琢璞成玉,自家造稿:从画稿看齐白石的创作

2017年04月01日 22:35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讲座现场讲座现场

  3月31日下午,在中央美术学院红椅子报告厅,进行了《琢璞成玉  自家造稿:从画稿看齐白石的创作》讲座。本次讲座由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主办,邀请了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主任、研究员,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秘书长吕晓主讲。

  吕晓秘书长从齐白石画稿这一独到角度研究齐白石艺术多年,在本次讲座的讲述中,她将齐白石的画稿分为传移模写、写生状物、目识心记和自家造稿四大类,这些画稿记录了齐白石的艺术方式和发展轨迹。

讲座现场讲座现场

  据现场采访,当场听众以前多认为齐白石是位大写意画家,他自己也常在画中题写“白石老人一挥”,因此人们会认为齐白石作画也不用打草稿,正如他大刀阔斧的篆刻,不需写印稿。而据吕晓的讲述,齐白石去世后,家属遵照老人的遗嘱将家藏的作品和遗物捐献给国家,由于他是北京中国画院(现北京画院)的荣誉院长,因此这批作品后划归北京画院保管。齐白石作画所用画稿的材质极为随意,有宣纸,也有毛边纸;有的尺幅较大,有些利用裁下的边角废料;有些画在日记本上,甚至画在包装纸上。

  对于讲座的内容,当场听众印象较为深刻的就是齐白石齐绘画的一大原则,不画未见之物。据吕晓介绍,齐白石曾说:二十岁以后,弃斧斤,学画像,为万虫写照、百鸟传神,只有鳞虫中之龙,未曾画过,不能大胆为也。”凡是眼睛里看见过的东西,都把它们画了出来。尤其是牛、马、猪、羊、鸡、鸭、鱼、虾、螃蟹、青蛙、麻雀、喜鹊、蝴蝶、蜻蜓这一类眼前常见的东西,我最爱画,画得也就最多。雷公像那一类从来没人见过真的,我觉得有点靠不住。

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

  吕晓在接受笔者的提问时表示:齐白石是一位很质朴的老人,他的一生有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是在家乡的乡村生活的,他在55岁时来到北京,57岁定居北京,来到北京之后的创作大多是在表现其家乡的事物。在北京,他很重要的一个思想活动就是在思念家乡,他画他知道的、喜爱的东西,包括他小时候玩过的、吃过的、经历过的,他通过艺术创作来回忆家乡。虽然北京给了他安定的生活环境,打开了他广阔的人生天地,但是他长期生长在乡村所形成的品性与人格是无法改变的,他的所画之物大多都是平常生活中可见的事物,这大概可看到齐白石艺术中所暗含的生态观吧。

  纵览齐白石的作品,不论是画虾、山川、草木、鸡鸭鱼虫,齐白石都会将其当作是有生命、有情感的人来画的。就如作品《齐白石日相呼》中的两只小鸡,在齐白石眼中就是两个今日吵架明日和好的孩子。

  动植物、山水、天地万物,所画之物都是来自自然、最本真的事物,正如齐白石的质朴真实的心性,画如其人,人画合一。所谓道法自然,齐白石作画取材于自然,呈现出自然本真的模样,在艺术绘画上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可以说是齐白石在艺术绘画上所体现的具有人文情怀的生态观了。

讲座现场讲座现场

  浓厚的乡土气息,纯朴的农民意识和天真浪漫的童心,富有余味的诗意,是齐白石画作的内在灵魂,而那热烈明快的色彩,墨与色的强烈对比,浑朴稚拙的造型和笔法,工与写的极端合成,平正见奇的构成,作为齐白石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视觉形状,则是齐白石画作外在的形体,内外的结合,让齐白石艺术有血有肉,有灵有魂。

  齐白石曾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道出了中国艺术重视神韵而不离形似的特征。也折射出齐白石在绘画艺术上所达到的超高境界。

  另外,与该讲座相呼应的,何要浮名——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正于北京画院美术馆持续展览,将持续到5月7日。

  文/新浪当代艺术 实习生岳野采写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