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专访耿桂英:我的性格就是画廊的性格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02日 15:46 新浪收藏


  新浪收藏讯 2011年4月29日,艺术北京2011.当代艺术博览会在北京农展馆新馆举办。作为本届艺博会独家官方网络合作伙伴的新浪收藏频道,现场采访了台湾耿艺术文化基金会和耿画廊的负责人耿桂英女士。以下为访谈的文字实录。

  主持人: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这里是新浪会客厅。今天参加访谈的是耿艺术文化基金会和耿画廊的负责人耿桂英女士。耿女士您好。

  耿桂英:您好。

  主持人:您曾经说过,大未来耿画廊的定位是“经营一种属于这个时代的亚洲观点”,您认为什么是亚洲观点,它包含了一种什么理念,什么样的审美观或者是艺术观?

  耿桂英:我们先从大趋势来讲,亚洲趋势不管从经济还有各方面的发展才开始没多久,亚洲这个市场是我熟悉的,在这个产业也20多年了,所以提到亚洲观点很自然,说亚洲观点,一定说中国,全世界都在看中国,有这么一个重要的市场。亚洲观点以前在国际上是没有的,以前国际上谈中国都是谈瓷器或者是古董。

  我以前是走国际拍卖的,伦敦、巴黎、东京,那都是西方天下。对我来讲,亚洲这块是可以很快进入的地方,因为我是亚洲的。这是我熟悉的文化。在亚洲观点里面,我专长是艺术市场这块。我们从美术史这块着手,从中国近代史上我们觉得不被重视的、被忽略的这些东西着手,所以我们亚洲观点就从这里开始了。我的亚洲观点基本上是朝向美术史这块的。

  主持人:耿画廊的前身“大未来”在成立的18年间成功地推广了近现代最重要的几位画家,包括常玉、朱沅芷、赵无极、林枫眠等,在耿画廊成立之后,您在台湾举办了规模浩大的常玉展以及赵无极展,这样的实力在画廊界中还是比较少见的。大未来是如何发掘和推广这些艺术大师的?

  耿桂英:我早期是做西方市场的,之前我们认识的是西方的艺术家,那时候我们在巴黎看到常玉,在西方的拍卖所里面,我看到他的作品和毕加索摆在一起,只不过他的名字不被西方认识,中国的市场并没有真正的建立起来。当时一个想法就是把他们都带回来,毕竟我们研究美术史的,这么重要的艺术家流落在海外,虽然他已经过世了,可是他留下了很重要的艺术资产。因为这个原因,我们也是充满了浓浓的思乡感情,所以就把他给完全带回来了。这里面你说有没有感情?肯定有感情。长期流落在异乡的思乡情节,你们在中国是没办法体会的,所以会有那样的共鸣。常玉就充满了浓浓的感情,他有浓浓的乡愁,就通过他的笔来表达,他们的表达太感人了,而且太优秀了,假如那时候的中国像现在的话,他们就不得了了。   

  主持人:您在台湾画廊界应该算是天后级的人物了,作风果敢有魄力,并带有很强的理想主义以及使命感,您曾经说过,绝不跟为了取悦市场而创作的画家合作,而是坚持发掘尚未被市场认识但却具有经典价值的艺术家。除了老一辈的艺术家以外,您觉得发掘符合您的理念的新生代艺术家困难吗?

  耿桂英: 年轻的当代艺术家和前一辈的距离比较大,但是他们还是很有经验的。我最近看了一两个年轻的艺术家,他们的东西很有时代性,去诠释一些传统的符号或者美学,他们用这么现代的方式表达,用这么当代、前卫的方式去重新诠释,赋予传统一种新的生命,这种新的创作我们感受得到,就好象我们看到一个小孩子的诞生,也看到年轻人充满了未来的希望。这个线索还是连得上的。

  主持人:新生代艺术家在对艺术的专注上面和老一代相比如何?他们是否更多地受到市场的左右?

  耿桂英:我觉得是人的因素。因为老一代有很优秀,但也有一种沙龙艺术家,摆明为市场,有的艺术家就是为自己,他知道自己做什么。像常玉,有的作品上都没有签名,他知道自己做什么,那时候可能跟市场是对立的。但是我也认同纯粹为市场的,跟人没有距离的,大家都懂,作品马上进入了生活。

  主持人:说到理想主义和使命感,就必须要提及耿艺术文化基金会,您成立这个基金会的初衷是什么?您打算通过这个基金会作哪些事?

  耿桂英:就是想推广,推广好的艺术。因为谈到现当代艺术,都是西方在掌控,在主导的,其实东方现在有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时机到了,国家又这么强,资金也不愁。

  其实我们有很多好的艺术家,但艺术是需要舞台,需要展览的。作为一个基金会,学术性和灵活度更高,可以跟很多机构合作,可以做国际上的推广或者和大企业合作。我们另外一个侧重点是未来性,一些优秀的年轻艺术家,我们用基金的方式资助他,给他一个发表的舞台,这个舞台可能替他找一个适合的美术馆,或者是在我们的实验空间里,都有可能。希望能影响更多人。

  主持人:您的画廊举办过几次年轻先锋艺术家的装置、行为、电子影像等作品。这样的展示平台鼓励艺术家的实验精神并提供给他们一个表现空间,但是大部分的作品并不具备市场化的条件。您还会持续作这样的尝试吗?作这些展览的背后是什么理念?

  耿桂英:会继续下去。现在在我们实验性的空间里面展的是《窗外》,艺术家都是学校刚毕业的,完全不具市场性,而是实验性很强。上一档展览是学校的学生一起做,反应非常好,有很多学生来看,对我们来讲这是我们的长期计划。我们每年都会有三档这样的展览。

  主持人:北京的耿画廊本周就要开幕了,在大陆有什么样的拓展计划?

  耿桂英:在北京刚开始办几个展览,这次是大联展,接下来的方向,大家都知道是常玉、赵无极他们,我有责任这么做,希望把他们带到中国来办个展。个展才能让中国完整认识一个艺术家,让大家知道中国有这么好的艺术家。但这个很辛苦,要花很大力气。所以刚开始有的展览可能在画廊里面办,有的展览可能跟美术馆合作,因为美术馆可以让更多人去看它。

  主持人:您刚才谈到一个画廊的性格,您觉得耿画廊的性格和您的性格是一致的吗?

  耿桂英:其实就是这样子。画廊唯一的自由就是画廊老板就是画廊的性格。因为我不是公家单位,我没有什么包袱,我承认我是主观的,但是我的主观是经过宏观之后而准确的主观。中国近代艺术的发展,我们知道那一块缺了,哪一块要补上。因为我们有西方经验,知道哪一块刚好跟我们有文化上的联系,因为有深厚的感情在里面。这也跟我成长的背景有关系。所以,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会走到哪里,有时候是一种潜意识。

  主持人:谢谢您,希望耿画廊在北京取得成功。

  耿桂英:谢谢。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