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国宝档案》石峁遗址一目国玉人之谜

2015年09月02日19:30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石峁遗址一目国玉人 石峁遗址一目国玉人

  在《山海经》中,曾提到有一个一目国。石峁遗址出土的一件小玉人,只雕刻了一只眼睛,它究竟是不是传说中的一目国人?《国宝档案》带您走进石峁遗址,探寻石头城的未解之谜。

  [主持人1]

  2012年,陕西省神木县的石峁遗址,被评为当年的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和世界郊野考古项目之一。石峁遗址距今约有4000多年历史,尤其以玉器数量最多,也最令人称奇。这件出自石峁遗址的小玉人,只有人掌心大小,上面雕刻了一只眼睛的形象,它有何寓意呢?让我们从这件小玉人的发现者说起。

  [解说1]

  1975年底,时值寒冬腊月,中国人即将迎来龙年春节,而此时戴应新还在陕西北部神木的山沟沟里忙碌着。作为陕西考古所的工作人员,戴应新主要负责在基层乡镇征集文物。他征集文物,通常不是到老乡家里,而是去当地的废品收购站。这一天,他在神木县的一家废品收购站打听到一个重要消息:当地有一个叫石峁的村子,百姓经常会捡到一些大小不一的玉器,并把它们当做废玉料,卖到废品收购站。

  [专家同期 陕西考古研究院 研究员戴应新]

  我就到石峁去,跟那儿的大队书记联系,在去的路上,就发现了很多遗迹,有墓葬,有回坑、房址,还有窑址,这些都是非常典型的考古遗迹。至于陶片啊、陶器啊,也是大量的,到群众家里去,喂鸡、喂狗用的都是古陶器。

  [解说2]

  戴应新以多年的经验判断,石峁当地应该有一处大型古代遗址,才会在民间散落这么多的文物。这一天,他一次性收集了100多件玉器,可谓满载而归。如今,这些玉器都成为陕西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专家同期 陕西考古研究院 研究员戴应新]

  我很快就征集到了127件,现在书上写的是125件,为什么呢?因为有一件是另外一个地方的,去掉了。后来在博物馆的时候,有一个54公分的玉刀,和一个20多公分的玉刀,这么一对,是一件,所以这就成为125件了。因为那时候我是出差,带钱不多,要是放开收的话,我见到的估计几百件都有。

  [解说3]

  这件小玉人,虽然只有手心大小,但五官齐全,很明显雕刻的是人面形象。它也是史前发现最罕见的人形玉器之一。

  [专家同期 陕西考古研究院 研究员戴应新]

  是一个侧面像,眼睛开得很大,鹰钩鼻,它那个眼睛的比例啊,在那个时候是拿捏得相当不错的。

  [解说4]

  有的专家认为,这个形象就是传说中的“一目国”人。据《山海经》中提到,在海外有三十六国,其中有一个一目国,一只眼睛长在脸面正中。有专家认为,书中所说的一目国,很可能是人头戴一独目面罩,在崇拜、模仿“某种现象”而进行的巫术打扮。虽然,小玉人是否就是传说中的一目国人,还没有定论,但是石峁遗址出土的玉器,却因此备受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

  直到2012年,中国又迎来了新的龙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石峁遗址正式进行重点发掘及复查。由此开始,一处规模最大的石头城,浮现在世人面前。

  考古人员发现,这座石头城由“皇城台”、内城、外城组成。内城墙体残长2000米,面积约235万平方米;外城墙体残长2840米,面积约420万平方米。其规模远大于年代相近的浙江良渚遗址和山西陶寺遗址,是目前所知中国规模最大的新石器晚期城址。

  [主持人2]

  在石峁遗址正式发掘之前,当地民间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说玉器是夹在墙砖里的。之前,很多人一直不相信这种传闻。因为石峁出土的玉器,最薄的只有一两毫米,这么薄的玉夹在墙里,不会被压碎吗?直到考古工作的展开,才揭开了这个疑问的真实答案。

  [解说5]

  这件玉铲,也称牙璋,长约56厘米,重约3千克,它的一侧极薄,好像锋利的刀刃。专家说,这件玉器发现的地方有些特殊。

  [专家同期 陕西省石峁遗址考古队领队孙周勇]

  我们在外瓮城的墙体里,就发掘出来一件玉铲,那时那件玉铲是平行插在石头缝中间,石头缝和石头缝中间有草拌泥,也就是说,这件玉器,是有意地在外瓮墙的修建过程当中,给它压在这个墙体里面。

  [解说6]

  值得一提的是,之前当地百姓,很多人说自己是在石头缝里找到玉器的。不过专家认为,这种说法并不可信,因为在以往的考古发现中,史前玉器多半是在祭祀坑中找到的,而像玉铲这样薄的玉器,竟然夹在厚重的石墙中间,只有在石峁遗址中出现。

  [专家同期 陕西省石峁遗址考古队领队孙周勇]

  石峁玉器非常薄,有的只有一两毫米,你拿起来透光,有的玉器,你拿起来一甩,都能甩断了,非常薄,它这么薄,为什么还会压在石头中间去?而且恰恰我们发现的是,除了墙里头以外呢,在它墙的倒塌堆积里头,也出土了十来件玉器,包括牙璋、玉铲、玉刀,这些东西都是在东城门址发现的。也就是说它原来在墙体里,墙倒后就散落下来了。

  [解说7]

  在石墙中,出土的玉铲、玉璜等完整玉器,有力证明石峁的玉器确实是被古人事先埋在石墙中,作为建筑的一部分被保留下来。那么,石峁人为什么要在建筑中大量使用玉器呢?

  [专家同期 陕西省石峁遗址考古队领队孙周勇]

  再解释一步的话,因为古代文献里也不断提到,玉门瑶台,立阶下台做玉门,那么谁也没有见过玉门什么样,如果我们要去附会一下的话,我们不妨推测,城门修建中用了玉,就可以理解为是玉门。

  [解说8]

  关于玉门最有名的说法是,夏代一位名叫桀的君王,据说他骄奢淫逸和腐败,不惜工本地修筑玉门瑶台,使夏代五百年的基业走向灭亡。石峁遗址在城墙中发现的玉器,或许可以证明,史书中对玉门瑶台的记载,也许真的存在。

  [专家同期 陕西省石峁遗址考古队领队孙周勇]

  它埋玉器呢,我想是隐示,玉器在古代,就是它可以通神、辟邪、驱鬼,民间也好,古人的信仰也好,一直有这样一个信仰,我想或许与整个东亚地区也好、中国古人也好,这样一个传统的、世代沿袭的一种对玉的观念有关。

  [解说9]

  专家发现,石峁遗址的玉器,不仅大量出土在石墙里,而且玉器的加工工艺,远远超过了现代人的想象。这件方形玉琮形器,上面有很细的条纹,专家称它为“功”。

  [专家同期 石峁文化研究会 会长胡文高]

  它上面有植物浸染的痕迹,有很细的功,以前认为最早的微雕是在汉代,这件石峁玉器把中国微雕艺术提前了2000年,至于4000多年前的古人,能用什么工具加工这么细致的花纹,现在还是一个谜。

  [解说10]

  而在这件玉器上,专家发现了更不可思议的现象。这块玉璧的正面,可以看出略带圆弧形,而背面则是平直的。

  [专家同期 石峁文化研究会 会长胡文高]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形象?一面是平的,一面是圆的?它应该原来是一块稍厚的玉,古人将它一分为二,平直的一面就是明显的切割痕迹。

  [解说11]

  专家说,石峁玉器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有很多改造过的玉器。比如,原本一件玉琮,或许是掉了一个角,古人就用工具把它重新切割,变成若干个小玉琮。这种工艺即使现在,仍然有很大的难度,而4000年前的石峁人,究竟采用了什么办法实现精细切割玉器,仍然是未解之谜。

  石峁出土的玉器,最令人惊叹的是一组带铜齿环玉璇玑,它出土时,像手镯一样套在一个尸骨的手臂上,专家说,能拥有这样一件奢华的器物,他或许是一位高等级的巫师,或许就是石峁部落最高贵的统治者。至于这样神秘的组合,代表何种寓意?相信随着石峁遗址考古工作的展开,将有更多史前之谜得以解开。

  [主持人3]

  石峁遗址不仅出土了奇特的玉人,而且,在石头上也发现了人面形象的石雕,这些石人,有大有小,表情夸张,似乎还带着神秘莫测的笑容。那么,这些石人面又有何寓意?下期《国宝档案》我们将继续石峁遗址之旅,探索神秘的中国史前文明。

  来源:榆林日报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国宝档案石峁遗址一目国人玉人考古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