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姗:金缮和做人一样 接受不完美 然后修复

2017年02月23日 11:28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东方美学

  文/孙凝异 编辑/汤石香 图片提供/王姗

  手艺人名片>>>

  王姗,金缮师,珠宝设计师。雕塑油画版画水彩漆画书法均有涉猎。现居杭州。

王姗王姗

  初秋的杭州,烟雨蒙蒙,空气里夹着些许凉意。王姗起了个早,心想着承蒙老天的照顾,这潮湿的天气让她少却了一项任务——给工作室的一个木箱子喷水。

  箱子不大,是她亲手做的,内里搁着几个用大漆粘贴好的杯与盏。用手指轻轻掰动,再看看大漆阴干的程度,考虑是否该贴金了……

  这几乎已成为王姗每天用罢早饭后的习惯。

金缮的工具与材料金缮的工具与材料

  破碎只是一种形式,懂的人能看到它的故事

  王姗做的是一项来自日本的古老技艺——金缮。顾名思义,意为用金修补、整治。是用天然大漆黏合器物的碎片或是填补缺口后,在漆上施以金粉或金箔进行装饰,使破碎的物品在复原的基础之上有了一种残缺线条美的技艺。多用于瓷器和紫砂器,竹器、象牙、小件木器、玉器等也可。

  当年王姗从一本书中看到,博物馆的考古学者用这门技艺修复了一个掉了耳朵的陶罐。简单的几条金线,竟然串起了历史与今天。

  那一条条纤细的金色线条顺着冲线(瓷器受到冲击形成的裂纹)流淌,在深色碗盏的映衬下分外抢眼,仿佛一道道划破黑夜的闪电。而浅色杯碟上的金线,看上去则像沐浴着金色阳光的汩汩细流,温婉轻柔。器物原本的伤口,因为金的加入,变得醒目却不突兀,还有了别样的残缺美。

  学材料学的她内心的某部分被打开了。在一个人人都学着找出路的年代,有部分人的生活唯有美学、艺术才能拯救琐碎沉闷的人生。

  “喝茶人几乎都喜欢这样的美,在日本称作侘寂。”侘寂是日本美学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指残缺之美,不完善的、不圆满的、不恒久的,也有朴素、谦逊、自然的意思。茶人惜物,因为只有珍贵的东西,才需要修补。

  “其实做金缮和人一样。每个人都不完美,你从小到大会受伤,会有影响,就像一个物件难免磕磕碰碰,就看你怎么对待它(磕碰)。我想修补本身意味着一种坚持和决心。金缮挺像一个年纪大的老人,懂的人看到老人的故事。破碎了,这只是一种形式,通过金缮留住记忆。”

在王珊手中,金缮技艺从修补变成了绘画。在王珊手中,金缮技艺从修补变成了绘画。

  接受残缺,又特别真诚地对待修复

  王姗希望她的作品是个人化,特别冷静(接受残缺),又特别的真诚(修补)。

  为了达到最完美的效果,她从福建寻来大漆,从日本购入金粉,对着日文书边学边做。“南京就出金箔,其实取材很容易,但金箔太亮,贴于器物之上感觉太轻浮,缺乏一种沉稳的格调。”王姗很反感采用化学金,她宁愿多花点时间等等从日本飘洋过海来的莳绘金粉。

  总有人不断追问大漆、瓦灰、糯米粉和蛋清的调配比例,王姗很为难,“真的没有具体的比例数字,只能根据不同厚度的器物凭感觉调配,全靠多次的操作经验,我只能尽量让大漆少一点,再少一点。”

  大漆“咬人”,但带着侥幸心理的王姗还是在毫无防护措施的情况下与大漆亲密接触。“我以为自己属于被上天眷顾的那一部分做漆人,不产生过敏,但有天打开一个翻模的漆盏后,眼睛周围便开始发红,最后,变猪头,真的就是猪头。”

  后来间隔的时间逐渐拉长,三天、两周、一个月……太过严重时,只好到医院打抗生素。只是每次的医生都不同,总会被不断地追问:“油漆也会让人过敏?”王姗只好再三解释大漆与油漆的区别。“就当普及漆艺知识吧。”

  “现在想起来还蛮好玩的,做漆的人都要熬过这一关,之后就有了抗体。而且这个抗体还是可以遗传的,似乎预示着从此你就成了一个真正的漆艺人。”

金缮的工具与材料1金缮的工具与材料

  出去支离破碎,再见已是花枝招展

  在王姗手上停留得最久的作品,是一个从山东寄来的龙泉青瓷杯。

  当时主人发来一张裂成两半的杯子照片,询问修复需要的时间。王姗一看很简单,“1个月吧。”

  不想这是一款青瓷薄胎技艺的杯子,胎的厚度不足1毫米,王姗将大漆和上瓦灰、糯米粉和蛋清,再小心翼翼地粘连上,但一周后准备将凸起的漆线打磨光滑时,杯子又裂成了原先的样子。

  如此反复了三次。王姗索性停了下来,琢磨着如何处理。如果胎厚些,可以加些麻布等附着物固定,再用漆把原料隐藏起来,可用在薄胎上,就会显得做作和笨重。

金缮这门技艺就是要让使用者知道这件东西坏过,没有人会拒绝在修复后出现的一些小惊喜。金缮这门技艺就是要让使用者知道这件东西坏过,没有人会拒绝在修复后出现的一些小惊喜。

  两周后,王姗决定按照传统方法再试一次,经过一周毫无自信的等待后,竟然成功了。“做漆就是一件神奇的事,或许是阴干的时间未够,或许是干活时听的音乐不对,也有可能中途接了个电话,来了条微信……心情差一点点,就容易裂。漆有自己的生命力。”

  而后,等待了4个月终于收到修复后青瓷杯的主人说了这么一句话:出去支离破碎,再见已是花枝招展。

  花枝招展,是因为王姗还在金缮的地方手绘了图案。“因为杯子摔得不怎么艺术,金缮后的线条有些呆滞,于是点缀了几片瓜叶。”

  王姗很清楚自己不是学术性的考古修复者,她也戏称有时金缮的地方看起来像带金的狗皮膏药,所以她想让金缮再美一些。在她眼中,金缮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审美,一种完善,一种创造。

金缮这门技艺就是要让使用者知道这件东西坏过,没有人会拒绝在修复后出现的一些小惊喜。2金缮这门技艺就是要让使用者知道这件东西坏过,没有人会拒绝在修复后出现的一些小惊喜。2

  用金缮“作画”

  王姗的小花样,得益于一个从天津寄来的残盏。

  盏其实很完整,只是从口沿向碗底裂开了两条细缝。上漆、打磨、上金粉,按部就班地完成金缮之后,王姗拍照给主人看。电话里,对方语气淡淡的,说:“还不错,只是没惊喜。”

  “那给我点时间再试一下。”王姗没有气馁,挂掉电话,她决定四处走走。因为工作室在离杭州市区16公里的良渚文化村,这里的安静和青山绿水早已成为她的灵感源泉。满眼的绿叶在王姗的脑海中突然闪过一道灵光:那只盏的肌理很突出,几条轮廓线正好勾勒出叶子的模样。于是,王姗用金缮技艺绘上三片落叶,故意留出孔洞,那是虫吃过留下的痕迹,王姗为其取名“虫噬”。原本质朴的盏,添了几分禅意。

金缮这门技艺就是要让使用者知道这件东西坏过,没有人会拒绝在修复后出现的一些小惊喜。4金缮这门技艺就是要让使用者知道这件东西坏过,没有人会拒绝在修复后出现的一些小惊喜。4

  于是她开始玩花样了,金缮技艺在她手中从修补变身成了绘画。有个漆器杯,盖子有些松了,就在瓶口处画了一圈小花和叶子,既美观又增加了牢固度。“我一直觉得金缮不仅仅是把缺的形补出来,如果每次都千篇一律,就不好玩了。”有时,王姗也会将金粉换做银粉,带来不一样的味道,但绝不接受定制,“因为那像布置家庭作业。”

  除了做瓷器的金缮修复,王姗也做珠宝设计,与朋友在市区开了一间复古珠宝首饰店,自己却甚少“光临”。“我喜欢简单安静的生活,对物质要求也不高,做珠宝设计,也多个渠道‘糊口’。”王姗做金缮修复所收取的费用,远不如想象中高。

  有时王姗拿着这些破碎的器物,会觉得非常奇妙。“几百年前制作它们的工匠一定想不到,现在还有另一双手在上面做着修复,是不是有点穿越的感觉?这些器物在地下埋了那么久,如今却遇上了我。”

  (本文原载于《中华手工》,内容有删改。)

  来源:《古典工艺家具》杂志

2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