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镠青:闻香识炉

2015年09月30日14:37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袁镠青的父亲是历史系的教授,打小耳濡目染,自然知道宣德炉是历史上的一桩“悬案”。

袁镠青

  澳籍华人,实业家,收藏宣德炉十余年。

  本版图片 朱伟辉

藏家收藏的部分香炉展示
点金冲耳三足炉
莲瓣纹钵式炉
胡文明制海式八宝簋式炉
马槽炉
如意耳杯式炉
点金戟耳炉

  出身书香门第的袁镠青自小就有收些小人书、邮票、古钱币的习惯,不过真正的收藏之路则始自8年澳大利亚留学后归国,一次兴起在家附近花鸟市场中 的一家古玩店晃悠,眼见一只蝙蝠纹的青白玉笔洗颇合眼缘,随手还了个狠价,店主自是没有答应,不过见袁镠青喜欢,便邀他常来店里坐坐,交易不成,交情却是 自此结下。店主两代经营古玩,专攻玉器与瓷器,很有些眼力,也成为了袁镠青收藏古物的入门师傅。

  与宣德炉的结缘也是巧合。一次在淮海路上的三联书店里,袁镠青翻到一本名为《器具》的书,书中介绍多为香炉,后来袁镠青形容那种感觉,就如同 “阿里巴巴打开了山洞似”地走入一个新奇世界,铜、玉、琉璃、椰壳、紫檀、黄杨、景泰蓝等,多种材质皆可制炉,“怎么会这样有趣”,立马捧着书回头找了古 玩老板,央他去帮忙找找。

  袁镠青的父亲是历史系的教授,打小耳濡目染,自然知道宣德炉是历史上的一桩“悬案”。这“悬”就悬在自古对宣德炉评价极高,却从未有一件传世的 或出土的标准器,甚至关于宣德三年明宣宗批量制炉这一说也没有得到可靠的历史文献佐证。袁镠青说自己收藏宣德炉,大半是因为喜欢,也存了些迎难而上的心 气。

  袁镠青起步不低,遇着两个行家。上海滩有位姓胡的老先生,是荣毅仁荣家的旁系,最喜宣德炉,很早便开始收藏。据说上海文物商店到港澳办展,还得 向这位胡先生借炉,原美心大剧院旁有家国营古玩店,收来的炉子也要请他去定价,算是当时上海滩炉友圈的一块招牌。另有一位常年在东台路淘货的台湾古董商, 袁镠青断断续续地向两人买炉,丰富起自己的收藏,后者还经常为其把把关。“当时价钱也不高,在几万元。不过以我现在的收藏眼光看,那时买进的炉子只是老藏 品而已,较为普通。”

  宣德炉的收藏虽悬,价格却是一路走高,袁镠青认为,2003年中国嘉德的王世襄专场拍卖中,21把宣德炉拍出1600万元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当时由上海的一家房产公司全数收入,甚是轰动。国内藏炉者受两人影响甚深,一是《金玉青烟》的作者、台湾藏家杨炳桢,另一个就是王世襄,这场拍卖后便开始 有一大批藏家进入宣德炉的收藏领域。后话是,2010年这批炉在匡时拍卖重新上拍时,由于一件被盗仅余20件,连同佣金以总数1亿1千万元成交,却再无一 人坐拥的场面,袁镠青就在现场,但颗粒无收,颇有些遗憾。

  “因为没有标准器,大家一直有争论,我也在收藏中不断学习。”为了深入了解自己的藏品,袁镠青报名参加了华东师范大学开设的文物鉴赏课程,开课 的老师就有蔡国声。“从我个人的收藏角度来说,宣德炉也许存疑,但是以宣德炉为代表的明代文化符号一定是存在的。相传宣德皇帝亲自设计,根据上古青铜器和 宋瓷五大官窑的器形制作,正好暹罗国进贡一批黄铜,便有了宣德炉之说,也开辟了中国全新的铜文化。”

  十多年的收藏之路走下来,有人说袁镠青的藏炉在全国算得上名列前茅,具体的排名很难定个准,他自己也不很在意,但袁镠青收藏宣德炉的品种之丰、 品相之高确是不争的事实。见面时袁镠青带来一个巨大的行李箱,打开看是十几个四方的小盒子,他戴上手套,将所藏之炉一一小心摆出,从器形、皮色、底款,无 一相似。

  其中一件马槽炉就颇有来头。太仓缪氏的东仓书库是明代至清晚期著名的藏书楼,清末败落后,他家的书多卖到天一阁和嘉业堂,尽管如此,缪家在“文革”时的抄家清单仍有整整17页纸,这件马槽炉是少有的“幸存者”之一,袁镠青从缪家后人处购得。

  袁镠青自己爱好文人订制的炉,觉得文人气息赋予炉本身更多的韵味和想象空间,但在收藏时却不以此为限。明万历年间上海松江曾出过一位制炉大师胡 文明,很得推崇。袁镠青就藏有一件落有“云间胡文明制”款的海八怪簋式炉,岫龙耳,通体鎏金且铸造精美,不过袁镠青觉得,这件炉精致有余,却素雅不足,符 合的是当时外国人的审美品位。他认为,收藏必须有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不然就只是个保管者,“现在炉友圈有两种体系,一类追求文人意趣,跟着炉谱搜集文人私 款,另一类就是走国际路线,钟情高浮雕鎏金,我不会刻意制定自己的路线,但要形成自己的收藏体系,能做出一些研究的。”

  提起收藏中的“憾事”,袁镠青现在想来仍有些追悔莫及。2005年上海一拍卖公司上拍一件如意耳宣德炉,因为工作繁忙袁镠青便请朋友帮忙去现场 举牌,结果只差一口价与其失之交臂。“现在看来,无论是从造型、皮壳颜色、压手感、款规整与否几个方面来看,那件炉都是同等形制里最好的。”

  袁镠青的理想是,只收藏50件宣德炉,每一件拿出都能让人“弹眼落睛”,然后据此出一本书,让炉自己讲述自己的故事和脉络。“以我现在的收藏来看,大概还欠缺三分之一,不过也许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这个目标会永远都无法达成呢。”

  来源:东方早报艺术评论 陈诗悦 张兆新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宣德炉袁镠青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