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件铜镜贯穿铜镜发展史

2015年03月27日 14:05   中国经济网  收藏本文     

汉·卧蚕纹铜镜 汉·卧蚕纹铜镜

  “河澄皎月——沈阳故宫博物院藏古代铜镜展”正在沈阳故宫展出,这是沈阳故宫博物院藏历代铜镜的首次公开展示,86件铜镜跨度从春秋战国直至清代,贯穿整个铜镜发展史。昨日,记者来到沈阳故宫,采访了副院长李理,他向记者讲述了铜镜背后故事,还梳理了古铜镜中蕴含的传统文化。

  由最早的止水照容到铸鉴盛水,直至铜镜出现,之后在长达4000多年的时间里,铜镜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具。铜镜萌芽于夏代,形成于西周,盛于汉、唐,衰落于宋、元,直到清代,西方玻璃镜大量传入中国,乾隆以后被玻璃镜所取。

  李理说,沈阳故宫院藏铜镜属于金属类、考古类两项文物藏品,收藏总数约为100余面,包括春秋战国至汉唐,再到宋辽金元,直至明清时期各代的铜镜制品。这些铜镜基本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入藏沈阳故宫的,主要来源有三种:一是由北京故宫博物院调拨的清宫御制铜镜,二是通过考古发掘而入藏的历代铜镜,三是“文革”期间市民售卖给回收站后由沈阳故宫公开征集入藏的铜镜。

  此次展出的汉代海兽纹铜镜、唐代海兽葡萄纹铜镜、金代圆钮弦纹铜镜和五童连钱铜镜、宋代海兽葡萄纹铜镜、元代神兽镜、明代四童子纹六瓣形铜镜、清代乾隆款五岳真形圆铜镜等传世铜镜,具有时代的连续性,种类齐全。许多铜镜有明确的铭文、纪年或刻款,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铜镜背面雕刻的纹饰也包罗万象,从几何纹饰到花鸟鱼虫,从神话传说到百姓生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如宋代铜镜,很多纹饰以蹴鞠为题材,汉代禽兽纹镜类的主要特征是钮座外有四个圆形乳钉,四乳间环绕着螭、禽、鸟、兽、四神等。这与当时社会流行趋势密不可分。人物故事镜,流行于隋唐至明代,纹饰内容为神话传说、历史轶闻及社会生活等。元代人物故事镜为圆形或带柄形,主体纹饰有仙人、童子、鹤、鹿、龟等;有的整个镜背云水相接,上部新月流云,下部海浪滔滔,钮两侧海中各漂浮着一个仙人,海中起伏怪兽;有的描绘骑牛外出等。明代人物故事镜除饰人物山水外,许多饰多宝、杂宝为辅纹,布局形式多在钮上饰仙阁、画卷,两侧饰展翅高飞的仙鹤。纹饰有时也反映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如本次展出的明代的福寿双全款大铜镜寄托了一般人家望子获取功名的祈望。

  李理介绍,在沈阳故宫院藏铜镜之中,以清宫御制铜镜最为完整,也最具文化内涵。清中期,随着西方玻璃制镜工艺传入中国,宫廷内部和贵族之家已开始使用琉璃镜,传统铜镜虽仍有使用,但数量逐渐减少。清朝初期至中期,宫廷中继续使用传统铜镜,现在于一些传世清宫绘画上,可以明确看到后妃使用铜镜的形象。比如,沈阳故宫现藏清宫画家冷枚所作 《簪花仕女图》,其中即有后妃着装照镜形象。

  清乾隆年间,铜镜铸造业虽然没有明代繁荣,却有许多创新之作,形成独特的风格。乾隆以后,随着玻璃镜使用范围的扩大,铜镜逐渐走向没落。

  李理说,由于当时社会生活发生改变,传统铜镜受到玻璃制镜冲击,铜镜的实用功能越来越弱,其自身的文化功能却越来越强,即它的仿古寓意、收藏内质、欣赏功能等,都已深入人心。因此,我们看到清中期宫廷内府所生产或收藏的御用铜镜,往往附加上许多精美的文化包装,带有更多的宫廷文化气息。如沈阳故宫所藏清宫御制铜镜,即是乾隆时期由内务府工匠和文臣制作精致的包装盒,包括将乾隆皇帝的御制诗文制成衬封,雕刻精美的楠木外包装匣,制作精美的锦缎外盒等等,均反映了当时包括清高宗在内的贵族阶层的追求。

  那么,普通百姓能买得起铜镜吗?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铜镜产生早期,因为造价较高,只有皇宫贵族才可以使用,汉代也只有上等阶层能用得起,普通百姓想拥有并不容易。到宋代,铜镜开始平民化,并常作为陪嫁品。

    来源:辽宁日报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铜镜沈阳故宫历史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