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艺博走进青年艺术家工作室:韩旭东

2013年12月20日 04:26   新浪收藏  微博

韩旭东 韩旭东

  “我觉得是我把东西摆在那里,观者能阅读到一点东西并绕一圈略有所思我就不胜欢喜了。”

  2013年本科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版画系,同年保送研究生;曾参展2012年首届大艺博,今年是第二次参展。

  工作室地址:天津市河北区 

  1.能先简单聊下你的生活?

  我是个随遇而安的人,性行比较淑均吧,偏平和寡言,平日里一般都钻在工作室做版,有朋友说,你应该出去运动运动,不然体质会下降,我说我们做版画的过程就是最好的体力锻炼,因为制版,印刷,托裱各道工序都是自己来做,活动的其实挺开的,哈哈。不在工作室的话会利用空闲时间出外游走一番,或远或近,看这看那,换换脑子,找找新鲜感。偶尔看点文学方面的书,尤其是民国一些先生的作品,沈从文、汪曾祺、梁实秋、老舍先生等等,之所以爱看他们可能是因为他们文字里流露的那种民国风度和人的“格”。版画的一些工序的制作也需要时间去等待,所以我每次都会在工作室的桌子上放一两本书,得空就看一看,开卷则有益嘛。最近在看木心先生的文学回忆录,木心先生的博闻纵观东西两千年,但是他却一直坚称自己所有的知识全是来自于26岁之前读完的一个小书斋,我辈自愧弗如。最近这一年,在云南支教,感受这里的风土人情其实也很有意义的,一年以后回去继续读研究生,可能在创作上会产生一些新的东西。我认为一个人的艺术修养和知识的深度是分不开的。

  2.美术学院的学习经历,对你的艺术之路有什么影响?

  在美院的学习不光对于艺术这条路,对于我这个人的影响也是很大的。美院里天南海北的朋友凑到一起,各种意识的碰撞纠葛,其实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而且距离京城比较近,皇城根下,看个展览什么的也方便,氛围很好,始终能在这个环境里忙这忙那还是不错的。我认为艺术只要一直在做,就没有失败可言。而且天津相对于北京更安静平和一些,更能让人静下心来画画,不能说绝对的心无旁骛吧,但也能专心的去深究一些东西。艺术是需要时间和经历厚积薄发的,当然也有天生感觉极好的原生态艺术家,但那是极少数,我们大部分还是凡人嘛,需要一点一点的努力。我不敢妄自评议学院与非学院艺术的分歧及孰是孰非,也许各有各的坚持吧,中国搞当代艺术的绝大部分都有着学院教育的背景,而学院里也能有“骑墙”的边缘化艺术乃至充满观念性的艺术形态。

  3.马蒂斯认为“艺术应该是把安乐椅”,应该让人舒服,这可能是艺术追求美好和安慰最好的表达。但另一种艺术家,比如蒙克,他揭露人的真相,就是病态,恐惧,仿佛整个人类灵魂的精神肖像。其实美好和真相,安慰和批判本来是艺术的两面,是统一的,现代主义之后似乎不再统一,分作两个阵营。当代艺术,基本站在批判的一边,缺少真正能安慰人的艺术。在你的眼中,艺术是什么?

  我认为艺术是比较个人化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见解,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天赋异禀,每一个人,我想,都可能有自己的怪癖,但是为了符合外界的眼光,为了看起来正常,都努力克服了,但是也同时毁了自己的异禀。艺术家应该是保存赤子之心的一群人,马蒂斯的艺术产生于他的生活的优裕,蒙克的艺术来源于他不幸的童年。我认为一个人艺术的面貌很大程度上是在自己曾经和现在的认识基础上产生的,或者是对往昔记忆的回溯,或者是对当下生活的感悟,因人而异。我认为我的作品可能来自于我少年时的记忆。年少时期比较孤,拿以前的话说就是比较孑立,上高中时看的书比较杂,而且不会梳理,没有选择的接受,现在想起来当时可能还有点心理思辨期的味道,人木木讷讷的。所以影响在创作上可能会透露一点温情,一种渴求,一点点自娱自乐的关怀,这个是抹不掉的,如果我刻意去掩饰这些,使自己的作品显得多么批判,多么的横眉冷对千夫指,就不真了,观者一眼就能看出来,做不得假。至于到底想表达什么,这个也见仁见智吧,作品可能是发问或者是引导。我觉得是我把东西摆在那里,观者能阅读到一点东西并绕一圈略有所思我就不胜欢喜了。

  4.说一下你所在城市的艺术社区,艺术社区对你来说重要吗?

  我大部分在学院里,接触的也是老师和同学,有些给了我很多的启发,很让我受益。

  也有些社会上的朋友是做其他专业的,交流起来也很有意思。从精神和思维的层面来说,艺术也是哲学的一种形式,而哲学可以解释很多问题,所以理论上做艺术的人应该和任何行业的人交流起来都可以畅通无阻的。比如我有个朋友就是做实验物理的,我们也经常聊,互相有启发。有个荷兰版画家名叫埃舍尔,他做的版画构思非常巧妙,其实他是个数学家,他的朋友形形色色,各个领域都有。艺术社区或者说这个大圈子对于我还是很重要的。相较于北京、上海等地来说,天津的艺术社区无论是数量、规模,还是在当代艺术领域的影响力都相去甚远,对于这个城市的艺术引领作用非常有限,如六号院艺术区,既没有吸引大批艺术家进驻,也没有介入当代艺术的学术领域,基本上就是起到提供展览场馆的作用,名不符实,我们美院的学生一般都去北京的一些艺术社区走得比较多,因为在那边可以看到各种最新的展览,了解最新的艺术动态和信息,这对于开阔视野很有好处,也是对学院学习的一种补充。

  5.艺术家的角色是创造完全新的东西还是更专注于自己的思想和技术?

  应该求新,但不用刻意求新,或者停留于表面的新,求表面的当代,那样就成赶潮流了,新的东西不一定就是好的,旧的东西也不一定就不好,艺术的好坏不能完全靠新旧去衡量。很多人说徐冰先生的作品有“夫子气”,他也不避讳,因为他从小成长的就是一个书卷气极浓的环境,耳濡目染,所以他做出来的东西就应该是这样的。还是应该专注于自己的思想,技术是必备的手段,其实有时候技术到了一定的极致,那也是一种境界,也能引发出相应的思想和观念。引用徐冰先生的话就是这个人的质量就随之很高了,一个高质量的人去做其他任何事情,他都会做的很好,或者说肯定是良性的。专注于自己的思想,不断的认识自己,认识事物,认识社会,在此基础上去寻求新的技术表达,这样创造出来的东西是在骨子里新鲜的,而不光是脸皮上的新,才可能对于社会有一些新的提问和审视。

  6.你怎么看艺术的形式和观念之间的关系?

  这个问题很宏大,我也是就自己的创作实践浅谈一下,我认为两者缺一不可,观念是形式的先导,形式是观念的载体,再超前的观念也必须依靠一定的形式展现给受众群体,形式不仅仅是指架上绘画的构图、造型、色彩等,戏剧、电影、舞蹈、音乐等等艺术形态都有着各自形式运用的规律和要求。如戏剧的舞台布局,场景灯光,服装道具,电影中的分镜头、拍摄角度和用光的选择,音乐中的节拍、旋律、音阶、音调的变化等都是艺术的表现形式,都是为了表达特定的观念内容而有意为之的。装置艺术则更能体现形式与观念的关系,装置的空间、声光、材质、色彩等等,都是为要表达的观念服务的。观念是先于形式的,以观念为指引选择的表现形式我认为才是有针对性的,如果只是为形式而形式的话,作品会很空洞乏力。我自己在创作中往往是有所感,进而有所思,以至于画稿一吐胸中意气,但是这样纯感性的稿子是经不起推敲的,还得在形式上反复修改、调整,有助于表达的增强,无用的减弱,甚至在上版制作以后还在反复的推敲,而版画这种媒介几乎是不可逆的,制版的深入过程中有时候需要将错就错,结果可能反而作品的形式更具有意外的美感,对于观念的表达又衍生出一个宽度,有些类似于“异质同构”的味道。

  7. 参加大艺博有什么感受?

  感谢大艺博能给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后进多一些展示自己的机会,认识更多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如果天南海北之间能通过作品互相结识,也不失为一种缘分。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