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中天:写在“父亲节”

2018年06月19日 14:13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文/彭中天

  今天的手机被所谓的“父亲节”刷屏了,我一早就收到了无数条祝福,当然也包括我懂事的一双儿女的问候。可我此刻的心情却是喜忧掺半。

  喜的是一做为父亲也算有了自己的节日,价值被认可了;二来以此检验儿女的孝顺。但更多的是忧,忧从何来?

  一忧中国传统被淡化。现在泊来洋节十分盛行,我们政府非旦不干预,还在拼命革传统节日的命(这个不许,那个不行),难道非要逼着中国人去过洋节吗?我们在文化自信呢?

  二忧仪式感被淡化。现在过节简单了,抄一些片言只语随手一发就完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讲究仪式,如果是中国的父亲节,总得见面吧,跪拜吧,得弄出一些动静吧,总之要付出成本才行。这才是中国文化之精髓,也是中国亲情之特色。

  三忧中国人无创意,只会跟风。既使要过父亲节,早在民国三十四年的八月八日(1945年8月8日),上海文人就发起了庆祝父亲节的活动,定“爸爸”谐音的八月八日为父亲节。这个比较符合中国文化,因为加入了中国汉字的谐音,并且八月八日的两个八重叠在一起经过变形就是“父”字。为什么官方不推行呢?

  其实中国的节日是隆重而集约的,一年主要四大节(春节、端午、中秋、清明),内容高度浓缩,各种寓意尽在其中。比如春节,即是辞旧迎新,又是合家团圆。家人一定要齐,晚辈要孝敬长辈,子女要拜父母,长辈要给压岁钱。母亲节、父亲节已包含其中。节日太细化,仪式太简单,亲情反而淡了,象是应付。亲人是要见面的,古体親字是由亲和见组成,亲人不见面还是亲人吗?所以春节无论路途多远,工作多重要,都必须放下,克服千难万险也必须团聚,这就是中国式亲情,亲情大于天,比什么都重要,中国文化的聪明之处就是用乡规民约、用亲情道德和仪式感把它固化下来,自觉遵守。如果今后都不见面,也不举办仪式,只互相短信问候一声,请问这还是中国式的过年吗?现在政府把仪式感的空间极大地压缩了,精髓没了,团聚只为简单地吃一顿饭,也就真没必要见面了,可能文脉就此中断,这才是我担忧和极力反对的原因。

请关注彭中天微博:http://weibo.com/u/1572359143? source=blog
博客:http://blog.sina.com.cn/pengzhongtian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