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轮美奂的敦煌石窟现身上海

2015年11月13日07:15   一财网  收藏本文     

第57窟说法图     敦煌研究院供图 第57窟说法图 敦煌研究院供图 莫高窟第275窟 北凉    敦煌研究院供图 莫高窟第275窟 北凉 敦煌研究院供图

  11月8日,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的中央大厅,数个大木箱看似随意地摆放在地上,木箱上的贴纸写着:“敦煌:说不完的故事”。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罗华庆与证大集团董事长戴志康一起打开了其中一个木箱。两人双手合十,在对箱子微微颔首之后,罗华庆近前一步,从锦盒中取出了北魏经卷《大般涅槃经如来性品》。这是敦煌研究院收藏的第0228号文献,经卷高28厘米,长332厘米。罗华庆介绍说:“上面的文字为‘究竟怎样的人能够成佛 这个问题提供了经典依据。它告诉人们,佛教为一切众生大开方便之门。”而其书法则体现了汉字书写由隶书向楷书过渡时期的独特书风。

  经卷能够打破“纸寿千年”的规律保存至今,也得益于历史偶然的馈赠。“经卷曾经保存在密闭、恒温、恒湿的环境中,才有可能被保存至今。现在,虽然敦煌文物的保存条件能够做到恒温、很湿,但抗氧化方面甚至还不如打开石窟之前好。”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罗华庆说。

  本月29日至来年3月,这幅经卷将同其他124组文物或复制品到喜玛拉雅美术馆展出,构成名为“敦煌:生灵的歌”的大型展览。与之前几次敦煌文物大展不同,此次展览,策展方还集结了20多位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与敦煌艺术品穿插展出。参展艺术家包括邱志杰、丁乙、白南准、张克纯等。喜马拉雅美术馆馆长李龙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之所以选择穿插展示的方式,是因为不希望这些展品被隔离成两个展览。当代艺术与敦煌文物息息相关,在观念和形式上都能够找到一定的对应。”

  来自敦煌研究院的这批展品包括彩塑临摹12件、壁画临摹60件、藏经洞绢纸画复制品25件,即将展示的20件文物中有10多件为国家一级文物。展览开始之后,美术馆挑高25米的大厅内,则将陈列8个复原的敦煌石窟。这8个复原石窟,基本呈现了敦煌莫高窟自公元4世纪始修直至元代这1000年中各个历史时期的石窟面貌。

  为了保护文物,现在的莫高窟在旅游旺季时一组游客仅能看8个石窟,而淡季前去也只能看到12个。虽然科学家与文博学者一直以来都以各种手段延缓文物的损耗,修复工作时常进行,但岁月的侵蚀终究不可逆转。为了尽可能保存这些洞窟的信息,自1950年代开始,敦煌研究院开始了对石窟的复制。“最早是用照相技术,用投影仪把照片投影在纸上,复写起稿。”罗华庆说。起稿之后,艺术家再进入洞窟修改线描稿,之后,则是对照着洞窟中的文物上色。“投影仪投出的影像难免变形,1950年代条件困难,到了1990年代,数字技术发展,像素越来越高。人们不再借助投影仪,而是直接按照打印出来的照片起稿。”在洞窟结构被复原以后,艺术家们复制的画作便被装裱在洞窟之上。

  敦煌共有492个石窟,其中绝大部分为唐代开凿。自1950年代至今的60年里,敦煌研究院已经复制了其中的10个洞窟。据罗华庆介绍,由于唐代石窟华美绚丽,复制石窟的工程刚开始时,敦煌研究院美术所便选择唐代石窟进行第一批复制。之后,复制工作开始向在历史跨度上有了新的延展。现在,敦煌研究院美术所约有35人从事洞窟的复制工作。此次敦煌研究院带到喜玛拉雅美术馆参展的一个石窟便是复刻第275窟,此窟为北凉时期开凿,反映了最早一批石窟的面貌。

  复刻洞窟之外,数字化也是保留石窟信息的方式。在数字化刚起步时,敦煌研究院得到了美国西北大学的技术支持。“在合作阶段,我们完成了26个洞窟的数字化。在此过程中,人员也得到了培训。合作结束以后,我们自己也发展了数字化技术。”罗华庆告诉记者。另据他透露,现在莫高窟已经完成数字化的石窟已达80个。“我们的计划是对所有石窟完成数字化,以此来永久保存他们。”

  对话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罗华庆

  第一财经:目前已经复制的10个石窟复制品,大概涵盖了那几个历史时期?

  罗华庆:这10个洞窟是1950年代开始一步步复制的。最早选择唐代洞窟先行复制,后来,我们对西魏、初唐、中唐、盛唐、晚唐、宋代和元代的石窟都进行了复制,基本涵盖了所有历史时期的代表性石窟。这次即将到喜马拉雅美术馆展出的北凉石窟,展示的就是最早的石窟面貌,展出到1月份就将到美国参加展览。总体上,莫高窟早期的艺术风格受到西域的影响更多,到了唐代以后,中国本土的面貌才逐渐显现。

  第一财经:在文物保护上敦煌研究院近几年有哪些新进展?

  罗华庆:最早我们的保护主要是和国际合作。比如,我们和美国盖蒂研究所合作了25年,明年我们还要到盖蒂美术馆做展览。敦煌的病害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先是通过技术将病害产生的机理搞清楚,之后再通过筛选,将修复的材料整理出来。这样才可以进行修复。原来可能因为技术不够做的还不到位,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损坏会得到延迟。但是,所有这些技术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在不同的情况下,文物面临的病害也是不一样的,这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环境因素。

  所以,哪怕现在技术达不到要求,宁愿不去修复。1980年代,我们曾用烟熏的方式清洗一小批壁画,清洗以后发现壁画颜色恢复,但很快颜色又退了。现在,我们清洗壁画,用的是激光技术,可能结果会更好,壁画原来颜色会保留地更为长久。

  第一财经:敦煌学近来又有怎样的转变?

  罗华庆:出版的发展和数字化让敦煌学的基础资料非常丰富。现在,敦煌学的研究上,定性研究基本完成了。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敦煌壁画上画的什么基本上已经有了解答。剩下就是为什么画的问题,包括敦煌艺术的源流问题、佛教艺术如何演变等等。总体而言,整个学科在向纵深方向发展。

  第一财经:敦煌学研究的重要资料流传到英国、日本和俄罗斯,现在,敦煌学研究者获得资料是否已经很少有限制?

  罗华庆:现在基本上没有障碍。敦煌文物数字化的精度已经很高,现在做研究基本上是凭借这些资料。并且,大英博物馆这样的机构,文献都已经完全对研究者开放。

  1995年以后,大英博物馆建立了一个国际敦煌学的项目,将所有文献数字化。后来,中国国家图书馆也加入进去,2005年,敦煌研究院倡导所有敦煌文献数字化,将其挂到网上,这些资料都是免费开放的。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敦煌石窟罗华庆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