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R、VR等成为有效手段 非遗时空或将触手可及

2016年12月06日11:10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随着网络、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曾经应用于高尖端行业的电子科技项目进入到了普通民众的生活,并成了他们日常生活里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中VR和AR两种电子科技正在悄然拉开“R+时代”的大幕。

  VR和AR中的R是英文Reality(现实)的首字母,VR和AR是基于现实,通过科技手段实现的对现实的“改变”,它们的全称是Virtual Reality和Augmented Reality,即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

  VR技术(虚拟现实)是仿真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计算机创建的高度逼真的实时动态图像来模拟虚拟的环境,使用头盔、眼镜、手套、触摸板等设备调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乃至嗅觉和味觉,从而实现人和虚拟环境的互动并达到使人融入虚拟环境的效果。VR技术之前被应用于航空航天、军事推演、救灾模拟等领域,近些年也被用于建筑、医疗等民生行业和电影等娱乐产业。在2016年,索尼等多家游戏公司纷纷推出VR游戏和与之配套的VR眼镜,淘宝等购物网站也正在研发立足于VR技术的“Buy+购物模式”,可以说一旦VR技术深度融入人们的生活,就有可能像智能手机一样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而说起AR技术(增强现实),就不能不提到今年火爆异常的一款手机游戏《精灵宝可梦GO》,这是由日本的任天堂、Pokémon公司和美国的谷歌Niantic Labs公司联合制作开发的宠物对战手机游戏。该游戏自7月5日上线以后,仅用19天就拥有了超过7500万的下载量,如今在美国的日均独立用户达到2600万,且平均每天仍有400万至600万次新增下载。这款游戏之所以有这么大的魅力,除了其动漫原作有着广泛的受众之外,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AR技术的应用:在运行这款游戏时,玩家通过手机的摄像头可以发现通过游戏设定隐藏在现实世界中的“小精灵”并进行实景捕捉,还可以通过谷歌地图来寻找位于自己所在城市、国家,甚至是世界各地的稀有精灵。这就是AR技术最直观的体验,即通过电子设备将现实与虚拟叠加在一起,产生如同电影特效一般的画面。

  以VR和AR技术为代表的电子科技都立足于现实(Reality),但却产生出超越现实的影像,我们可以称这样的电子科技时代为“R+时代”。而VR和AR技术只是这一电子科技时代的开端,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更多更先进的“R+”技术将广泛地应用到我们的工作、学习和娱乐生活中来。

  那么“R+时代”中的VR和AR技术又能为非遗保护提供哪些新思路呢?

  新载体吸引新受众

  非遗保护面临的一个最现实的困境就是缺乏年轻人的关注,任何传统事项如果得不到年轻人的欢迎,都是无法传承的。很多非遗项目为了吸引年轻人,都在内容上做出与时俱进的创新,如为传统戏曲曲艺编写新剧本、在传统工艺美术中加入时下流行的元素等。但这种创新往往“两头不讨好”——老一辈觉得丧失传统,年轻人觉得新意不够。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妨换一种思路,那就是用新的载体来传播、吸引新的受众。

  试想一下,通过VR技术来体验传统体育、游艺和杂技,身临其境般观赏传统舞蹈与戏剧;通过AR技术如同《精灵宝可梦GO》一样走遍中国来收集各地非遗元素,用手机拍摄来试穿传统服饰、观赏传统手工艺和传统美术,这些对于渴望新鲜事物的年轻人来说会有多大的吸引力是不言自明的。或许这样吸引年轻人的手段很有可能会演变成形式大于内容的浅层次普及,但对于很多濒临消亡的非遗项目,能首先引起年轻人的关注才是当务之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高新技术的手段使年轻人先对传统的非遗项目产生兴趣,让他们知道非遗并不是“陈旧”“古老”的代名词,也能够和当下流行的高科技产品密切结合,或许比“不要丧失传统”之类的说教更能吸引年轻人的目光。而且对于其形式与内容之间的互补,在研发相关软件时做好把关即可使其避免流于形式、出现新技术喧宾夺主的情况。

  高度还原非遗的往日时光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流变性的特点,每个非遗项目随着时间的更迭、受众的改变、社会因素的影响,都会或多或少发生变化。非遗保护固然要立足于当下,但对其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还原不但可以梳理项目本身演变的线索,也可以对其未来的保护提供有效的方案,同时还可以挖掘导致其产生变化的深层次原因。但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很多非遗项目难以在现实中还原其不同发展阶段的样式。例如以京津地区相声、鼓曲和评书为代表的多种曲艺形式,最初是在街头“撂地演出”;多种民间小戏和传统舞蹈,最初的表演场所是在田间地头。诸如此类的非遗项目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农业人口的减少,过去的表演空间已不复存在,只能是转移到剧场中、舞台上。还有一些和自然生态、动植物相关的非遗项目,在提倡生态保护的今天虽然也时有进行,但也难以恢复往日的景象。

  对于此类非遗项目的保护,现有的方法多是通过文字、图片和视频对其进行记录,好一些的是开展表演性质的还原展示,可文字、图片和视频的还原程度相对较低,表演性质的展示也难以让观众有着身临其境的体验。VR和AR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VR技术能创造出360度的3D虚拟世界,在其中无论是昔日热闹的北京天桥,还是农村的麦地稻田都可以高度仿真地还原出来,在这样的情形下观看非遗表演一定会别有一番体会。此外,如果将VR和AR技术应用于非遗博物馆之中,一定会比平面的文字、图片和视频更加生动、形象,也会更加受人欢迎。

  活态保护的新途径

  活态保护的有效方式就是对非遗项目在其生存与发展的环境中进行保护。可非遗受地域所限,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其他地区往往难以复制,因此想要扩大传播和活态传承的范围总是困难重重。比如吉林省的森林号子(长白山森林号子),如果离开了长白山的林海雪原,离开了工人们伐树、抬木的劳动场景,单纯记录其曲调和唱词,这样的传播传承又有多大意义呢?可现实的情况是,我们不可能要求所有想听、想学、想研究、想体验森林号子的人都来到长白山,更不可能让他们都参与到长白山伐木工人的劳动生产中去。

  VR技术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途径——将这些非遗项目的生存环境融入虚拟现实中。如果说高度还原非遗往日的时光是打破了时间的限制,那这一方式打破的就是空间的限制。与VR技术结合后可以让人足不出户便能体验大江南北、各个民族的风土民情。一个地域、一个民族的非遗项目也不再只流传于小范围的文化圈里,而是走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并且不仅是以传统的文字、图片形式平面静态地走出去,而是以活态、立体的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这对于非遗项目的活态保护和传播大有裨益。

  活态保护的另一个要点是让非遗进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AR技术早已进入人们的生活,如现在流行的给照片贴图、加特效的软件就是AR技术的应用。那么如果把非遗元素融入带有AR技术的手机软件中,势必会让诸多非遗项目更轻松地走入人们的生活。可以构想这样的画面,过节时人们用手机对着窗户来挑选传统剪纸做窗花,对着亲朋在手机屏幕上为他们换上带有刺绣的服装,在手机屏幕里为餐桌摆上各种传统节日食品、为孩子挑选传统玩具和饰品。不要觉得这些是虚拟的,将它们和网络购物结合起来,不到半天时间就都可以转换为现实。这样不仅使非遗更好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还可以取得可观的经济利益。

新浪收藏文交所频道
传递文化产权市场健康价值观
http://collection.sina.com.cn/wjs/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文章关键词: 长白山身临其境生态保护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