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钟表民间稀缺收藏莫贪多要选精
钟表收藏在国外一直是热门品类,百达翡丽一块生产于上世纪30年代的18K金怀表,甚至拍出了一千多万美元的高价。近年来,国内钟表收藏热潮也节节攀升。一些大的拍卖行每年春秋两拍都会推出钟表专场。那么,国内钟表收藏的整体水准如何?是否仍有着较大的升值潜力?钟表收藏应该注重什么?就此,记者与现身发布会现场的中国钟表协会副理事长汪孟晋、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张淑芬及孔氏钟表集团创始人孔令俊等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
尚属起步阶段或还有漏可捡
钟表收藏和字画、瓷器收藏相比,虽然对于国人来说,一直都有点“小众”,但汪孟晋表示,钟表收藏在中国也有一定历史了,只是发展历程中出现过断层,有一个收缩转变停滞时期,作为具有群体性规模的收藏,仅是近二十多年的事。“不过,虽然收藏钟表的人数比例不大,但因为我国人口基数大,藏家的绝对数量还是挺多的,全国大概有二三十万钟表藏家吧。”汪孟晋说。
而由于当下国内钟表收藏尚处于初级阶段,大家对钟表的认知还不够,真正懂行的人少,因此,前景看好。汪孟晋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的钟表,尤其是老钟表的价位确实不高,甚至可以说尚处于洼地。我们到欧洲去,发现国内的东西跟那边比,价格上相差还是很大的。现在民间仍然有不少好东西存世,但因为藏家对钟表所知甚少,多数只认识一些国际名牌,能够慧眼识珠的人,捡漏的机会还是有的。”汪孟晋举例道,此前有藏家几十万元买下的表,现在的价格都升至几百万元了。又譬如被大家称为“八大件”的怀表,是英国、瑞士等西方国家在1780年至1911年间专为中国制造的,最早曾作为礼品献给清朝皇室,其最大特色是由8个部件组成的“中国式机芯”,很有东方艺术神韵和欣赏价值,不过长期以来认识的人不多,汪孟晋自己几年前曾花几百元就买下了一件。
另外,就藏家们手中的“货”来看,国人收藏钟表,以表为主,钟要少得多。目前钟表收藏的比例大约是一比八,即一个人收藏钟,八个人收藏表。本身也收藏钟表的孔令俊认为,这可能跟今天中国老百姓对钟的“偏见”有关,因为“送钟”的谐音为“送终”。“事实上,中国传统民俗中,结婚是一定要有钟的,所谓‘有始有终’;过去的家庭陈设中,钟的两边也常常放俩瓶子,因为钟本身会发出持续不断的嘀答声,与瓶子一起寓意‘终生平安’。钟在过去是祥瑞的象征,我自己就非常喜欢钟。”他介绍道。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手表可以随身携带。“圈里面有这样的说法‘穷玩车,富玩表’。就是穿一套最贵的衣服,又能值多少钱呢,而一个两百万元的腕表一上身,对很多人来说,感觉大不一样。”孔令俊表示。
张淑芬也谈到,钟是家居陈设品,携带不方便,表虽然出现得比较晚,但因为方便实用,又能代表个人品位和尊严,后起而领秀自有其道理,“我们都知道,世界名表在近15年来,无论是技术、外形、材质、装饰上,都有着非常明显的提升”。
文化内涵、稀缺性和精美度 收藏标准一个都不能少
既然国内钟表藏家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因此,很多人并没有明确的收藏靶向,藏品处于分散无序的状态。汪孟晋告诉记者,有的藏家既收藏五百万元的机械表,也收藏五十块钱的石英表,很凌乱。“石英表属于实用品,只起到计时作用,跟艺术收藏是不搭界的。即便是收藏百达翡丽,也存在着误区,有的藏家只是认为越贵就越好,没有看到其文化艺术内涵。瑞士山度士基金会钟表博物馆的主管曾对我说过:‘我们认为瑞士精密机械的核心是一种文化,是人类以智慧、技艺和美学铸成的极致作品。’这点藏家们也要慢慢去领悟、认识。”他说。
汪孟晋表示,国外钟表收藏已形成一种良好的氛围,他们收藏的是文化,展现的是人生品位。当然,中国藏家要达到那样的境界,还需要假以时日,只有进一步加强艺术文化教育,提高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出真正的高端藏家。另外,收藏本身也是分层次的,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诉求、爱好。有的人喜欢欧洲宫廷钟表;有的人喜欢“国产”苏州、广州红木钟表;有的人把机芯看得特别重……像船钟的机芯非常复杂,不少男性着迷于小小的空间中有那么多零件在转动,这种精密度本身就构成了收藏引力。“收藏是多层次、多角度的,可以各取所需,但文化内涵、稀缺性和精美度,是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汪孟晋强调。
张淑芬也提到,今天的中国藏家可分为三个层级:一是投资;二是收藏;三是把玩。像腕表、怀表,其实跟古代书画手卷一样,很具有把玩性,“在春夏之交,独坐小院落中,拿着怀表来倾听它清脆悦耳的嘀答声,欣赏其精工细作,感受着时间一点一点流逝,是非常美妙的人生体验”。
孔令俊则表示,国外钟表藏家,基本只收藏老东西,收新的钟表,注重的主要是两样:特殊机芯或限量版珐琅表。一般的名表他们也不会看重,因为量太大了,像百达翡丽年产量也是以万计的。“科技发展太快了,我常到德国、瑞士参观表厂,发现一件让人感到有点恐怖的事情——厂房里面基本没什么人了,都是机器人在操作。这一方面反映了我们的科技进步,另一方面则说明,机械化的东西可复制性太强了,会越来越不值钱。过去的机械表,是瑞士的工人们在大山里面用手一点一点地敲打出来的,有着明显的手工痕迹,量也非常少。所有具备收藏意义的东西,一定要有稀缺性。因此,我比较建议,一是收藏老的钟表,因为最多是半机械化生产,存世量很少;二是有珐琅装饰的手表,本身工艺难度大,量也非常少。”
独一 无二珐琅表手工掐丝与绘制
那么,珐琅彩工艺运用于手表上,到底有多大难度和魅力呢?
孔令俊表示,珐琅彩工艺自出现以后,始终无法进行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在任何一个国家、地区都不会买到两件一模一样的珐琅钟表——即便作品的构图几乎一样,也出自同一位珐琅工艺制作大师之手,在细节处,也仍然有差别。因为珐琅钟表必须采用手工掐丝,手工绘制,经高温烧制而成,只要有一点点温差,出来的颜色就有区别。“全世界范围内,珐琅表工艺被誉为“最难做的艺术”、“最昂贵的艺术”。一件小小的钟表,最高能拍到上千万美元,拍出几百万美元的比比皆是。国际上,能做珐琅表工艺的师傅也不超过十人,他们有自己的工作室,交叉受雇于最顶级的几家钟表企业。百达翡丽的珐琅表,一年往往就生产几只,严格限量。我每年都会到瑞士参加巴塞尔展,到那里看什么呢?就是看谁家出新品了。新品又看什么呢?就是看谁家出特殊机芯了,谁家出珐琅表了,其他的不值一提。我参观百达翡丽的展柜已有近十年时间了,其一楼最显要的位置,永恒的主题都是珐琅表,而且必须是顶级VIP才有资格跟他们谈。他们还成立了一个基金会,但凡看到先人做的珐琅表,不惜一切代价回购,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最有时间记忆的文物,每一件都是稀世珍宝。可见,现在如果能在市场上找到一件完美的珐琅表,那实在是太难得了。”
据介绍,此次故宫博物院出品的“天骄龙凤”大明火掐丝珐琅表,也充分展现了珐琅工艺的难度。比如男款表盘上的龙身,共有两百片鳞片,是掐丝师傅拿着小镊子在显微镜下,用0.04厘米厚的金丝一点一点掐成的,上色也同样要在显微镜下一层一层由浅到深慢慢上,而且每上一种颜色,都要经过800摄氏度明火烧制后再继续上色。算下来,一只表要历经七百小时制作、一百小时烧制、超一万次手工打磨才能完成。“而且烧成合格率低,基本三只表中,只有一只最后能够通过验收。”珐琅工艺顶级技师王瑞瑜说。
苏作广作钟表 民间存世量少
另外,专家们谈到,很多人以为中国没有好的“国产”古董钟,这也是很大的误解。18世纪到19世纪的苏作、广作古董钟表,要是能搜罗到,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因为这些基本都是当时向宫廷进贡的宝贝,仅有很少一部分流落民间,大多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钟表馆。
张淑芬说,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古董钟表有一千多件,其中就有不少广州和苏州制造的自鸣钟和怀表。广作和苏作,在继承国外工艺的同时,又有自己的创新,而且两地风格各异。广州自15世纪就跟西方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16世纪将西方钟表制作方法和珐琅工艺引入以后,逐步形成了广作钟表的风格:主要以建筑物譬如塔、楼等为外形设计元素,采用进口机芯制作出用珐琅彩装饰并加以镀金和料石镶嵌的华贵钟表,成为广东要员进贡的大项;苏作钟表以木制插屏为主要造型,精工细作,显得古朴典雅,很有江南风范。
汪孟晋也表示:“很多人都将钟表当成舶来品,以为唯有西洋钟才好,才是‘正统’。其实当年的苏作、广作钟表,因为主要用于进贡,制作都非常精良,存世量又少,是很好的收藏方向。”
另外,汪孟晋指出,收藏级的钟表,由于高仿难度大,目前赝品还是比较少的。那些低仿品,藏家通常一眼就能识破。不过,如果出现了高仿品,确实很难判别,这点还需要市场的进一步规范化。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