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历史 走近古绛州仿制青铜器

2017年09月11日 17:02 新浪山西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 潘全虎铸仿的“地动仪”。潘全虎铸仿的“地动仪”。
    威风凛凛的仿古青铜器(老虎)。威风凛凛的仿古青铜器(老虎)。
    精美逼真的青铜“山羊”。精美逼真的青铜“山羊”。

  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国青铜文化,自夏商周直至秦汉,跨越两千年历史。青铜器以其独特的器形、精美的纹饰、典雅的铭文向人们揭示了先民的铸造工艺,文化水平和历史源流,被史学家们称为“一部活生生的史书”。

  山西新绛,位于黄河流域汾河支流岸边,春秋时期曾为晋都,战国时属魏。南北朝时,北魏置东雍州,北周明帝改为绛州。悠久的历史为新绛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底蕴。其源远流长的青铜文化,造就了古绛州仿制青铜器匠人的精湛工艺,其作品独具风采,令人称颂。近年来,新绛县从事仿古青铜器制作的有十几家,惟有龙兴镇店头村精利青铜器仿古工艺品厂规模最大。厂长潘全虎自1988年开始精心研究青铜器仿古艺术,主要生产商、周、春秋、战国、汉代等各类青铜器仿古制品。

  8月下旬,在太原市举行的第三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厚道运城”展览馆,潘全虎携带他创作的数十件仿古青铜器前来参展,令参观者闻之惊叹,犹感穿越千年时光,回到了几千年以前的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而创作者今年64岁的潘全虎,是一位地道的农民,只有小学四年级文化程度。

  精美青铜器出自“农家实验室”

  中国青铜的冶铸业在商朝晚期和西周早期就达到高峰,并以制作精良、技术高超而著称于世。很多专家根据从古代青铜作坊遗址发掘出的实物,再结合青铜器的外形分析认为,中国古代青铜器绝大部分是采用范式铸造方法制作的。范铸法又称模铸法,先以泥制模,雕塑各种图案、铭文,阴干后再经烧制,使其成为母模,然后再以母模制陶范模具,模具制好后用400摄氏度高温烘干,熔化合金,将合金浇注入陶范范腔里成器,脱范后再经清理、打磨加工复旧做锈后即为青铜成品。上个世纪80年代曾经做过工艺品的潘全虎,决定完全遵照古人创造的范式铸造法进行青铜器的仿制。

  在潘全虎的老家,有一处小院,院子里有个屋子,屋子不大,只有十来平方米,虽简陋但各种实验材料一应俱全,这里就是潘全虎最初研制青铜器的“实验室”。在长达两年多的实验阶段,潘全虎正是在这间“实验室”里完成了青铜器关键技术的研制。

  仿古青铜器外观的漂亮与否,除了合金的比例,很大程度取决于做锈工艺的好坏。青铜器的锈色粉有几十种锈色,每个年代都不一样。还原出绿锈、红锈、黑锈、水锈等各种锈迹,并让它们自然呈现在青铜器的外表上,才能代表青铜器仿制的最高技艺。为此,化学知识零基础的潘全虎走访了不下百位化学老师和工艺厂的老前辈,仅购买的青铜器相关书籍,就堆满了半个书柜。他购买了能买到的所有原料,根据所学的化学知识和老师们列的反应式进行实验,观察反应效果。

  潘全虎是一位农民,在家人看来,农民的本分就是种好地。而为研制青铜器仿制技艺,潘全虎不仅将家里和工厂的积蓄全部投入到了实验中,还差点让家里人再次陷入困境。他不忍心让妻子一个人劳作,就白天和家人一起下地干活,晚上,又拖着疲惫的身体钻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一年365天,我平均每天都要做两三种化学品的反应实验。合金中的铅、锡、锌都是有毒的化学品,一不小心就容易中毒。当时也不太懂采取保护措施,就裸露在危险中进行反复实验。有好多次中毒晕倒在实验室里。家人很反对,但还是拗不过我。后来也就理解了、默认了。”数千次的实验之后,潘全虎不仅掌握了青铜的合金比例,也实现了绿锈、红锈或黑锈自然呈现。

  要完成一件有质感的青铜器的仿制,除了再现古老的铸造技术,还需要摸清制模、雕刻、烘干、铸造、打磨、复旧等工序。在泥模试制过程中,新绛这块古老的土地为潘全虎提供了天时地利的条件。原来在潘全虎所在村庄的附近,有一条沟,沟里因长年累月地流水,形成了一层薄薄的胶泥,是制作雕刻青铜器模型的最佳材质。“我很小的时候,经常去河里挖泥做小哨子,捏过后放在火中烤烤就能吹,很好用。所以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就想到了这一点,从河里挖回来一些用筛子过几遍,敲打到不粘手时,试着捏了几个,效果非常好。”

  泥模的原料解决了,雕刻又困住了他。青铜器的年代不同,造型和工艺也不同。青铜器上布满了饕餮纹、夔纹或人形与兽面结合的纹饰,形成神灵的图纹,反映了人类从原始的愚昧状态向文明的一种过渡。潘全虎没有美术功底,但他心灵手巧,造型在他眼里看一遍就能雕个八九不离十。据商贩介绍那对铜凤瓶与陕西兵马俑博物馆内的物品为同一时代,他多次前往陕西临摹学习。此后,他又通过“三顾”新绛县机械厂的一位老师傅,解决了古法制木质模具的方法。

  复制古人杰作传承文化遗产

  经过一年多的执着努力,1990年,潘全虎终于用古法仿制出了一对铜凤瓶,一位前来进货的商贩看到后很满意,出高价收购后将其和其他工艺品放在一起,准备销往外地。

  潘全虎成功了,他非常欣喜,却没料到遭遇了一场无妄之灾。

  原来,当地公安局接到举报,查扣了前来进货的商贩的车辆,并搜查了其中的工艺品,认定夹杂在工艺品货物中的这对铜凤瓶是古董,将商贩连同潘全虎一起抓了起来。“当时抓我的时候,我很不服气,因为东西就是我做的,不能和古董相提并论。我提出让公安局去我家里看我制作用的模具,但是公安局的人还是不信。从看守所出来后,我就把公安局告上了法庭。”据说当年的这场民告官,在当地轰动一时。最终,潘全虎赢了官司证实自己的清白,他办了营业执照,开始大规模生产。1994年,省博闻讯向潘全虎定制了一件口径为50厘米的西周鼎。制图、造型、打磨、复旧……潘全虎仅用两个月的时间交出了作品。省博对潘全虎的作品很满意,又定制了一批产品。此后,曲沃博物馆及陕西一些私人博物馆也像约定好的一样,相继向他抛来了大量的订单。潘全虎也被新绛县认定为仿古青铜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潘全虎的成功,吸引了一大批喜欢青铜器艺术的年轻人前来拜师学艺。潘全虎也将他掌握的技艺倾囊相授。“我现在大约带着100多位徒弟跟着我学 。我希望他们能把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光大。”而近年来,潘全虎又带着他的徒弟们完成了多项古代科学家的传世杰作的仿制,如仿制中国东汉科学家张衡创造的地动仪。每天到潘全虎家参观的青少年络绎不绝。

  “这个地动仪高2.2米,直径2.35米,完全采用张衡的设计比例和功能制作,虽然效果不如张衡地动仪的好,但我们希望通过对这个杰作的仿制,让年轻人对祖先的了解,不仅仅停留在课本上,还可以看到实物。”潘全虎指着手机相册里的“地动仪”,笑容里透出满满的自豪。

  本报记者 文秀为 文/图

  来源: 三晋都市报(太原)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