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大爷痴迷葫芦画 十年功夫终成达人
2016年06月24日15:43 重庆晨报 收藏本文
72岁的卢怀志烙坏了四五十把烙铁,做出了数以千计的葫芦工艺品。
葫芦谐音福禄,外形如“吉”,在民间还有葫芦娃、葫芦僧等家喻户晓的形象,可食用可入药还可以做工艺品,可谓“全身是宝”。对于这一点,72岁的市民卢怀志深有体会:他不仅在自家菜园子里种葫芦,还用烙铁在葫芦上画画,这一画就是十年,留下了很多精彩的故事。
用十年建了个“葫芦居”
在红旗河沟附近一个老小区的七楼,还没进门就能看到三个繁体字“葫芦居”,看上去古色古香。开门进来,客厅有如重庆人传统的堂屋,不同的是,两侧的架子上摆着葫芦造型的各式工艺品。
这些工艺品中,有画了钟馗、孔圣人、弥勒佛的葫芦,也有各式造型的茶壶、酒杯,还有重庆特色的坛子、罐子,甚至还有茄子、七星瓢虫等不拘一格的成品。这些工艺品的上面,无一不是字、画,透露着主人的独具匠心。
在两排葫芦工艺品的海洋之中,一个有些谢顶的老人坐在一侧,有一种“大工匠”的味道。
这两排葫芦都是他的,几乎每一个都出自他的手:亲手栽种、亲手摘下,晾干后又亲手一点点烙出纹理、画上画、刻上字、摆出来。这个“葫芦居”也是 他亲手打造,每一样东西都有他的心血。他的名字也与”葫芦”里的一个字谐音,他叫卢怀志,今年72岁,这里是他经营了十年的“秘密基地“。
儿女都有了各自的家,老伴在大剧院附近帮儿子带孙孙,原本老卢也准备搬出去,但是他对葫芦的爱好让他不得不跟家人“远“一些。“我的烙铁、燃料 这些,小家伙一弄就出事,我也‘搞不赢’他,所以这个地方就是我的‘小天地’!”老卢说,他曾把老屋出租八个月,但后来还是决定自己住,这里平时就他一个 人,每周再去儿女家团聚。
只为退休找个事做
卢怀志老家是垫江的,年轻时他在政府当过秘书,后来还在乡镇、农委、丝绸公司等单位工作过,对于观赏农业等更是熟悉,退休后曾帮一个景区专门做观赏瓜果,“算是小半个专家“。此外,做丝绸贸易有时候还要出国,在退休前,他“就是个不消停的人”。
59岁时,单位效益不好破产,一直忙碌的老卢突然成了“闲人”。偶然的机会,老卢在电视上看有人做葫芦的工艺品,一下子来了兴趣。“我是搞观赏瓜果的,晓得葫芦的特点,这个东西可以百年不烂,有意思!”没想到,这一做就是十年。
“要弄好一件东西,只要你肯用心,就没有难事!“卢怀志说,自己用烙铁在葫芦上刻出纹理,再在上面画画题字上色。最开始的时候,他老是烙坏葫 芦,“一烙一个洞,只有熟能生巧,才慢慢用劲自如”。老卢告诉记者,十年间,他烙坏了四五十把烙铁,现在有数以千计的葫芦工艺品。
最开始的时候,老卢的葫芦全部来源于亲自种植的,“跑回垫江老家种,近两年干不动了才委托亲戚帮我种,给点肥料钱,甚至有些都不收钱。”每年的三月,他播下种子,渐渐长出藤蔓、结出葫芦,到七月底基本都可收获,此后还要在阳台上晾晒至全干。
之后,老卢会“因形赐艺”,给出不同的造型、图案,对于一些破了、残了的葫芦,他还会同其他葫芦组合起来,做成让人意想不到的造型,例如“胃”、“鸳鸯”、“夜壶”等。
葫芦不卖但可以送朋友
这么好的葫芦,有没有人想来买呢?对此,老卢表示:“一概不卖,伤感情。这是我的心血,可以送朋友,但怎么可以用金钱来评价呢?”前不久,老卢 还把自己的360件葫芦工艺品捐给了綦江的“乐天花谷”景区,专门在景区设立了个“葫芦馆”,供游人观赏,有文人还为他写了《葫芦赋》。
写下这篇赋的人叫熊黎明,此前是垫江某高等师范学校的校长,他很喜欢老卢的“葫芦”,称赞其“传承葫芦文化,载书画于壶表,流情韵于厅堂”。现在,像熊黎明这样的“葫芦道中人”会推荐朋友来老卢家里饱眼福,老卢每周都要接待两三拨这样的朋友,他也乐此不疲。
儿女对于老卢的爱好很支持,“老年人有这么个爱好不容易,而且多动手有利于身体健康,我们少操心。”妻子却不怎么支持,用卢怀志自己的话说就是:“她还是喜欢孙孙多一点。”本报记者 张旭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