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艺术品邂逅金融——流通性是艺术金融的真正命门

2017年09月13日 13:58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现代艺术金融在我国大陆地区的发展已经逾十个年头了,近年来发展遇到一些困难,速度明显放缓,已有一些文章探讨妨碍我国艺术金融发展的主要原因了,其中真伪鉴定和价值(价格)评估是大家公认的两个主要因素,当然也有人将资产化程度不足或证券化难度大作为主要妨碍因素的。其实这些因素都只是表面现象,影响艺术金融发展的真正命门其实是艺术品的流通性。鉴定和评估问题只是增加艺术品流通难度的两个因素,而资产化和证券化也都是提高艺术品流通性的措施和手段,这些本身都不是真正原因。

  艺术品的金融潜质及其展现

  艺术品的金融性也就是指艺术品充当投资、融资、保值和增值对象的特性。特殊的价值和较高的稀缺性使得艺术品本身具备了成为金融产品的潜质。但是由于艺术品属于非生活必需品,社会总需求量较低,加上艺术品更多的属于满足精神需求的产品,只有具备一定精神境界和鉴赏力者才会对其产生真实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又削弱了艺术品金融属性的展现。历史上虽然艺术品(尤其是艺术精品)很早就成为了社会地位和财富的象征,但是却很少有成为投资或融资对象的,比如青铜器,历史上大多是礼器,代表拥有者的身份和地位,但是却很少能“当钱使”,因为它几乎不具备流通性。古玩字画作为收藏品在我国的历史也非常悠久,但是却很少体现艺术品金融性的潜质。

  纵观古今中外,艺术品较早体现其金融属性的场合,在西方就是艺术品拍卖,在我国则是艺术品典当。总之,艺术品虽然天然具有成为金融产品的潜质,但是这种特性的展现和发挥不是自发,而需要具备一些前提条件。

  艺术金融与艺术品的流通性

  从金融角度讲,商品或资产的流通性其实就是其可变现性及其程度。通常而言,只有易变现的高流通性物品才具备良好的金融性。如果一种东西难以快速变现,则其金融属性必然会降低。金融性其实与东西的价值高低没有必然联系,价值再高的东西,如果不能变现或快速变现,则没有金融性可言。

  近年来艺术金融发展速度放缓的主要原因正在于艺术品的流通性难以提高。

  以艺术基金为例,2010年前后,我国艺术市场的快速繁荣催生了大量艺术基金,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开始出现艺术品信托投资基金,2010年发行约10款、2011年45款、2012年34款、2013年20款、2014年10款、2015年媒体上几乎找不到新发行艺术品信托投资基金的消息。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起大落的现象呢?究其原因,繁荣的艺术市场导致人们过高地估计了艺术品的流通性,发行的艺术基金大部分兑现期限都很短,一般是2-3年,甚至还有更短的。2010年和2011年发行的艺术基金在2012年之后集中到了兑付,这时才发现艺术品的流通性其实非常低,这些艺术品即使蚀本都无法如期快速变现,导致几乎全部的艺术基金运营亏损。

  除此之外,艺术品信托业务和艺术品典当业务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同样在于艺术品的流通性不够高。

  提高流通性的创新才是创新点

  从这几年的艺术金融实践可知,无论是艺术品质押融资中的预收购人制度还是艺术品拍卖中的第三方保证制度,无论是艺术品份额化交易实验还是互联网技术在艺术金融中的应用,所有促进艺术金融发展的制度创新其实都是以提高艺术品的流通性为主要目的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银行艺术品质押融资领域的预收购人制度。一些银行创造性地在艺术品质押融资中引入了预收购人制度,只针对存在预收购人的艺术品开展质押融资业务,从了大大促进了该类金融业务。

  其次,来看看艺术品拍卖中的第三方保证制度。由于艺术品本身的低流通性,很多藏家因担心不能实现融资目的而不愿意将艺术品委托拍卖,为了动员更多的委托人将艺术品拿出来拍卖,拍卖公司就发明了第三方保证这样一项制度,即让第三人提前保证在拍品流拍时愿意以一个提前约定的价格购买该艺术品,即兜底。该制度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艺术品拍卖的金融效率。

  除上述制度创新外,互联网技术在艺术市场和艺术金融中的应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艺术品的流通性,互联网可以打破传统的交易时空,有利于增加交易机会,从而间接提高艺术品的流通性。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