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声音艺术,在“透明的声音"里重建感官体验

2017年05月19日 16:10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Michel Fran?ois,《水的悬滞》。图片:致谢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Michel Fran?ois,《水的悬滞》。图片:致谢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由法国著名作曲家、策展人James Giroudon策展,法国里昂国立音乐创作中心(GRAME)特别制作的展览“透明的声音“于5月8日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作为2017年“中法文化之春”的开篇之作,展览选取了来自全球26位艺术家的45件作品,聚焦于声音与空间的互动关系,在美术馆独特的回旋式空间结构内,试图以声场与视域的演变交错重置观众的感官世界。

  “我认为世界上不存在绝对透明的空间,也不存在绝对的静默。“策展人James Giroudon在接受采访时说道。1981年,他与此次展览的参展艺术家之一,作曲家PierreAlain Jaffrennou共同创立了法国里昂国立音乐创作中心,并在随后多年内持续探索声音与舞台戏剧和视觉艺术的联系。

“透明的声音“策展人James Giroudon。图片:致谢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透明的声音“策展人James Giroudon。图片:致谢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历史上,声音作为一种去材料化的媒介以辅助身份参与了众多艺术创作。伴随着60年代前卫艺术运动的发展与一批实验音乐家的创造性拓展,以及录音和具象音乐的发明,声音艺术才脱离了陈旧的观念,开始能够独立为自身搭建“框架“。

  James Giroudon在此次展览中凸显的“透明“概念,指的并非是声音本身那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性——他认为声音具有一种“穿透力”,能够透过色彩与图像、谎言与矫饰,并最终揭示出声音背后潜藏的词汇。

  而空间则在整个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正如Bernd Schulz所说,声音艺术的作品“本质上是塑造空间和索要空间的“,此次展览中的大多数装置作品以空间化设计为基础,借助各种透明材质或发光材料,传达出了“透明”所含的光学状态以及视觉表达能力。

Michel Fran?ois,《水的悬滞》。图片:致谢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Michel Fran?ois,《水的悬滞》。图片:致谢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美术馆核心筒状展览空间内,三件创作以人工与科技之间的错位合奏回应着展览主题。《水的悬滞》来自法国艺术家MichelFran?ois,装满水的透明塑料袋被系成串,悬空于地面之上,以特有的物理张力凝固了自然实体在瞬间内的状态;PierreAlain Jaffrennou的《天使坠落》由黑暗中一个盛满红色液体的巨型玻璃盆和从空间顶部放射而出的一束激光线构成。每隔一段时间,一滴红色的水珠便顺着光的方向坠入盆中,而多点播放系统控制的音效则诠释出“天使“在坠落之时的呢喃,伴随着强烈的回声,生命在一次又一次的重生中循环往复;就在展厅的不远处,一颗心脏被放置在平板上,富有节律且安静地跳动着,这是来自PascalFrament的《不动心》。

Pierre Alain Jaffrennou,《天使坠落》。图片:致谢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Pierre Alain Jaffrennou,《天使坠落》。图片:致谢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展览其余的部分随着美术馆平缓的斜坡渐次展开。策展人强调:“虽然展厅的回旋式结构为策展带来了一些限制,但缓缓上升的四层坡道反而激发了我去表现不同作品在状态间的过渡。“而这些运用了音乐、雕塑、装置、电子声响、表演、录像、录音、编程等各种新媒体方式创作而出的作品,即如展览在前言中所说,“将现实生活的面貌层层过滤,构造出一个高度提取现实的美学图景。”

王福瑞,《电音磁场》。图片:致谢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王福瑞,《电音磁场》。图片:致谢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电音磁场》是坡道展厅出现的第一件声音互动装置,中国艺术家王福瑞运用电磁技术将都市中乱窜的电流转化为声音,而观者只能通过特制仪器,在靠近装置时才能够收听。电力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标志,如今已如作品所表现的那般,隐入了都市难以言明的复杂肌理,在人类日复一日的生活中构筑着未来幻景;《此时此地》是Denys Vinzant从2000年持续至今的艺术项目。

Denys Vinzant,《此时此地》。图片:致谢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Denys Vinzant,《此时此地》。图片:致谢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艺术家以金色颜料在玻璃上书写乐谱,水晶般的声响通过固定在玻璃上的传送器汩汩流出,而装置在空间内四处陈列、悬挂,共同形成了Denys Vinzant所谓的“想象性建筑“,似乎只有在这座幻想的庙宇内,我们才能够深刻地感觉到“此时此地”;DominiqueBlais的《无题》(白盘/黑盘)则以一系列砂岩板谱写了一曲“催眠的芭蕾“。艺术家将陶土圆环垂吊在狭长的展厅两侧,圆环与圆环之间缓慢而微妙的摩擦创造出随机的旋律,邀请观者参与一场声响的漫游。作品“雕塑式”的外观同样完成了不俗的空间表现。

Dominique Blais,《无题》(白盘)。图片:致谢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Dominique Blais,《无题》(白盘)。图片:致谢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声音用以“叙事“的古老功效在展览中也经由一组作品展现。Julie Vacher的《福尔摩沙声学计划II》由两个女声搭配影像构成,在黑暗的展厅中,一个年长的妇女指示着一名年轻女孩寻找一块石头;《未完成的格陵兰》将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未竟的剧本移植到了视频上。艺术家DaniaReymond通过这一合成图像讲述了一个居住在世外桃源的族群,在冰川期到来之前的最后时光;同样是表现“毁灭”与“变迁“的主题,PascalFrament的作品《居民》则展示了一些被放置在低温表面的微缩人像。水蒸气在低温作用下渐渐凝结成冰,观者将在时间的无声静默中,注视着“居民”们不可避免地被冰霜所吞噬。

Pascal Frament,《居民》。图片:致谢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Pascal Frament,《居民》。图片:致谢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新媒体艺术在展览范畴内得到了大量讨论。科技的发展使“声音“与“空间”这两股看似长期分离的力量以更为精妙的方式融合,并催生出充满了神秘主义色彩的创作与现代性审美。《72击》是一个包含艺术家、开发者和技术工人的合作项目,作品包括六支嵌有LED发光模块和打击乐装置的大型钢架,观者可以借助触摸平板控制整个科技装置。当游戏启动,动态的光线与声音便能在人类逻辑的控制下合舞。

杨·奥拉瑞,塔菲克工作室,《72击》。图片:致谢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杨·奥拉瑞,塔菲克工作室,《72击》。图片:致谢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值得思考的是,尽管此次展览体量庞大、作品媒介丰富,但“声音“依然作为“透明的空间”将展览串联了起来。“‘透明‘无休止的多样性和相对性界定了社会、政治、道德、审美等生活的诸多层面,并幻想最终把这些融合成一个通透的整体。“策展人James Giroudon让展览的诸多作品依照交响乐团式的布局排列,就好像“让乐器组分散在人群当中”。他由此提出了“声学建筑“的概念,并在展览前言中写道:“二十世纪的音乐在谱写的过程中确认了声乐处理中的空间维度。”

“透明的声音“展览现场。图片:致谢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透明的声音“展览现场。图片:致谢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当展览的“组曲“奏响,在缤纷繁杂的感官合击背后,完全透明的声场空间获得了一种真实的材质。从细枝末节到宏大景观,声音终于完整而强有力地刻画出了我们所处的这个自由、离散、矛盾,甚至完全交错的感官世界。

“透明的声音“展览现场。图片:致谢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透明的声音“展览现场。图片:致谢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透明的声音

  展期:2017年5月9日至7月30日

  地点: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 上海市浦东新区博成路399号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