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立新:家有好画要藏得住

2017年08月25日 13:43 中国经济网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图为黄宾虹《峨眉山龙门峡》图为黄宾虹《峨眉山龙门峡》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收藏的画是真迹是精品,听到别人的称赞和夸奖。但是,当你在家里挂上一幅画后,你身边真正能看懂的未必有几人。有些人虽说是专业画家,画儿画得不错,但让他看别人的作品却很可能辨不出真伪。这就是“好不好”与“是不是”的区别。

  画家看画,往往看重的是这幅画儿画得“好不好”,而鉴定家却是在判断这幅画“是不是”真迹。因为许多仿品也可能画得很好,但再好也不是原作,就像张大千仿石涛,尽管仿得很精彩,但终究不是石涛的作品。而另一方面有些作品虽说看上去不是很完美,但它很可能就是特定情况下画家的真迹。

  有些书画鉴定家也是如此,当他面对自己不熟悉的画家作品时,也常常会出现错误。我曾见过一位博物馆很有名气的老专家鉴定李苦禅作品时的情景,他左看右看费了半天劲,最后还是做出了错误的结论。这是因为,他所在博物馆里的馆藏品全都是古代书画,根本就没有一件“李苦禅”,他对苦老作品的面貌全然不知,所以他做出错误的结论也就在所难免了。

  生活中真正能看懂画的人并不多,可敢开口评画的人却比比皆是。当你确定自己藏的画真是一幅好画后,就随别人去评说,你要做的就是保持一个超然的心态。一个真正的收藏家,要经得起被人说假,不能天天提心吊胆,把藏画之乐变成了负担。

  我刚开始藏画时也经历过这样的阶段:当别人说是真迹时心中得意,当听到别人说假时心中不安,有时甚至还会半夜爬起来,迷迷糊糊地把画再研究一遍。这可能是每个收藏者都必须经历的成长过程吧。

  2004年,我开始喜欢上了黄宾虹大师,但那时对他的作品还了解不深,只是着魔似的想买一张他的作品。后来终于如愿在一场拍卖会上以43万元拍得了《峨眉山龙门峡》,这在当时算是很高的价格了。画取回后便挂在了办公室。没两天,一位师范学院美术系的教授来串门,我让他看这幅画,他瞥了一眼,随口说:假的。然后又说了些理由。他坐了半小时走了,接下来我可就开始闹心了。我赶紧把这画的照片发给一位专门研究黄宾虹的专家,请他帮忙看看真伪。专家看过后认为是幅很精彩的真迹。我还是不放心,又打电话求证另一位老师,这位老师也认为是真迹。这样,悬着的心才算放了下来。

  大概过了半年多时间,国家画院一位画家到访,当他看到这幅《峨眉山龙门峡》后非常喜欢,执意要拿走,我只好忍痛割爱。他当时给了60万元。2011年春天,这幅作品现身北京匡时春拍现场,拍了253万元。最近几年间,这幅作品多次被当作黄宾虹大师的代表作刊登在多家报刊上。

  后来,我了解到,那位师范学院美术系的教授是搞当代水墨创作的画家,他对黄宾虹根本没有做过深入研究。可他的信口开河却着实让我虚惊了一场。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搞收藏,不可盲目自信,但有时也需要自信。

  藏得住好画是一个收藏家应该具备的专业素质。其实,艺术品投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赚时间的钱,口袋深,藏得久,就会赚得多。

  艺术品市场也像其他行业一样,常常是忽高忽低,瞬息万变,也许今天这位画家火了,也许明天那个流派热了,但是作为一个成熟的收藏家,就不能随波逐流,见市场波动就发慌。我常常看到这样的人:他手上藏着“李苦禅”,当看到市场上“王雪涛”卖得好,就急着把“李苦禅”出手,去换“王雪涛”;明天又看“何海霞”卖得好,就又急着去换“何海霞”……这样换来换去的结果就只能在转手之间挣点小钱,而失去了画家作品价格全面上扬时赚大钱的机会。

  “藏不住”当然是和心态有直接关系的,患得患失最不可取。大收藏家米景扬先生能把1960年买的一件王雪涛的《荷塘戏禽图》藏到今天,一藏就是五六十年。当然,也只有经过了这些年,这幅画才会从当初的23元涨到了如今的几百万元。

  几年前,一位小青年在我的劝说下花4万元买了两幅田黎明老师创作的四尺整张的《高士图》。那时,许多人对田老师的艺术还不了解,也有许多人对他影影绰绰的画法接受不了。这个青年人自从买了这两幅画后可就有事干了,三天两头跑到我这来,今天问画涨没涨,明天问田老师的艺术行不行,弄得我哭笑不得。时间不长,他就把画给退了。今天回过头来看,如果他能听从我的建议,将这两幅作品藏到现在,起码应该价值40多万元。

  藏不住画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耳朵根软被人“忽悠”。当你有一幅好画在手时,就会有人打你的主意,他们也许会编这样的故事,也许会造那样的谣言,其实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让你把画转给他,从中得利。

  以我的经验,一幅画至少存上三年后再出手。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