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汉代国宝的背后故事(图)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12月06日 12:16 新华网

东汉青铜摇钱树复制品 东汉青铜摇钱树复制品 摇钱树挂饰丰富 摇钱树挂饰丰富 方国荣和同事一起“克隆”汉代青铜摇钱树 方国荣和同事一起“克隆”汉代青铜摇钱树

  制模、铸造、精心拼焊;枝叶厚度仅1毫米、铸铜时铜水流路狭窄、枝叶纹饰再加工耗时多……经过半年的潜心研究,2012年9月6日,文物专家复制的两件湖北郧阳博物馆馆藏汉代青铜摇钱树“问世”。而这两件复制品的顺利完工,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穿越千年青铜摇钱树重获新生

  1982年,考古人员在湖北省郧县五峰乡东峰村发现60余块青铜摇钱树残碎片。因缺乏修复技术,一直残藏于郧阳博物馆。时间一晃而过。这些残碎片在博物馆默默无闻地度过了漫长的27个年头。

  直到2009年2月,文物专家方国荣率徒弟黄文广来到郧县,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乔家院春秋墓葬群出土文物进行修复整理,这些残碎片才“枯树逢春”,有了重获新生的机会。

  今年53岁的方国荣长期在湖北省博物馆工作,从事以青铜器为主的文物修复已达33年。其间,方国荣参与了湖北省博物馆5套曾侯乙编钟的复制,并始终担任技术方面的负责人。同时,还主持完成了曾侯乙墓出土马甲、马胄和楚墓——包山大冢出土折叠床的复原,两次大型车马坑的保护性翻模复制,中山舰160余件打捞出水瓷器的复原。据估算,他已修复各类青铜器数百件,具有较高的文物修复水平。

  借南水北调出土文物修复整理机会,郧阳博物馆馆长周兴明邀请方国荣对这株汉代青铜摇钱树进行修整复原。

  2009年4月9日,方国荣率徒弟开始了艰难的修复探索。他先将残碎片进行拼对焊接,每拼对出一片较完整的枝叶,就以此为依据,和其他残碎片对比,查找出残碎片在同类枝叶的具体部位。沿着这条思路,又拼对出5种造型不同的枝叶和不完整的树冠部分。随后,方国荣用较为完整的枝叶做母模,铸造了相应数量的铅锡配件。经焊接、打磨,使这些残缺不全的枝叶外形得以复原,成为一片片外形完整的枝叶。对于树干的残缺部位,也采用了相同方法进行补缺。经过艰难复杂的操作,几乎所有残碎片都找到了相应的位置,共复原形成枝叶5种14片、树干3节、树冠1片……

  53天后,这株郧县汉代青铜摇钱树成功复原,消息不胫而走,引起轰动。

  两件“国宝”或是“孪生兄妹”

  青铜的发明,使人类从原始的石器时代迈入生产力显著提高的青铜时代。青铜摇钱树又称“钱树”,是东汉及三国时期流行于我国西南地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迄今为止,摇钱树的发现以西南地区特别是四川地区为最多。地处华中地区的湖北,目前仅发现和出土了三株东汉青铜摇钱树,分别馆藏在郧县、房县和秭归县三家博物馆。

  无独有偶。神秘的鄂西北,不仅在郧县发现青铜摇钱树,而且距离郧县100多公里外的房县也发现了青铜摇钱树。

  1974年,考古人员在房县红塔公社高碑大队汉墓群中发掘一株青铜铸摇钱树。该树的九子灯残片做工十分精细,附有很多小树枝及坠有许多极薄的装饰品。因年代久远,房县出土的这株精美的摇钱树主干等部位有很多铜锈,镶嵌和悬挂在树枝上的饰品也已经大量脱落。

  由于多家媒体报道、转载郧县汉代青铜摇钱树成功复原的消息,房县博物馆闻讯后,于2009年6月向省文保中心提出了修复的请求。

  方国荣经过仔细研究认为,房县青铜摇钱树与已修复完毕的郧县青铜摇钱树,其6节树干和28枚枝叶造型有着惊人的相似。更令人称奇的是,两株摇钱树的树干造型基本一致,枝叶相叠也可以重合。他推断,这两株摇钱树可能产于当时的同一家作坊,甚至有的部件出自同一个模具。

  经过对比,方国荣惊奇地发现,房县汉代青铜摇钱树树干上塑造的是一男子雕像,而郧县青铜摇钱树树干上塑造的则是女子雕像;房县摇钱树的每节树干比郧县的要长1厘米,其整个高度比1.25米高的郧县摇钱树高5厘米。

  “郧县汉代青铜摇钱树的成功修复,为半残存状态的房县汉代青铜摇钱树的整体复原提供了修复依据和相关技术。”方国荣说,从6月4日接到修复任务,他与助手加班加点,历时一个多月完成了这株摇钱树的复原。

  采用青铜冶炼古法“高保真”复制

  2011年,在湖北省博物馆举办的“荆楚英华展”期间,郧阳博物馆选送的馆藏珍品——汉代青铜摇钱树、元代“至元通行宝钞”双面铜钞版受到观众热捧。考虑到以后可能会举办中国货币史专题展,以及充实馆藏文物标本种类需要,湖北省博物馆决定复制这株摇钱树和铜钞版。

  自然而然地,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方国荣。

  他发现,从青铜摇钱树所刻画表现的内容上看,其大多是以西王母及仙山福地、龙虎图案、神仙羽人、珍禽异兽、植物花卉、方孔圆钱等内容为题材,并以西王母形象为主题处于显要位置。

  正是摇钱树带来的震撼,使青铜器文物修复专家方国荣决心“高保真”地复制这株青铜摇钱树。相对于修复而言,“克隆”完整的青铜摇钱树程序则更为复杂。

  “首先是制模要求高。由于年代久远、锈蚀的原因,枝叶原片边缘处梳齿状造型有很多缺失,需要在第一次制作的模型上补刻、整理,再进行二次制模,才能复制出枝叶应有效果;其次是铸造难度大。由于枝叶厚度仅1毫米,造型结构复杂细密,铸铜时铜水流路狭窄,必然导致铸造缺陷多;再者是铸造为铜件后,枝叶纹饰再加工耗时多……”方国荣说,青铜摇钱树不仅有树冠、树干、枝叶,而且插饰上还铸满了内容丰富、线条流畅的图案。在摇钱树上出现有跟神话、传说、典故等有关的内容。

  方国荣介绍说,青铜摇钱树多是在东汉时期制作的,摇钱树的枝叶都应该是使用当时铸币的方法铸造而成。用现代的熔模铸造技术来铸制摇钱树枝叶,铸型的透气性能和铜水流动性能都被大大地降低了,因此铸件不仅会产生残缺,纹饰效果也会打折扣。

  为使复制枝叶能再现原件效果,方国荣使用了许多修复青铜器的手段来对铸件进行后期处理。经过艰辛的技术处理,付出换来了回报,结果是令人满意的——郧阳博物馆馆藏汉代青铜摇钱树复制成功!

  “十堰所处的鄂西北地区虽然与西南巴蜀四川相距甚远,但两者出土的青铜摇钱树造型极为相似。”方国荣分析认为,郧县、房县的青铜摇钱树与西南诸省摇钱树的异同,仅在于树干外形和悬挂结构基本相同,每节树干的尺寸相差不大。最主要的是枝叶造型和纹饰图案所表达的内容都相同或相似。

  同时,方国荣也指出,郧县、房县青铜摇钱树细致、薄、轻、纹饰线条浅;而西南地区的摇钱树相比较就显得要粗犷、厚、重、纹饰线条深。“我省摇钱树数量少,西南地区数量多。”他认为,青铜摇钱树不仅是古代蜀地和巴楚民俗信仰的物证,更是中国货币文化的产物和典型代表,从一个侧面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特有的货币文化思想和理念,成为中国货币文化与民俗文化相结合之结晶产物。

  国宝 “替身”同样也能记录历史

  解读一株完整的摇钱树的制造过程,人们可以发现,它们主要是由树座、树干、枝叶分别制作后组装在一起的。不同的材质、造型和题材的组合,构成了千姿百态的摇钱树。

  摇钱树的树座大多是陶制而成,采用泥模翻制,然后入窑烧成的。树干和树枝也是翻制而成的,而且可以随意装配和拆卸,可以想象当时的摇钱树甚至可以根据购买者的喜好进行不同的选配。摇钱树的树干有装饰的居多,有佛像、龙凤、动物或钱币的浮雕。

  摇钱树的挂饰内容更加丰富,共同特点是均在树干及枝叶间悬挂钱形装饰,其钱大多是“五铢”。其他有车马、人物,也有龙、虎、象、鹿、羊、辟邪、玉兔、蟾蜍等与神话相关的形象。

  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黄凤春教授认为,湖北十堰地区出土的青铜摇钱树,为进一步研究汉江中游地区古人的生活、文化状况、宗教信仰、丧葬习俗、审美情趣和经济社会形态提供了珍贵的文物资料,特别是为进一步了解、考证鄂西北地区的悠久历史和郧阳厚重的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距今近两千年前的青铜摇钱树,其精湛的冶金铸造技术和美轮美奂的艺术造型,以及带有浓郁的东方审美情趣和神秘文化背景,令人称奇叫绝,叹为观止,称得上是中国古代艺术之瑰宝。”

  “摇钱树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能生长出铜钱的神树,采摘后可以复而再生,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同时它又是升灵成仙,长生不死和辟邪禳灾、生殖繁衍的根基所在。”黄凤春教授说,摇钱树的出现是当时人们对财富观念和金钱崇拜的一种认知,也是希冀以此达到羽化成仙,永葆富贵的一种愿望。在当时也只能是达官贵人和豪强门庭才配享拥此物,寻常百姓人家难以得到。

  “好的文物复制品同样也能起到记录历史的作用,在许多文物展览中,文物复制品都较好地担当了主人公的角色!”湖北省博物馆保管部主任蔡路武研究员认为,此件摇钱树的入馆,填补了此类文物馆藏的空白,丰富了品种。文物的复制十分复杂,但经过相关专家长期和不懈的艰难努力,攻克一道道制作工艺上的难关,使一些国宝的“替身”能够与更多的观众直接面对面,也是宣扬中华文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基于这种观点,我们衷心希望‘国宝替身’能与国宝一起续写新的历史篇章。”

  □朱江

  来源:合肥晚报

分享到: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