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与金融创新如何相得益彰

2015年04月15日 07:48   深圳商报  收藏本文     

  吴学安

  在国内,艺术牵手金融则颇有几分相见恨晚、后来居上的意思。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年成交额达到世界第一。此后几年疯狂的数字背后,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上引领风骚的不再是传统的行家,而换成了呼风唤雨的金融资本。艺术已成为证券、房产之后内地居民的第三大投资板块。

  从金融机构的角度出发,艺术品市场是另类投资领域里的一片蓝海。自券商创新大会召开、创新“十一条”公布以来,证券行业掀起新一轮创新发展高潮。另类投资是监管层大力鼓励的创新领域之一,其中就包括了艺术品市场领域的金融创新。近年来,艺术、金融的联姻趋势已在国内成为不言的事实,这种趋势在经济发达地区金融市场上尤为突出。金融资本不仅染指艺术品拍卖市场,而且以银行、信托、基金为代表的金融资本介入艺术领域,而艺术品质押融资业务最近备受业内关注。

  自2011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艺术品交易市场后,越来越多的金融资本通过艺术品抵押、按揭、信托、基金等金融形式介入艺术品领域。尽管如此,权威的鉴定评估机构、相应的法律监管体系和专业的艺术品托管机构的缺失,以及投资者缺乏专业知识储备等一系列问题仍是国内艺术金融无法绕开的“硬伤”。

  艺术品融资形式流行并非是投资者突然间发现艺术品比其他资产更安全,其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市场流通性紧缺,各种艺术品理财产品以及基于艺术品的金融产品频频问世、层出不穷,事实上,国内发达地区近些年来对于艺术品融资不乏跃跃欲试者,但大多数都因缺乏相关专业人才的储备和“核心竞争力”而难有作为。机构想赚钱,想把艺术品当做金融工具来操控,但是鉴定却是一个老大难问题。如国内一般的典当行均不接受书画、瓷杂等作为抵押物,顶多可以典当手表、翡翠等套现相对容易的物品。而赝品太多阻碍了书画等艺术品作为质押物的业务开展。尤其是古画或近现代名家书画真伪难辨,而在世艺术家的作品今后的走势又不明朗,都阻碍艺术品融资形式的开拓。

  总的来说,无论是借助第三方担保、经纪机构,还是借道海外机构给艺术品提供交易咨询、仓储物流、保险、评估鉴定,艺术品质押贷款的基础环节都绕不过艺术品鉴定工作。然而,从当前来看,我国的艺术品鉴定程序尚不完善,只能通过艺术家进行艺术品鉴定备案。鉴于艺术品鉴定在法律、行业上受到的种种限制,这种鉴定方式无疑是重要的一步,但如果进一步厘清艺术品鉴定相关规则则可能对艺术融资形式创新会有积极意义。

  目前国内的拍卖行亦有开展艺术品融资业务,具体做法是在银行授予拍卖公司的授信额度内,为资金临时短缺的客户提供短期贷款,但是授信规模很少超过1亿元人民币。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艺术品的客观价值很难确定,金融机构更是缺乏艺术市场的专业人才,担任评估鉴定的工作;另一方面,现阶段的艺术品抵押融资的有效需求并未全面形成,艺术收藏圈内的投机心理过盛,金融机构选择尽量避免承担投机风险;保险公司也未有相配套的财产险业务,来分担抵押物可能出现的意外风险。

  现阶段在中国大规模地开展艺术品抵押融资业务条件尚未成熟。在国外,金融机构的做法也较严格,即使是针对高净值人群的服务,相关限制也非常多,例如必须要拥有多方认可的市值很高的藏品,且藏品种类不能过于单一;在国内无论是专业人才还是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公信力都还不足以令所有人信服,因此这类业务仍属于小众尝试,一般人都小心谨慎,作为非标准化的产品,看起来或许收益较高,但相关配套服务远远跟不上,投资者在入市前必须清楚这其中存在的风险。

  在艺术品融资形式创新仍举步维艰的现实面前,无统一标准的鉴定评估难题不仅是艺术品质押融资所要面对的,而且是艺术品市场难以突破的老问题。随着文化产业的迅猛发展与文化体制改革进程的纵深推进,文化产业投融资的问题愈发凸显。中国艺术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西沐表示,在文化产业投融资急需解决的问题中,完善投融资机制,特别是培育与建构文化产业融资平台,是当下拓展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的重中之重。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艺术品金融创新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