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离资本有多远?创新跨越鸿沟是关键

2016年12月09日18:46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贲卦象辞中的这句是文化一词最早的出处,可见文化一直就是人文的核心。中国有着五千年丰富的人文历史资源,但是相比于西方经济体,中国的文化与资本、经济在结合方面却显得落后许多。文化和资本互相吸引,但又却像两个平行世界,总是难以有效融合。文化与资本之间究竟隔着哪些鸿沟,应该怎样解决这些障碍?近日CCTV证券资讯频道《方寸藏金》栏目组专访了在文化资本领域的著名学者皇甫晓涛教授。

图为皇甫晓涛(左)与CCTV证券资讯频道主持人丁榆(右)图为皇甫晓涛(左)与CCTV证券资讯频道主持人丁榆(右)

  图为皇甫晓涛(左)与CCTV证券资讯频道主持人丁榆(右)

  皇甫晓涛,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中国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2012年度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最受关注的十大名师学者。任教育部、中宣部、财政部等跨部委文化产业重大公关项目首席科学家。多年来,在“文化资本”、“版权经济”等方面有深入研究及众多学术贡献。

  谈到当下我国文化与资本之间的关系时,皇甫晓涛认为我国是一个文化资源的大国,却是文化资本的弱国,尤其在金融方面,我们是文化产能的大国,却是产权制弱国。对此,他从世界范围内文化地版图布局进行了分析,“欧洲是由工业兴起的文化产业,他们把设计、创意和后面的销售加大,成了哑铃型的,就叫创意产业;日韩从知识经济转型,所以叫内容产业;美国比较注重文化帝国的话语权,国际法权,所以他叫版权经济。而中国是由文化的事业主体转向市场化和产业化,所以叫文化产业。”皇甫晓涛认为,文化从主体到达客观的目标,即从文化到资本,有十几个创新鸿沟,这是在我国的城市化发展中,尤其需要超越西方的一块。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持续增长,其核心问题已从物质经济的增长原理演化为非物质经济的创新原理。皇甫晓涛认为深化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动作便在于如何从物权的供给走向非物权供给,如何从重物权走向重非物权。他指出文化消费具备逆戈森规律,即边际效益是递增的,“比如你家里装修,买一套家具,红木家具就够了,但你看电影,看了潘金莲还想看李金莲、王金莲,这个代替效应就是递增的。”他认为这个市场需求既不是内需也不是外需,而是文需、高需和新需,这是一个可持续的市场。

  除了供给侧改革,皇甫晓涛认为大众创业、互联网金融、PPP模式这些重大的国家经济战略也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利好。他指出,“大众创业,这应该说是更有利于文化的主体。创业的过程,核心是要生产产权,它必须产业化和市场化,核心动作可金融化、可证券化。”他认为只有打通创新鸿沟,努力转向个体群的创造,才能避免创业起的快死的快。

  皇甫晓涛认可互联网金融对于文化资本转化起到的作用,同时他也指出了可能伴随互联网金融的各种风险甚至是凶险。他认为,“文化艺术品金融和市场最关键有两个,一个是创新,一个是规范。”而控制风险必须要制定规范,关键是要设定一个边界,也就是参与者及参与行为都应该有一个准入范围。

  谈到文化产权交易所在文化与资本对接方面起到的作用时,皇甫晓涛认为这些交易所是填平产能大国和产权弱国鸿沟的桥梁和媒介,“有人问美国为什么没有文化交易所,文化仍然很发达,因为美国是个完全市场经济,他一开始就是放开的,而我们是不完全市场经济,文化的开放,市场的发展尤其需要一个平台和制度,和创新的趋势。”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文章关键词: 文化产业产权互联网金融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