同行、德国EVS音乐基金会、歌德学院(中国)、库客公司协办的德国当代音乐周在北京举办。

  德国作曲大师拉亨曼及其著名德国音乐家受邀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德国当代音乐系列活动中的作曲大师班、工作坊中授课并举办讲座。在此期间,举办德国当代音乐的系列音乐会。德国弗莱堡的当代室内乐团演奏拉亨曼和其他当代作曲家的作品并开办工作坊。沈阳音乐学院的十四名学生去北京参加这一活动。之后拉亨曼和夫人钢琴演奏家菅原幸子前来沈阳音乐学院举办音乐会、讲座并为学生上课。

  9:公共空间艺术:“钉杠捶”XXXXL号

  在北京金长安大厦巨大的16.657 平方米的LED显示墙面上, 从2009年4月15日起,第一次作为电子艺术创作 “钉杠捶”的展示平台。青年艺术家茶拓笔的作品在那里循环播放。

  在这两座大厦的墙体上,人们会看到两只大手,他们不停地相互变换着“石头、剪子、布”的游戏,这就相当于德国的“Schnick, Schnack, Schnuck”,而在中国它有另一个名字叫做“钉杠捶”。这三个手势表示的是,当两个人发生分歧时,通过这三个手势来作出决定。 游戏规则很简单:剪子能剪破布,但是却硬不过石头,而布又能包裹住石头。所以每个手势都能压住另一个,同时也有自己不能逾越的“天敌”。“非常特别的一点是,石头、剪子、布这样的游戏全球通行。人们是否操着同一种语言,能否顺畅交流,都不是问题。”茶拓笔解释说。

  10:新戏剧艺术:中国/德国

  2009年10月16日至19日,歌德学院北京分院与杜塞尔多夫剧院合作的项目“新戏剧艺术:中国 / 德国”在北京举行。该活动是2009年3月于杜塞尔多夫剧院成功举行的第一部分的延续。它不仅涵盖了对剧作家和作品的介绍,而且还进一步推动了两国戏剧创作者(作者、导演、编剧)之间的跨文化交流——通过比较、讨论戏剧的不同创作方式和工作环境,使来自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社会认知的剧作家们从中找到契合点,以便今后可以共同合作。“新戏剧艺术:中国/德国”的序曲 “中国新戏剧艺术”已经成为了中国当代戏剧在德国的盛大节日,并建立了中德剧作家之间的交流平台。

  11:“初识德国”展览

  由歌德学院发起的,“初识德国”一个以多媒体和互动形式介绍德国概况的展览,于2009年10月9日进入北京西城区图书馆。从9日到16日在这一周的时间里,展览从不同的角度诙谐地回答有关德国的历史、文化以及政治生活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12:戏剧构作在北京

  2009年10月12日至14日,歌德学院与剧艺北京TAP、中演戏剧学院等机构合作,邀请到德国戏剧构作领域的权威人士:慕尼黑室内剧场戏剧构作部主任马蒂亚斯o君特(Matthias Günther)先生、汉堡戏剧学院院长米夏埃尔o伯格丁(Michael B"orgerding)先生、法兰克福音乐与表演艺术学院教授玛里昂o蒂特克 (Marion Tiedtke)女士以及杜塞尔多夫剧院的戏剧构作克里斯托夫o 莱普奇(Christoph Lepschy)先生,前来北京举行为期三天的“戏剧构作在北京”系列活动。该活动采取论坛对话、讲座、工作坊并行的形式,从理论到实践,力图让中国戏剧界人士认识、了解戏剧构作这个“德国式”概念。受邀嘉宾不仅代表了德国舞台创作中戏剧构作领域的最高水准,而且对戏剧构作专业教学也有着丰富的经验。在此期间,来自柏林的独立剧场艺术家安德烈娅o 库尔曼(Andrea Kurmann)女士还与中央戏剧学院教师李亦男共同指导一个为期三天的工作坊。

  13:IDOCS国际纪录片论坛——“德国制造”

  2009年12月12日至16日,歌德学院与北京零频道等联合推出的 “2009年IDOCS国际纪录片论坛”首次向中国观众连续展映最新的国际顶级纪录片。届时,歌德学院特别推出“德国制造”单元,邀请到奥斯卡最佳短片奖《黑骑士》(Black Rider)的导演佩佩o丹科瓦特和德国著名纪录片导演托马斯o格鲁比前来做深度交流,并他们的最新作品介绍给中国观众。

  14:德国当代童书插画展 暨基尔斯腾o博伊作品展

  2010年4月16日,由歌德学院和特洛伊斯多夫图画书博物馆共同举办的“德国当代童书插画展”的宗旨,就是要在国外介绍高质量的德国图画书和儿童书的插画,以及插画风格的多样性。此次展览奉献给大家精心挑选的13位艺术家的作品,让观众了解德国著名插画大师的创作成果。除了享有国际盛誉的插画大师,如亚诺士、克劳斯o 恩西卡特和沃夫o艾尔布鲁赫外,还介绍了年轻的插画艺术家,他们的作品反映了插画艺术发展的新趋势。同时,展览还形象地展示了今天艺术家运用的丰富多彩的技巧。有一些富有才思的插画家创造性地继承老艺术家的绘画技术传统,与此同时,年轻一代的插图家则在探索用数码技术构造画面的可能性。

  15:歌德学院举办卡塞尔文献展推广日活动

  卡塞尔文献展是世界最重要的当代国际艺术第一大展,展览始终聚焦当代艺术的最前沿,关注文化中心话题,逐渐成为国际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坐标,在国际艺术界,文献展就相当于体育界的奥林匹克,电影界的奥斯卡。为向中国大众和艺术界进一步推广这一展览, 歌德学院(中国)在2010年5月6日在MAD马岩松事务所举办Documenta Day活动,届时邀请著名艺术家/策展人艾未未、汪建伟(微博)、郭小彦、张奇开等,从多个角度、以多种形式介绍这一当代艺术大展。

  本次歌德学院举办的活动也侧重于中国同卡塞尔文献展的关系,活动从文献展50年历史脉络、以往参展中国艺术家、此次最新作品介绍、中国的艺术大展策划及本土主题等方面出发,通过讲座、投影、电影放映等多种形式,深入浅出地探讨艺术、艺术展与中国现实的呼应及对照。

  活动不仅面向艺术届,更加注重同广大公众的交流。不仅在中国首次放映、介绍以往参加文献展中国艺术家的重要参展作品和最新创作情况介绍,而且是艾未未针对“童话”项目和公众交流的首次活动。Documenta Day的场地也是非常独特:观众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也可以参观艾未未和中国新一代建筑师马岩松别具一格的工作空间。

  16:德国戏剧解码(一)——莱辛、席勒、歌德时期的德国国家剧院

  2010年7月2日,歌德学院在中央戏剧学院举办“歌德导读”系列活动第一场“德国戏剧解码——莱辛、席勒、歌德时期的德国国家剧院”。德国歌德国家博物馆前馆长Lothar Ehrlich博士教授应歌德学院之邀德语朗读《浮士德》的选段《舞台上的序剧》,其中文版由中央戏剧学院的卢暖演绎。Ehrlich教授介绍莱辛、歌德和席勒时期的德国国家剧院状况。此外,他与中央戏剧学院的李亦男博士就“18世纪中至19世纪初的德国戏剧”这一主题进行对话。

  17:城市——隐秘的边界 柏林 transmediale 新媒体艺术展

  2010年8月15日,由北京德国文化中心o歌德学院(中国)和今日美术馆(微博)主办,海南航空和三星提供支持的“柏林 transmediale 新媒体艺术展”,在北京今日美术馆开幕。

  本次“柏林 transmediale 新媒体艺术展”,以“Stadt am Rande”为主题,中文意为“边缘上的城市”。展览大量选用了柏林艺术家们的艺术作品,探讨了城市结构设计所蕴含的意义、价值和文脉。展览以柏林为比喻、背景和平台,城市中最典型、最明显的元素边缘化,从而以独特的视角重新阐释了城市结构,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城市不为人知的一面,让观众了解支离破碎的城市肌理对生活方式、建筑结构、人性的影响以及人们对此的应对措施。城市元素中的微妙、隐晦、神秘和虚无成为了此次展览的重点,城市结构的概念也由此被重新定义和扩充。

  18:纪录片放映《大水来临前:图瓦卢岛》& 对谈:徐冰 vs Rein Wolfs

  2010年11月至12月北京德国文化中心o歌德学院(中国)集中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微博)放映 “文化与气候变迁”主题影片,同时邀请中德文化、媒体界人士对话。这一系列影片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从社会层面来看,人类既是造成气候变迁的始作俑者、环境恶化的受害者,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影片从个人到社会、从地方到全球,通过不同角度探寻气候变迁的成因和解决之道。电影放映结束后,著名艺术家徐冰与卡塞尔Fridericianum艺术馆的艺术总监Rein Wolfs通过网络进行一场以“艺术与环保”为题的视频对话。Rein Wolfs是7000棵橡树基金会的成员。“7000棵橡树”是当代著名艺术家约瑟夫o博伊斯(Joseph Beuys)的大型景观艺术作品。在志愿者的帮助下,博伊斯用几年的时间在卡塞尔种植了7000棵橡树,种树的同时还一些玄武石安置在城内许多不同的地方,这部作品可以被看作是以一种艺术方式对当下城市化的一次大规模的生态调节,其目的在于持续改善城市生活空间。著名中国艺术家徐冰介入的《木、林、森》计划是一个为肯尼亚恢复森林绿带集资的自动循环系统,是一个通过艺术家的参与而赢得了更多人关注的环保项目。《7000棵橡树》或《木、林、森》的社会影响怎样?艺术与环境和社会的关系如何?艺术家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这些问题都在徐冰与Rein Wolfs的对谈中一一讨论。

  19:"文化+气候变迁"环保片展映五:《循环》、《账单》、《愚昧年代》

  2010年11月至12月北京德国文化中心o歌德学院(中国)集中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放映 “文化与气候变迁”主题影片,同时邀请中德文化、媒体界人士对话。这一系列影片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从社会层面来看,人类既是造成气候变迁的始作俑者、环境恶化的受害者,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影片从个人到社会、从地方到全球,通过不同角度探寻气候变迁的成因和解决之道。

  2010年12月26日放映短片《循环》和《账单》以及纪录片《愚昧年代》。歌德学院希望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引起大家对气候问题的反思,激励大家共同参与环境保护。

  20:“文化+气候变迁” 环保片展映及对谈三:《治疗灾难的配方》

  2010年11月至12月,北京德国文化中心o歌德学院(中国)集中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放映“文化与气候变迁”主题影片,同时邀请中德文化、媒体界人士对话。这一系列影片反映了一个共同的主题:从社会层面来看,人类既是造成气候变迁的始作俑者、环境恶化的受害者,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影片从个人到社会、从地方到全球,通过不同角度探寻气候变迁的成因和解决之道。

  21:论坛:电影之“艺术装置”功能的转变——中国艺术与资本

  2011年3月,由北京德国文化中心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