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人民日报的一篇关于《看不懂才叫“艺术”吗?》的报道,引发哗然一片,报道中直指“一些创作者以打破传统为务,实则走上了乱弹琴的‘死胡同’。而艺术资本的躁动与逐利性,更进一步助推了这类“艺术”的泛滥。炒作、宣传甚至作假,成了心照不宣的艺术推广手段……”文章一出,赞同声络绎不绝。那些所谓的艺术家将“看不懂”的艺术作品推至聚光灯下,沉浸在利益带来的快感里。而当公众面对这些“看不懂”的艺术作品,连基本的欣赏都已模糊不清,就更不要提思考与参与,共鸣与讨论了,艺术如今已经如此“不堪”了么?
汤辉:
著名摄影家、艺术家
第57届威尼斯双年展《形式》平行展 参展艺术家
今日美术馆《须有作为》艺术展 参展艺术家
安仁双年展《当场》特邀展 参展艺术家
《芭莎艺术》线上艺术展BBART Gallery 参展艺术家
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
“体育星力量”新浪体育20年颁奖盛典 体育艺术视觉奖获得者
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
中摄协商业摄影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摄影金像奖评委
全国摄影艺术展评委
“伯奇杯”中国创意摄影展评委
2018京东摄影金像奖评委
2018微博摄影大赛评委
《芭莎艺术》视觉顾问
哈苏大师
《中国脸》公益影像传播项目的发起人、总策划人
在鸟巢、中华世界坛、尤伦斯艺术中心、米兰国际体育电影节、地铁、网络等场所举办《汤辉奥运公益影像展》,影响了数亿人。
曾通过300余位时代人物的面貌,解读他眼中的这个时代,被哈苏官网誉为“世界范围内最具影响力的中国摄影师”
喧嚣浮尘中的一股清流
在技术高速迭代, 视觉效果使人眼花缭乱的年代,一场由汤辉与《芭莎艺术》联合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发起“用心看世界”的呼吁,如一股清流出现在公众视野。该艺术活动试图让人们疲惫的“双眼”,得以短暂休息,⽤心“观”达人性,实现人⽣达观。这看似很不“当代”的创作形式,显然与主流艺术观念追求曲高和寡相反。为此,汤辉认为:“真正的艺术应该是对更大的受众去起作用,而不是只对资本家或者少数人,这样才能影响社会。”
一位只关注人、人性、觉悟、思考与生命的艺术家
面对外界对于艺术圈或艺术家的不同声音,汤辉似乎并不关心,光头的他似乎更像一个脱离世俗的修行者,这种状态与他工作室里满墙的“明星”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谈话间,你几乎听不到他谈论明星,艺术甚至是手里的相机。因为在别人眼里炫耀夺目的事物,在他看来只是一个他与世界对话的介质,或者方式。“世界好大走不完看不尽,世界也好小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一个更大的世界,我在寻找与这个世界对话的方式。”汤辉如是说。
《观》系列作品的创作过程与中国传统哲学“内观”不谋而合。“内观”是如实观察,也就是观察事物真正的面目,它是透过观察自身来净化身心的一个过程。这与汤辉参加第57届威尼斯双年年展的作品《觉》遥相呼应,内观外觉,代表着⼈生体察的双重考量,完整展示“人”的魅力。——《芭莎艺术》
人、人性、生命、觉悟与思考逐渐成为汤辉艺术观点中的“硬核”思想。而参与、共鸣与思考则成为了汤辉与公众之间的某种“契约”。
只有“作者已死”,人人才是艺术家
汤辉认为艺术不会“死”而作者“已死”的这一观点,让人想到了德国艺术家博伊斯“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思想。也许比起所谓的艺术或者艺术家,汤辉更在乎的是如何让更多人参与到作品中,从而引发更多的共鸣与思考。
谈话至此,笔者不仅闭上双眼,耳边响起了汤辉对于此次与《芭莎艺术》的携手“内观”的一段引言:人,闭上眼睛会有很多种原因,睡眠、放松、回味、打坐、思考……当然还有不屑、无视、痛楚、死亡……面对世间嘈杂的一切,闭眼,是否可以打开另一个自己呢……
活动、展览,更是一个“打开”自己的平台
在《观》线上系列艺术展进行的同时,微博端同时将设立#闭上眼你想到什么#的话题,邀请广大的公众写出自己的观点一起参与。此后,艺术家会选出50~100个鲜明、有趣的观点,进入后续的《观》线上系列艺术展,成为艺术家的展览作品之一。并有资格在年底前的举办的《观》落地艺术展中呈现。
汤辉的《观》线上系列艺术展,并非在单纯的完成一件作品,或是一项活动,而是在为公众搭建一个可以展现自己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打开自我”,引发思考的平台。而这个“平台”蕴含了“作者已死”的后现代主义艺术观。“作者只存在于创作前期和创作中,当创作完成,作品出现的公众视野的那一刻,‘作者就死了’。所以当面对作品,我和你们一样都是观众,我跟你们一起思考呢……”汤辉笑着说。
“当观众面对一件作品时,将根据自己的体验、知识、思维对其‘再创作’,此时,作品已不再‘属于’原作者。”——《人明日报》
参与艺术活动,分享自己的思想。请关注@汤辉摄影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