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中天:由海昏侯墓引发的联想

2018年03月20日 09:07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文/彭中天

  因为海昏侯墓的发现、发掘及展览,我的家乡—-南昌,一下成为了舆论的焦点。其出土文物之多,份量之重、价值之高,轰动业内,震撼朝野。我作为文物爱好者自然关心此事,这次春节返乡我还专程去实地考察,并引发了一系列联想。

  联想一:海昏侯墓的发现与发掘纯属偶然,是由于盗墓贼的引领才被知晓,是为了抢救而被批准。这说明什么?至少二点,一是文物保护部门对古墓的分布研究和精准定位远不及盗墓集团;二是对民间文物的管理迫在眉睫。试想一下,这次如果盗墓成功,会有多少文物散落民间,其价值远大于馆藏。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象海昏侯这种级别的墓也不在少数。被国家保护的数量是凤毛鳞角,绝大多数已被历代盗墓贼和摸金校尉光顾,由此推断绝大部分出土文物滞留民间,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国家文物局把工作重点放在馆藏文物上显然犯了方向性的错误,还奢谈保护,连全貌都不了解,还拒绝了解,这不是典型的驼鸟行为吗?以馆藏为标准去认定民间文物的真伪更是不靠谱哇!

  联想二:海昏侯的出土文物如何展现和实现价值最大化。从现有的措施来看,还是保护为主,是以文物考古与展览为主线的传统套路。总书记一再强调要让文物活起来,这说明一个道理:保护的目的是为了利用。如果不物尽其用,还不如不挖掘,那才是最好的保护!在我看来,海昏侯的价值是通过出土文物来展现和体验我们先人的生活方式,“探密、反差、怀古”恰是最好的旅游元素,“文物、文献、概念”又是最好的文化载体。所以说“汉城”的打造才是南昌在当前文化旅游兴起的今天最该做的事。如果策划得好,完全可以做成民族记忆级和社会现象级的营销事件。有人说汉城的定位高了,大缪也!汉代的殡葬方式、墓主的身份地位、文物的丰富性及大量文献的学术支撑,足以再现汉代先人的生活场景与生活方式,没有什么地方可以和海昏侯相提并论。想当年连韩国都敢用汉城,我们有如此底气有何不敢?!让汉城回家才是历史担当,才叫文化自信!这是南昌的自信,是历史的自信,更是营销策划的自信!

请关注彭中天微博:http://weibo.com/u/1572359143? source=blog
博客:http://blog.sina.com.cn/pengzhongtian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