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鉴赏:汉铜甗为釜甑合体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22日 04:50 大洋网-广州日报 [ 微博 ]

丁孟,现为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古器物部副主任兼金石组组长,硕士生导师,中国钱币学会理事,中国青铜器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考古学会会员,故宫博物院和国家博物馆文物鉴定委员。
甗(yǎn),蒸饭器,功能相当于现代的蒸锅。《古图录》甗锭总说:“甗之为器,上器甑而足已炊物,下若鬲而足以饪物,盖兼二器而有之。”可见甗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放置食物;下部称鬲,放水。甑与鬲之间有铜箅。箅上有孔,鬲中水加热后,蒸气通过箅孔蒸热甑内食物。
西周早期甗以连体式为主,甑部较商代变浅,鬲部加高,甑、鬲宽度相近,整体趋于稳重。早期还出现了椭方形复合式甗,整体由上下两器组成,上器是侈口附耳或兽首耳的椭方形甑,下器是一个附耳方鼎,二者以子母口套合。
西周晚期甗的甑部变得横宽,高度小于鬲部,甑鬲分体的现象增多。方甗逐渐盛行起来。
春秋早期出现甑、鬲分体的方形四蹄足甗。春秋中期以后,连体甗和方形分体甗逐渐消失,代之以圆形分体甗,上分大口甑,唇外卷,腹深呈弧形壁,甑底有长条形箅孔。下为鬲,直唇套入甑底,圆肩、鼓腹、平裆、蹄足、肩部有一对铺首銜环。春秋晚期战国早期,甗足变矮,战国中晚期甗已少见。
汉代铜甗皆为釜甑合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