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业如何更好地助力文化产业发展?

2017年07月25日 09:37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瞄准文化产业领域,“文化+金融”的合作也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兴领域。如何看待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金融业如何更好地助力文化产业发展?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建设银行机构业务部总经理黄曦。

  记者:当前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如何?

  黄曦:2014年—2016年,我国金融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最为迅猛,金融投资规模估计达到1万亿元左右,较前几年有较大幅度增长。信贷方面,针对文化企业“轻资产、高发展、重创意”的特点,不少银行采取了差异化标准,推出创新特色产品,建立文化金融绿色审批通道,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产业基金方面,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等行业主管部门积极推动金融机构发起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引导投资热潮。截至目前,国内已经设立超过100支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债券市场方面,目前有超过100家文化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发行了超过600支债券,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总体来讲,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较前几年增加了不少。究其原因,一是国家近年来大力推进文化金融合作,提供了多项政策保障;二是文化产业自身不断做强做优做大,融资能力大幅提升;三是金融机构不断开拓思路,丰富了多元化的融资手段。

  记者:建设银行在这方面有哪些成功实践?

  黄曦:近年来建设银行在支持和服务文化产业领域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一是主动积极与国家部委搭建文化产业合作平台。建设银行与文化部开展文化金融合作,建行每年向文化部推荐文化贷款项目申请财政贴息补助,减轻文化企业负债压力。此后又与国家旅游局签署了《关于支持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连续三年对接国家旅游优选项目;今年我们计划与有关部委推进“幸福产业”投融资合作,主要为文化、旅游等领域提供投融资及综合金融服务。

  二是创新文化产业特色产品和服务。结合文化产业在各发展阶段需求,建设银行推出了供应链融资、并购贷款、版权质押贷款、产业基金等特色产品,同时积极发挥银行综合化服务优势,在资金结算、国际业务、现金管理等方面为文化企业提供一揽子金融服务。

  记者:当前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存在哪些障碍?

  黄曦:障碍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文化与金融融合程度还不够高。部分文化企业存在规模较小、形式单一、产业链条较短、关联配套产业滞后等特点,具有“领头羊”示范带动作用的骨干企业少,企业经营业绩波动大,盈利能力不稳定,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对这类企业比较审慎。文化企业的价值主要通过创意服务等无形资产来实现,由于缺少抵押,且创意和版权估值难等因素,导致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缺乏专业性的认知,难于深入介入文化产业。目前市场上缺少专业的文化金融中介机构,特别是评估、担保等中介机构参与度低,知识产权评价体系和交易体系尚未完善,导致文化与金融在某些轻资产领域缺少有效的信息沟通和风险分担机制。

  二是文化金融合作创新不够深入。现有的文化金融服务大多表现为传统金融机构开展的传统业务,在资源分配和创新力度方面受制于金融机构的整体战略规划,难以提供系统性的文化金融产品或服务。目前市场上的文化金融创新活动,较少考虑到文化产业的独有特征,缺少创新的针对性,无法满足文化产业的风险保障需求,导致文化企业获得金融支持的力度不够。

  记者:未来金融支持文化产业的趋势和方向是什么?

  黄曦:未来金融机构要做好文化产业消费生态圈的综合金融服务,包括积极关注文化产业的新业态和新需求,服务好文化产业上下游及消费群体的客户链、建立综合化融资的产品链、打造线上和线下的服务链等。同时,要通过融资融智积极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包括完善投融资机制,创新投融资产品,提升银行对文化企业融资的信心;积极推广PPP模式,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推荐专业的社会资本,通过提高建设和运营效率,更好地支持文化供给。

  来源:光明网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