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贵文一与泥形成独有的默契

2018年12月06日 10:06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现如今,建盏在各大拍卖行,动则几十万,上百万甚至近八千万的拍卖成交记录,如今的建盏已然是炙手可热,备受追捧的收藏品。三十年前,在拍卖场上却鲜有建盏的身影,出土的大多精品建盏,均以极低的价格转手。

  建窑遗址位于中国南方的福建建阳水吉镇,这里的村民大多有在窑址旁淘建盏及瓷片的经历,如今的逐渐走高成交价让众多村民后悔不已。事实上,在漫山遍野的都是残片的建窑遗址上,精品建盏还是少数,特别是油滴与极具特点的兔毫,有一定完整度的整器,都被村民用于喂养鸡食的容器。

  距窑址不远的余贵文也不例外。相比,火热的高价拍卖纪录,让他最懊恼的是,没留下具有参考意义的瓷片,对于他现在从事烧制建盏的工艺来说,拥有特色的建窑标本,比收藏建盏更有价值。

  标本,对于从事多年建盏烧制的匠人来说,它的意义不仅限于参考,更像是一个方向,标本展示出的一点迹象,可能就影响匠人的作品。

  余贵文说,“釉的配比、温度升降曲线、还原方式与时间节点的任何变动,产生的结果,可以在标本中找到依据以及分析标本晶体的析出原理,进而调整。” 他的新作,“黄鹧鸪斑”就是依据分析标本的析晶方式,来调整烧制的过程而形成。

黄鹧鸪油滴盏黄鹧鸪油滴盏

  这种 “鹧鸪斑”又称油滴,建盏学术界一般喜欢使用其宋代时的叫法--鹧鸪斑,传统意义上的“油滴“釉面密布着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圆点儿形似油滴而得名,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油滴都是银灰色的,出土的众多标本中,有一种较为稀缺的“油滴”在盏内外壁黑釉上散布着浓淡不一、大小不等的斑点,光照之下釉斑会折射出羞涩的光斑,很温柔的感觉,他的鹧鸪斑属于后者。

传统鹧鸪斑油滴盏传统鹧鸪斑油滴盏

  余贵文在烧制建盏,可能和很多人不一样,他对标本分析,更多地是观察晶体的析出方式,即析出重心是泥土还是矿釉,泥土的铁等微量元素更多的话,所产生的斑纹更均匀且口沿处均布满晶体,晶体大而立体且饱满,当属矿釉的功劳。“鹧鸪斑”即是临界于二者之间,保持二者的平衡,这种平衡需要长时间的磨砺和敏锐的观察。

  余贵文笑称,没那么复杂,成长于方寸田地,最贴近这片土地,那块泥料或矿石我没有专家那么精确说出他的成份,让我手抓一把,我就大致知道它在窑内的表现了,这就是经验之谈,在建盏的原料选择上却犹为重要,比科学分配比更重要,建盏是泥、矿、匠人相互作用下的自然产物。

银油滴钵型盏银油滴钵型盏

  倾其一生,在这片方寸之地的余贵文,他对宋代风雅名器,审美却超越许多当地同龄人,从他的作品器型的把握可见一斑。他的器型规整、挺拔、端庄,有宋代风骨,束口设计,也结合当代实用主义,更贴合当代品茶风尚。

  余贵文满手泥浆专心致志地修坯,转盘在他的手上仿佛有了灵性,往往是心随手动,在他看来,他这是他与泥之间的默契,沉默话不多的个性,更显匠气味,对于匠人,能与作品形成独有的默契,足矣!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匠人余贵文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