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钱邮之《避暑山庄套票》

2017年08月08日 13:41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炎炎夏日,高温预警频频,现代人多亏发明了空调,才能顺利避暑,那么在古代,没有空调的时候,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呢?

  老百姓如何避暑的,至今很难考究。不过有些人避暑,可是有据可查。比如家住北京紫禁城的爱新觉罗先生,同时也是历史上的著名皇帝——康熙帝,是这样避暑的——他在河北特意修建了一个巨大的皇家园林来消暑。

  然而,作为皇帝虽然可以任性,但避暑山庄的建设可是比你想的要深谋远虑得多。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

  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避暑山庄以朴素淡雅的山村野趣为格调,取自然山水之本色,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成为中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

  避暑山庄分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山峦区四大部分,整个山庄东南多水,西北多山,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南秀北雄”之美,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是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

  避暑山庄的营建,大至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开拓湖区、筑洲岛、修堤岸,随之营建宫殿、亭树和宫墙,使避暑山庄初具规模。康熙皇帝选园中佳景以四字为名题写了“三十六景”。

  第二阶段:从乾隆六年(1741年)至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皇帝对避暑山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增建宫殿和多处精巧的大型园林建筑。乾隆仿其祖父康熙,以三字为名又题了“三十六景”,合称为避暑山庄七十二景。

  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政府为加强对蒙古地方的管理,巩固北部边防,在距北京350多公里的蒙古草原建立了木兰围场。每年秋季,皇帝带领王公大臣、八旗军队、乃至后宫妃嫔、皇族子孙等数万人前往木兰围场行围狩猎,以达到训练军队、固边守防之目的。

  为了解决皇帝沿途的吃、住,在北京至木兰围场之间,相继修建21座行宫,热河行宫——避暑山庄就是其中之一。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自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动工兴建,至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最后一项工程竣工,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历时89年。

  清朝的康熙、乾隆皇帝时期,每年大约有半年时间要在承德度过,清前期重要的政治、军事、民族和外交等国家大事,都在这里处理。因此,承德避暑山庄也就成了北京以外的陪都和第二个政治中心。乾隆在这里接见并宴赏过厄鲁特蒙古杜尔伯特台吉三车凌、土尔扈特台吉渥巴锡,以及西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等重要人物,还在此接见过以特使马戛尔尼为首的第一个英国访华使团。清帝嘉庆、咸丰皆病逝于此。

  1860年,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清帝咸丰逃到避暑山庄避难,在这座房子里批准了《中俄北京条约》等几个不平等条约。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辛酉政变”亦发端于此。随着清王朝的衰落,避暑山庄日渐败落。

  从1961年开始,承德避暑山庄及其周边建筑群不断翻修,国家相继投入数以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文物保护区、古建维修和周围环境的综合整治。

  如今,避暑山庄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颐和园、拙政园、留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园,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瑰宝,拥有很高的历史人文价值。

  1994年12月,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热河行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邮票上的避暑山庄

  为展现中华山川的美好壮丽,中国邮电部于1991年8月10日发行了《避暑山庄套票》邮票,全套共三枚。

  三枚邮票分别为“万壑松风”、“水榭环碧”和“青枫绿屿”。

  “万壑松风”以巨石、高大傲岸的古松,突出了此景的“雄”,远山近水又显示出避暑山庄的宏大宽阔;

  “水榭环碧”描绘了山庄的湖泊区,刻画出其清幽柔美的风韵,以“秀”色见长;

  “青枫绿屿”描绘的是山峦的景色,画面雄中藏秀,刚中寓柔,将山庄的“南秀北雄”之美充分表现出来。

  三枚邮票均采用中国画工笔重彩技法,在色彩富丽、明快、饱满的基础上,追求清谧、雅逸的风格,又有现代的装饰变形,以绿、蓝、青、紫的冷色调,点出“避暑”的主要特色。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