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责声明:第三方提供的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文/彭中天

昨天冒着蒙蒙细雨来到我喜爱的南昌榕门路文化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齐划一的店面招牌,让我大跌眼镜,本来是南昌最有文化品位的特色街区一下变成了政府领导的面子工程,怎不让人痛心疾首?
招牌自古有之,是业态特色与业主品位的重要象征,爱惜招牌就象爱惜自己的脸,最打脸的事莫过于㧜招牌。招牌可大有讲究,取什么名?谁来写?用什么材质?如何挂?选什么吉时开张?充满了文化气息和仪式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家出于对招牌和字号的推崇,才会苦心经营,不断完善自我,才会有百年老店的出现。招牌就是品牌!现在好了,地方政府口头高喊保护传统文化,却用行政手段有组织地大肆破坏优良传统,这不是进步而是大大的退步!看似整齐了但文化没了,科学求同文化存异,个性化才是文化的生命;看似统一了但品位没了,千城一面,千篇一律让城市格调低下,也让文化蒙羞;更重要的是让消费者的辨识度大大降低,产生审丑疲劳。
这种现象的出现至少反映了这个地方的主要领导缺乏文化与美学修养,是用自己的行为在昭告天下,此地无文化!同时也反映了公权力过大过强过猛,店面招牌是典型的私权力,为什么要使用公权力干涉?凭什么可以动用纳税人的钱去为个体商家修门面?关键是效果适得其反!这难道不应该值得反思吗?
请关注彭中天微博:http://weibo.com/u/1572359143? source=blog
博客:http://blog.sina.com.cn/pengzhongt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