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艺术银行:提升美学素养活络艺术市场

2014年09月11日 19:29   新浪收藏  收藏本文     

  今年3月25日,成立一年的台湾艺术银行正式挂牌运作,这标志着台湾步入全球少数拥有“艺术银行”的地区。

  非金融性的艺术银行最早源于加拿大。1972年,为支持年轻艺术家,增加大众接触、了解和欣赏艺术品的机会,加拿大国家艺术委员会成立加拿大艺术银行,在政府提供一定资金支持或政策的保障下,购买优秀艺术家作品,再将作品销售或租赁给政府机关、公共空间、企业或私人用于陈列、装饰、收藏等,从而获得运转资金来支持艺术发展。之后澳大利亚、韩国等也仿照此模式设立艺术银行。

  金融性艺术银行是从欧美的私人银行发展来的,源于银行高端客户对艺术品或艺术资产配置的需求。银行为迎合高端客户需求,主动提供相关服务。从请艺术专家陪客户参观画廊、艺术博览会和拍卖会、提供买卖咨询开始,之后业务扩展到鉴定、收藏、贷款等整个艺术金融业务。

  出于艺术金融学术研究的需要,笔者分别于今年5月和7月前往台湾艺术银行拜访,与台湾艺术银行负责人张正霖博士作了细致交谈。

  台湾艺术银行是由台湾“文化部”出资设立的,主要借鉴澳大利亚艺术银行的经验,属于非金融类艺术银行,本质上是一个政府支持的文化艺术机构。张正霖博士介绍:台湾艺术银行的目的是提升公民美学素养并活络艺术市场。艺术银行购入深具特色的台湾艺术家作品,经由租赁流通机制于国际机场、车站甚至海外据点等公共空间展出,美感渗入民众日常生活,也吸引收藏家、画廊发现才华的艺术家,让更多创作进入艺术市场,活络台湾视觉艺术产业。

  台湾艺术银行成立专业评委会,作品采用征集方式,艺术家或其代理人提出申请,再由艺术家、产业界、专家学者等组成的评选委员会进行评选。参选的艺术家须是台湾籍,年龄不限,作品要求能反映台湾多元文化特色。被选入的作品将由艺术银行出资购入并永久收藏。

  台湾艺术银行实行只租不售的运作模式,通过收取租金支付运作成本。艺术银行利用公开征件方式,网罗、征集并购入台湾艺术家的精彩作品,并以完善的租赁流通机制,让公营与民营机构都可以经由艺术银行承租画作展出。

  台湾艺术银行坚持以公益性为主,其运营费用主要由台湾文化部门承担。公益性质的艺术银行如何维持运营成本是个世界性难题。澳大利亚艺术银行成立30多年,直到第12年时才转亏为盈。台湾艺术银行目前0.4%的租金在世界各地的艺术银行中定价是很低的,台湾艺术银行是如何解决其运营成本的呢?

  与澳大利亚等国家艺术银行不同,台湾艺术银行未将购买艺术品的资金算入运营成本,所购艺术品全部被作为政府资产,只要购藏的艺术品存在,政府就没有损失,只是政府资产形式发生转变而已。艺术银行要做的只是维持日常运营的费用,因此成本也较低。澳大利亚艺术银行之所以12年才能自负盈亏,主要是因为他们将购买艺术品的费用也算入运营成本。只租不卖的运营理念使得艺术银行既能在美术馆之外为公众开辟新的生活美学空间,又不与民间画廊争利,打消台湾艺术界的疑虑,受到本土艺术家欢迎。(刘双舟)

文章关键词: 台湾艺术银行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