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专访崔岫闻:理想创作状态是如入无人之境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05日 10:51 新浪收藏
新浪收藏讯 2011年4月29日,艺术北京2011.当代艺术博览会在北京农展馆新馆举办。作为本届艺博会独家官方网络合作伙伴的新浪收藏频道,现场采访了著名艺术家崔岫闻,以下为访谈的文字实录。
主持人: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这里是艺术北京新浪会客厅。现在来做客的是艺术家崔岫闻。
崔岫闻:您好。
主持人:对这次艺术北京的观感如何?
崔岫闻:先说第一印象,结构不错,也很干净,比往年的规模要齐整一些。总体看来,直观感觉是不错的。
主持人:有没有看到亮点的作品?
崔岫闻:这个有点难度。国内的艺术界需要补课,需要时间和空间来完成这样的一个过程。整个看下来,真的觉得太亮眼的作品很少,几乎看不到。有这样一个现象,有点像断层,中间部分的艺术家的作品很少。基本上都是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年轻艺术家有一些比较有活力,有一定的冲击力,毕竟年轻,生命力强一些。但是缺少一定的深度和结构的完整性。这可能是需要画廊和组织者共同努力的地方。
主持人:在艺术界人们普遍认为你的作品思想深邃,视野开阔,善于挖掘内心世界,展现人性本源,你认为这样的评价符合你的作品吗?
崔岫闻:其实建构一个完整的精神结构是我一直以来的方向。作为一个人,从出生到成长,到生命的完结,就是自我完成的过程。自我完成里面包括自我的建构和思想的建构,做什么不重要,艺术也不重要,其他的也不重要,只是在你建构的过程中,想说话、想表达,想让人看到你某一个阶段的状态的形式而已,艺术就是这样的一个载体。
主持人:在你来看,这个建构的过程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
崔岫闻:首先是直觉的,之后再是感性的,最后是理性的,这可能是女艺术家的一个路径。至少对我是这样的。男性和女性的思维还是有别的。
主持人:你不介意别人称你为女性艺术家?
崔岫闻:不介意,我本身就是女性,你说我是女性艺术家也好,还是艺术家,都不重要。只是因为你做艺术了,叫你艺术家崔岫闻,直接说你叫崔岫闻也可以,名字之间也是有差异的。
主持人:女性艺术家这个词可以有两种解读,一个是这位艺术家的性别是女性,另外一个是她以女性的视角进行艺术探索。
崔岫闻:谁都避免不了自己的生理性别,你从女性的视角探讨问题,这个是天生的,没有办法,因为你本身就是女性。没有什么需要去追究的。
主持人: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创作冲动的?
崔岫闻:小学吧。
主持人:当时是什么样的动力?
崔岫闻:一开始不是说要在纸上画东西,或是要用其他的艺术形式来表达自己,只是有一种很闷的感觉,觉得我自己可能有一个生命的愿望——现在想也可以叫成生命的理想——不能实现。这个理想是什么样的?也不完整,是模糊的。我上小学的时候,就会觉得所有的人都不知道我在想什么,他们根本不了解我。突然有一天,我看到陈胜吴广的一句话,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也。我觉得这句话很适合我,我就是一个鸿鹄吧,哈哈。
主持人:什么样的鸿鹄之志?
崔岫闻: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在思考一些问题。有一句话,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我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要多动脑子,而不是埋头苦干,我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这两句话对我有触动。我一直想,做任何事情,首先要动脑子去想,这个事情应该怎么做,想完了再去行动,当然你做了艺术家以后,实际上很多事情是直觉走在想的前面,当你有了直觉的时候,再去想,怎么实现这个直觉能触摸到的点,而且这个点可能是离你的现在很远,这就需要你一步一步用行为去完成。生命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主持人:您从什么时候找到艺术这个出口的?
崔岫闻:也是上小学、初中以后,觉得你有一个理想,却没有人能与之交流。我每天都在书上画,从小学差不多到高中的课本,所有的空白处都是我画的画。喜欢听的课会听,不喜欢听的就画画。要能找到我那时的课本,一定很有意思。一直到高中,每一个空白处都有自己画的内容。
主持人:都画什么内容?
崔岫闻:想画什么就画什么,郁闷了绝望了,看到一个现象都会画下来,甚至对某一个英雄人物,也会去画。
主持人:作为艺术家,你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是第一个被英国泰特美术馆展出的华人艺术家,在国内也获得了很多奖项,比如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2008萧淑芳艺术基金优秀女艺术家奖”。你对这些奖在不在意?
崔岫闻:得的时候没怎么在意,现在回过头看,有好几个奖在那里,就会有一种思考。我最近有一点感触,刚才我跟你简单说了一下。每当我的艺术走在我自己所探索的空间里的时候,就有进入到一种无人之境。每一次我的思维有能力进入无人之境的时候,我才能有机会跟更多人分享我的艺术,才能和奖杯有缘。
主持人:这种无人之境是什么样的状态?能描述一下吗?
崔岫闻:就像是先走进黑暗当中,之后会有一个心境不断沉静下来的缓释过程,之后会见到光明。好像我小时候莫名奇怪的追落日的感觉,我经常在松花江边玩,或者是写生,看到红彤彤的落日降下来,我的心就特别澎湃,特别的紧张,怕落日突然间就没有了,我马上跑到公交车上去,公交车不断行驶的速度和落日的速度,两个速度同时并行。我的心有多急?我一直跑到家门口,下了车,真是跑到家里去,跑到楼上坐到阳台上,那时候小,真的是托着下巴看落日。最后太阳一点点的没有了,被黑暗吞没了,整个世界一片黑,我才觉得自己踏实了,心完全沉了下来。之后就该干嘛干嘛去了。
主持人:有没有把这个画面重现在你的作品里?
崔岫闻:我一直想用作品完成的这个感觉。但是到现在一直没有完成,我想我会找到一种方式把它完成。这个感觉实际上是我要完成的一个计划里面的东西。
主持人:你刚刚在重庆坦克库艺术中心举办了个展《自性》,谈一下对这个展览的感受?
崔岫闻:还是从思维的角度谈,去年今日美术馆的展览做完了以后,收获蛮大的,对这十几、二十年的创作历程,从思想、素材的角度全部梳理了一番,现在又延伸了一步。做个展对人帮助很大。坦克库个展的最初计划原本是想包括今日美术馆个展的一部分,再加上拍摄的记录以及与批评家交流的内容。但在思考和整理的过程中,我突然间觉得把这些内容放在一起不合适了。因为《神域》和《真空妙有》其实都是思维的结果,就是思考之后的视觉呈现,而我拍摄的内容是过程的记录。最后,坦克库个展把从思考过程到视觉化结果的整个过程彻底完成了。《自性》这个作品很抽象,也很简单,是一个思维结果的呈现。
主持人:如果让你简要概括一下自己艺术创作的过程,大致可以分几个阶段?
崔岫闻:先是从生理层面比较直觉化的感受一些问题,之后在心理层面过滤一些问题,然后从社会层面去思考,最后到精神空间去探索一些问题,这样几个层面。
主持人:《神域》和《真空妙有》属于精神层面的探索阶段?
崔岫闻:对。我觉得《真空妙有》是我进入到精神空间的一个开始。之后,《神域》再向前走了几步。
主持人:你的成名作《洗手间》属于什么阶段?
崔岫闻:它其实是属于社会批判。
主持人:把一个摄像机放在夜总会的洗手间里,那件作品让你一下子成名了。
崔岫闻:对。那个作品,当时的展出条件非常艰苦。2000年的时候,就在世纪剧院的大厅,摄像机、播放器、电视机全部是艺术家自备的。策展人只是把我们组织起来,条件相当的艰苦。但就是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有那么多国际上重要的策展人来看这个展览。2000年以后,陆续有好多策展人,包括国外的策展人给我打电话,要求我参加他们的展览。我问他们从哪里看到我的作品的?他们说,当时他们就在世纪剧院看了我的作品。那时候虽然是中国当代艺术的初级阶段,但是国际交流还是比较多的。一些非常重要的国际策划人非常关注中国当代艺术,他们经常来中国看作品。
主持人:回头再看《洗手间》这个作品,你对它是什么样的情感?
崔岫闻:我觉得我拍《洗手间》的时候,没有太多的个人情感进入其中。
主持人:很冷的感觉?
崔岫闻:也不是冷,女人的生存方式吧,是一种生存方式,不想用道德的角度去评判它。我一直是从艺术的角度来呈现,它是一个记录的过程,但是实际上我是用艺术的方式把它呈现出来,所以它有别于纪录片。我的呈现方式,思考的角度,包括我自己剪接的角度,都是经过思考、过滤完成的,是把思维的结果呈现出来。
主持人:到了《真空妙有》这个阶段,你在艺术圈已是尽人皆知了。你认为外界接受了你想传递的东西吗?
崔岫闻:这个其实我都不太在乎,他们怎么解说,跟我没关系,因为我每一个阶段有我自己探讨的方向和角度,比如说《真空妙有》,我是想更多的在精神空间探索,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而这个关系是比较本质的,比较本原的基本问题。外界的关注,可能是从市场的角度,或者是其他的各种角度。目前阶段来讲,我更喜欢跟大家在美术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在《真空妙有》和《神域》这两个系列以后,去年我拿到了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青年艺术家奖,前两天拿到雅昌艺术网的年度艺术家奖,这可能是对我这些年来所进行的探讨的一个肯定,是在美术领域对我的一个肯定。
这是让我很开心的地方,因为我正好是在关注这些东西。你做一件事的时候,这件事本质的出发点是什么,它散发出怎样一种信息,不是没有人看的,是所有人都能感受到,而且也能接收到的。你发散什么样的信息,就会回馈什么样的结果。如果你发散的是商业信息,肯定不会有学术上的收获的。
主持人:除了你提到的这几个奖以外,你还得了另外一些奖,不过颁奖人不是学术机构,是时尚界的奖项,如COSMO、ELLE,同时你还是迪奥产品的代言人,你是想把艺术的边界扩展到时尚领域,还是你想在时尚领域另有建树?
崔岫闻:这不是我想进入的领域,时尚领域确实给我很多机会,包括做迪奥的概念领袖,还有一些奖项。他们希望社会上有一些女性能起到表率或者是带头作用。我是属于一直在专业领域里面比较努力、比较执着的,不能说走得多靠前,但是一直在坚持着,大家都有看到。
另外,确实能够在社会领域影响到其他女性。中国女性大多没有精神结构上的完整状态,也就谈不上精神上的独立。经济上的独立也不是全部,但是经济上的独立相对来说是容易的事情,我觉得生存是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其实你从出生到成长,整个的过程里面,大部分的时间里都是在吸取和在别人给予的过程当中,当你真正的完整了,精神结构完整独立的时候,真的是应该回馈给周围的人,回馈给这个社会。我觉得能做到这些的时候,大家就觉得有一些荣誉可以给她,给她一个肯定。其实也是鼓励,跨界不是一个愿望,而是大家认可你的工作,希望你继续努力,再往前走的更远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