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金融:如何“联姻”

2017年07月28日 10:58 中国经济网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取得诸多成果,成绩背后,不乏金融支持。针对艺术品流动性不足,金融机构尝试建立艺术品仓库,开创艺术品质押融资业务,为市场繁荣注入活力;面对发展迅猛的电影市场,信托基金创新投资模式,保底影片发行,为影市注入无限可能;文化资产证券化,吸收国外经验与历史教训,开创融资新模式……金融与文化结缘,存在诸多可能。多样的文化金融服务,给文化产业捧出一泉活水。但市场的开拓,仍有待于相关各方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对文化资产,尤其是无形资产提供足够的重视与保护,从而才能释放出更多可能。

  7月23日,新华社播发《激发文化创造活力 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迈进——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成果述评》,全面总结了十八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活动的诸多成果。文中提到,在整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背景下,文化产业始终保持两位数增长速度。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81万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3.03万亿元,首次突破3万亿元;占GDP的比重从3.48%提高到4.07%,首次突破4%。这得益于文化体制改革释放的发展活力。

  自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开始,我国首次将文化产业上升到国家战略产业层面。2010年,九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改进和提升对文化产业的金融支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在金融助力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证监会还会同中宣部、中央网信办、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部门积极推动文化企业上市,形成特色鲜明的上市“文化板块”。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4月底,沪深两市文化上市公司达103家,约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3.21%,其中营业收入超100亿元的有10家。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启动以来,挂牌的文化企业有690家,约占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的6.2%。除上市外,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还有诸多可能,在过去数年内,金融与文化结缘呈现出多种方式,并逐渐迸发出活力。

  艺术品金融 开拓市场活力新渠道

  2014年1月,潍坊银行投资建立的专业艺术品仓储库投入使用,成为全国首个由银行业金融机构投资建设的艺术品仓库。仓库的创意起源于潍坊银行与当地艺术类博物馆的合作,银行委托博物馆作为质押艺术品托管方,但博物馆受制于传统经营模式,积极性不高、时间与手续成本居高不下,效率低。因而,银行投资建立独立专业艺术品仓储库,提升艺术品业务办理效率。潍坊银行还计划搭建综合性艺术金融服务平台。但这次尝试,足以为银行类金融机构涉足艺术品领域创立模板。

  国内艺术品市场虽经历了高潮与低谷,但整体平稳发展的大趋势并未改变,逐渐成熟的市场格局正在形成。除纯粹审美需求外,作为投资标的的艺术品,投资者面临流动性问题,快速变现成为难题。当投资人需要现金时,往往将其收藏的艺术品委托给拍卖行,但往往需要较长运作周期并承担流拍风险。因而,投资人热盼艺术品可以作为质押物,从而获取贷款。艺术品抵押贷款将促进更多实力投资者进入市场,激发市场活力。如果市场健康稳健发展,艺术品作为质押物对于借款机构而言,其升值潜力可化解风险。然而,市场对艺术品质押融资需求强烈,金融机构却对艺术品融资兴趣不大。

  金融机构深度介入艺术产业,潍坊银行并非先例。在此之前,民生银行早已建构艺术产业链。2007年,民生银行设立发起的中国首只艺术金融基金产品“艺术品投资计划1号”。2010年1月,民生银行又发布了“艺术品投资计划2号”。2008年11月民生银行通过“中国民生银行公益捐赠基金”捐赠并运营炎黄艺术馆,其自建、运营的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也在2010年4月18日正式开幕,形成了“基金+美术馆”的艺术格局。

  目前,并不十分成熟的艺术品质押仍需面临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功甫帖》真假之争等事件的发生,为艺术品质押蒙上一层阴霾,但国内艺术品市场正在稳步复苏中并持续健康向好,将为艺术品质押这一业务发展逐渐夯实基础。

  信托与电影 助力电影市场票房丰收

  2016年初,影片《美人鱼》在电影市场叱诧风云,超过30亿元的票房收入问鼎中国电影市场票房榜首并持续至今。其背后少不了金融力量的推动。据报道,作为《美人鱼》出品方和保底方之一,和和影业与其他几家业内公司参与了影片的保底,保底金额约为16亿-18亿元,和和影业是主保底方。票房越高,保底方获得的优势分成水涨船高。据悉,五矿信托持有和和影业90%股份。

  2014年,五矿信托发行的一款影视信托产品,通过股权和债权的形式投入投资平台公司,再由平台公司投入具体影视项目,投资选择诸多中小规模项目进行投资,单片成本不超过6000万元。

  过去的5年,中国电影产业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国内票房收入增长率一度接近50%,宽广的市场舞台吸引着多家机构开发相应的投资模式,参与到高速发展中。但是,文化产业的风险形态也考验着投资者。传统信托多以债权投资为主,但影视投资风险高,运作规律特殊,客户匹配度差,传统的信托投资者很难介入,介入方式也难以把握。于是业内有声音:“影视信托投资的不是房屋、设备等实体,是一种意识形态和精神追求,是无法量化和预测的存在。” “进行影视投融资应该重视影视项目的风险防范,一部影片能否获得好的票房收益,不确定性因素非常多。”

  近年,金融机构看重影视市场潜力,加大拓展力度,信托具有灵活交易结构设计能力及创新金融服务能力,未来或许将与大型影视平台多方式合作,通过债权、股权、事务管理等模式,整合产业链,形成专业的影视信托金融服务,成为信托行业介入文化产业的重要方向。

  资产证券化 寻找最佳融资渠道

  2014年,邮币卡电子盘事件,在宣传时打着“资产证券化”旗号,一时在公众心中形成“文化资产证券化=文化资产+证券化运作”的错误印象,影响了大众对文化产业资产证券化的认知。

  真正的文化资产证券化,是以文化企业所拥有的资产:包括版权、预期收入等,打包形成基础资产池,按照资产证券化的成熟运作流程,通过真实出售、风险隔离、信用增级,在银行间市场发行资产支持证券,同时获得现金流的方式。英国是文化类资产证券化的首创者。英国歌手大卫·鲍伊将1990年前的25张唱片的版权许可使用费证券化,由百代唱片集团提供3000万美元信用担保,发行了5500万美元的债券,“鲍伊债券”为全球文化资产证券融资提供了范本。

  好莱坞电影作为知识产权资产,具有很强的变现能力,于是电影资产证券化应运而生。2002 年,梦工厂将其制作的 37 部电影打包形成资产池,并由摩根大通银行和福利特宝顿公司策划,由美国债券保险公司提供担保,发行10 亿美元证券。标准普尔和穆迪给予其AAA 级资信评级。福克斯、派拉蒙、索尼、梦工厂、华纳兄弟、环球等影业公司不断尝试通过资产证券化融资。

  2012年,深圳华侨城发布欢乐谷主题公园入园凭证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获资本市场青睐。随后,云南旅游推进集团资产证券化进程,众多旅游资源整合发布类似资产证券化计划。一些交易所平台也均上线过电影院票房、文化园区门票收入等资产证券化产品,开启了文化产业相关资产证券化的尝试。但是,像欧美国家一样,将知识产权整合为基础资产的案例并不多见。

  据报道,目前我国技术知识产权转化率不到10%,主要原因是传统融资方式的局限性。可以进行证券化的文化资产需具备必要条件:这些资产或知识产权能在未来产生可预期且稳定现金流;文化企业具有良好信用基础和盈利能力;文化企业的文化产品,作为证券化资产需具有较好变现能力。但目前,可供使用的文化基础资产并不成熟,权属不清晰、现金流不稳定,一些“未来事项”难以实现会计出表。

  因而,现阶段的资产证券化多基于电影院票房、公园门票收入等清晰资产。在中国电影市场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中,对于版权的融资,也将纳入到日程中。随着国内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国产IP开始崭露头角,并逐渐迸发出市场活力,作为文化资产证券化核心,在解决抵押、确权、销售等问题的基础上,走上真正的文化资产证券化的道路恐为时不远。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