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巳奈夫《殷周青铜器综览》第一卷中译本出版

2017年09月19日 11:57 新浪上海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施晨露

  日本学者林巳奈夫所著《殷周青铜器综览》第一卷(殷周时代青铜器之研究)中译本日前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9月15日举行的新书座谈会上,与会学者一致认为,这部初版于1984年的著作迄今仍是最为完备、集大成的青铜器研究著作,由于日文原著早已绝版,中译本的出版对于学界来说如同一场“及时雨”。

  1925年出生的林巳奈夫毕业于京都大学文学部史学科, 为京都大学名誉教授、东洋考古学会及日本学士院会员、著名考古学家。主要从事中国出土文物的鉴定、审评、年代鉴别、分类等方面的研究,专攻青铜器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考古,在利用现代考古的类型学理论对铜器、玉器进行分析,并与甲骨、 金文及中国古代文献相互参证的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2006年1月1日,林巳奈夫在神奈川的家中因病辞世,享年八十岁。林巳奈夫的著作包括《中国先秦时代的马车》《周礼考工记的车制》《长沙出土战国帛书考》等,被翻译成中文的著作有《神与兽的纹样学》《刻在石头上的世界》等。

  作为殷周青铜器研究的丰碑性著作,《殷周青铜器综览》也是林巳奈夫的权威著作之一,共三卷。此次出版的中译本第一卷分为上下两册,上册文字部分第一编属绪论性质,其中“发现、搜集、研究史”一章所述之详,极大地超过此前的同类著作。第一卷下册图版部分,根据上册所作殷周铜器类型学的系统研究,将从鼎、鬲、甗到乐器和杂器,共计五十多种3500余件铜器的图像,按照器类、年代和型式编号排列,是一部相当齐全的殷周青铜器的集成性图谱。

  “林巳奈夫先生将金石学、考古类型学和文献考证融为一体,搜集材料之丰富程度远超前人,而林先生本人不会说中文,其艰难程度更可想而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评价。“对于该专业的学生、学者来说,《殷周青铜器综览》是必备的工具书,遗憾的是,日文版出版后没有再版,偶尔在旧书店里可以觅得一套,折合成人民币的售价高达几十万元,因此,中文版的出版不仅对于中国学界很有意义,对于日本学界来说,也非常有帮助。”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小寺敦说。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世民回忆起1966年林巳奈夫访问中国时与他的一段交往。“林先生提出一份谋求提供的考古文献清单,那是根据我们在《考古》杂志定期发表的《中国考古学论著目录索引》,开列在日本无法看到的一些论文的目录。尽管因为当时条线所限,林先生再三压缩,最后恳切要求仅提供邹衡的《试论殷墟文化分期》一文,仍未能得到批准,令他非常遗憾。但从中也可看出他求知如渴的执着精神,也表明他专攻殷周铜器的起点甚高,既从判明殷周铜器的名称和用途入手,又高屋建瓴地关注殷周文化的考古学分期。”

  “仅凭一己之力完成如此穷尽式的资料搜集令人震惊。”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吴镇烽用“敬佩、感谢、祝贺”六个字概括此次中文版的出版,“这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林先生对中国历史文化所做的贡献令人敬佩。”来自台湾地区的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陈昭容曾有幸看过《殷周青铜器综览》出版前,林巳奈夫的整理稿,“几百个牛皮纸信封包着,上面一一贴着林先生手写的各种说明,图片排列顺序等与出版时已无二致,足见林先生所付出的心血。”

  此次《殷周青铜器综览》的翻译主要由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中心日籍教授广濑薰雄及日本青年学者近藤晴香承担,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中心教授郭永秉润文,第二、三卷预计明后年陆续出版。

  题图来源:出版方提供栏目主编:施晨露

  来源:上观新闻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