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物营造洁净空间

2014年04月10日 12:16   中国文化报  收藏本文     

世博会展出文物旁放置的被动采样器,用以采集监测柜内污染气体 世博会展出文物旁放置的被动采样器,用以采集监测柜内污染气体

  本报记者  孟  欣

  目前我国3200余座国有博物馆中,过半的馆藏 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损害,其中重度以上腐蚀的馆藏文物达230多万件。除了为排队等候修复的文物“治病”,如何让那些健康状况尚可的文物延年益寿,也 成为日益严峻的问题。3月24日,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上海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承办的“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技术成果交流”活动在 沪举行。众多博物馆、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修复类重点科研基地,以及具有馆藏文物保存微环境控制技术保护设计资质单位会聚一堂,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技术成 果进行交流,并对有关技术标准进行研讨。

  预防性保护引发关注

  馆藏文物 保存环境是指收藏与展示各类可移动文物的相对独立空间的总体,包括文物库房、展厅、展柜、储藏柜(箱、盒)等空间中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条件。国内外的 大量研究表明,环境因素是引发博物馆藏品劣化损害的主要原因。据国家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司科技与信息处处长刘华彬介绍,目前我国的国有博物馆共收藏文 物约3108.54万件,每年举办约2万个展览,观众人数达5.6亿人次。由于文物保存环境的不当和人为因素的长期影响,文物老化、腐蚀状况十分严峻。据 “全国馆藏文物腐蚀损失调查”结果显示,有近50.66%的馆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蚀损害,重度以上腐蚀的馆藏文物达230多万件,占被腐蚀文物的 16.5%。

  刘华彬表示,目前我国馆藏文物保护工作还存在管理水平不高、基础条件薄弱、资金缺口大、技术人才短 缺、预防性保护滞后、藏品环境监控措施缺失、规范标准不够健全、全国性保护修复网络尚未形成等问题,以至于仍有大量珍贵的馆藏文物得不到及时的保护处理, 还处于自然损毁日益严重的状态。

  据了解,国家文物局以及各级文博单位对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重视程度正在逐步提 升。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2012年国家文物局批准了51项珍贵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涉及资金2.74亿元;2013年批准了48项珍贵馆藏文物预 防性保护方案,涉及资金1.91亿元。据了解,2014年度国家文物局还将组织评审一批珍贵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

  环境监控是预防性保护的关键

  上 海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引发博物馆藏品劣化损害的主要因素包括温湿度、光辐射、污染气体(包括颗粒物)和有害生物四类。其中,环境湿度的波动和各种 污染气体的影响,对馆藏文物的损害作用最为显著。因此,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和控制,能够最大限度地抑制和减缓环境因素对文物的破坏,是从源 头上保护珍贵馆藏文物的关键。这是当今世界文物科学保护领域的发展趋势,也是当前我国可移动文物保护的迫切要求。

  由 上海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馆藏文物保存环境应用技术研究”,建立了基于洁净概念的文物保存微环境评 估体系理念和内容框架,采取有效的质量管理、监测、评估、调控等预防措施,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作用,努力使文物处于一个“稳定、洁净”的安全生 存环境,尽可能阻止或延缓文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乃至最终劣化,达到长久保存文物的目的。

  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 与考古科技实验室研究人员徐方圆向记者介绍,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海博物馆承担了城市足迹馆和世博会博物馆展出的、来自世界多个国家和中国多地 的300多件珍贵文物的环境监测和保护工作,对“稳定、洁净”文物保存微环境体系做出了有效探索。“世博会持续近200天,每天展出12小时,人流量非常 大,并且与博物馆展厅相比,世博会展出文物的场馆也更开放,温湿度、二氧化碳等环境因素都不利于文物保存。因此,对世博期间的展出文物环境进行监测、调控 是非常有必要的。”徐方圆告诉记者,“在布展前,技术人员给出了提高展柜密封度的特别设计,对文物展柜内的装饰装修材料进行了全面的筛选评估,并对展柜板 材做了铝塑膜封闭处理,防止污染物的散发恶化展柜内微环境;在布展过程中,对文物展柜的质量进行全面评估,使用被动采样器检测展柜内的污染气体含量,并通 过调湿剂、吸附剂、小型电子调湿器等试剂和仪器,净化和平稳展柜内微环境,同时调整灯光照明,兼顾不同材质的文物保护和观众的参观效果;在展览时,技术人 员架设50只温湿度、二氧化碳及照度的无线传感器,组成全覆盖的监测传感网络系统,对城市足迹馆和世博会博物馆的参展文物进行远程、24小时实时监测,随 时应对展柜环境的变化。”他说。

  标准化保护规范亟须确立

  此外,此次活动还针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系列技术标准解读”“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方案编写规范和要求”等技术标准问题进行探讨和解读。

  徐方圆告诉记者,标准化方法的制定对文物保护、防止保护产生的二次污染,以及保护研究成果的数据共享,有着重要意义。

  “此次会议的主要探讨内容涉及文物保护环境监测方面的标准。我们开发研制的智能型环境反应性自动监测仪需要在特定环境,以标准化的方法进行操作,才能达到最佳 的监测效果;由于文物保护的不可逆性,保护不当会对文物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必须制定严格的标准,防止不当的保护试剂、保护方法对文物带来副作用。”徐方 圆说。

  另外,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的统一平台——全国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平台正在建立,需要建设统一的数据接口、软件或系统结构等,以方便数据的流通共享。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