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利山与海之间的葡萄美酒天堂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24日 15:38 收藏投资导刊
文/温迪
CHILE,在印第安语中的意思是“天之尽头”。作为离中国最遥远的国家之一,智利至今保持着原生态的葡萄种植环境。智利是世界上最狭长的国家,其北部是广漠、干燥的阿塔卡马沙漠,南部是莽莽冰原,而中部的山谷和葡萄园受到安第斯山脉,太平洋以及中南部原始森林的重重保护,免受外来虫害以及疾病的侵袭,是名副其实的葡萄种植天堂。
虽然被称为葡萄酒的“新世界”,但智利酿造葡萄酒已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从14世纪开始,作为殖民者的西班牙人就将葡萄酒酿造技术带到了智利。但直到19世纪,智利葡萄酒业才有了长足的发展。在当时的欧洲,一场名叫“根瘤蚜虫灾难”的病虫害袭击使葡萄园广受打击:感染了这种病虫害的葡萄树从根部萎缩枯死,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早期,这场灾难波及整个欧洲,摧毁了多数历史悠久的葡萄酒庄园。优秀的酿酒师只好另寻他地以求发展,其中一大批来到了智利。由于拥有大海大山、沙漠冰原形成的天然屏障,智利从未遭受根瘤蚜虫的袭击。酿酒师们带来了先进技术,也促使本地贵族和财阀开始投资葡萄酒庄园,进入欧洲市场,成就了智利葡萄酒产业的第一次发展高峰。
现在,我们在欧洲可以看到数百年的古老庄园,却很难寻找百年老树——多数古老的葡萄树已经在那场灾难中损失殆尽,欧洲是依靠用美国产的有抗根瘤蚜虫特性的树根嫁接本土接穗才实现了产业复兴。而智利却保有当初酿酒师们带来最纯正的法国葡萄酒根和某些特别古老的品种。智利现在闻名世界的品种卡门纳(Carménère)葡萄,便是原产于法国波尔多,后来在法国本土灭绝,于上世纪晚期在智利被重新发现。
纯净的生产环境加上不断革新的生产技术,使智利葡萄酒的质量近年来不断提升。以前中国消费者印象中的智利酒是“批量化生产”、“廉价”的代名词,但在今天,即使是最苛刻的品酒师也开始认为智利具备了出产传世佳酿的能力: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 Valley)、美宝谷(Maipo)和空加拉山谷(Colchagua)等区域已开始成为智利优质产区的代名;除了多年来被广泛种植的赤霞珠(Cabernet Sauvignon)、美乐(Merlot)、霞多丽(Chardonnay)及白苏维浓(Sauvignon Blanc)四个经典品种外,智利的卡门纳、黑比诺(Pinot Noir)、西拉(Syrah)也表现出巨大的潜力。尤其是西拉品种,自智利“伊拉苏珍藏西拉1996”(Errazurzi Syah Reserve1996)在1997年获得国际葡萄酒赛会金牌奖后,西拉葡萄园便迅速成长:1996年官方认定的西拉种植面积仅为19公顷,到了1999年,该数字已跃至1019公顷,目前已达到5219公顷之多。2010年智利最受关注的葡萄酒大奖“年度智利葡萄酒大将”的获得者便是San Pedro酒厂的1865Syrah。 西拉葡萄在智利增长速度之快,表现之杰出,使其成为智利近年来最受国际市场关注的葡萄品种,并被视为“最终将成为未来葡萄酒世界的巨星之一”(葡萄酒大师Peter Richards语)。
目前,智利葡萄庄园总面积为12万公顷,共拥有葡萄园340个,其中有277个以上拓展了对外出口业务。每年原产地装瓶的生产量在8.6亿公升,出口葡萄酒达3.8亿公升,价值11.4亿美元,销往145个国家和地区。广泛的葡萄园种植使智利具备了生产多样化美酒的条件,对出口的依赖更使智利根据国际市场变化不断提升酿酒技术,推进产业化。在世界级的葡萄酒品鉴中,智利葡萄酒近年来甚至开始超越那些看似不可战胜的竞争对手,令国际市场惊喜不已。 2009年,美国《WINE&SPIRIT》(美酒与烈酒杂志)就将“世界年度最有价值葡萄酒品牌”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