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自然对景写生的意义

2013年11月22日 13:38   新浪收藏  微博

  陈少立

  内容摘要:当下我国美术界观念盛行,艺术家把表达美术观念和展示自己的独创性,作为主要追求目标。关在画室中闭门造车,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一部分艺术家开始反思这种局面,并走出画室,面向自然,对景写生。鲜活的对景写生作品,给苍白的当代艺术注入了一股艳丽的色彩。本文阐述了对景写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对景写生作品所独具的精神内涵和形式特点。

  关键词:对景写生 照片 生活 大自然 临场感 创造性 概括 简练 生动

  在我国油画艺术发展的历程中,有相当一段时间强调的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艺术家下乡、下厂体验生活是很普遍的现象。这时的写生承担着记录生活及收集创作素材的重要任务,也创作出了许多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优秀油画作品。但有一阶段,在“艺术为政治服务”的思想指导下,又出现了认识生活简单化的倾向,用一种简单的政治概念和先行的主题,代替了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和真正理解,制造了一些“假、大、空”的油画作品。改革开放后,这种现象得到了彻底纠正,艺术回到了它的本体追求。然而,当代美术创作又出现了另外一种倾向,那就是观念盛行,每个人都试图用各种极端的样式来显示自己的独创性,关起门来,在画室中借助照片捉摸生活,制造想法,在画布上表达观念、图式、技巧、材料等等。认为深入生活、对景写生的创作方法是陈旧的、过时的创作方法。这种长期远离生活,在画室里闭门造车的创作方式,也使得作品呈现出程式化、概念化、符号化、制作感过强、缺乏激情、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的问题,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一些艺术家又背起画箱,不辞劳苦地 “上山下乡”,面向自然,对景写生。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摆脱画室的沉闷,认识生活的真实,体验自然的清新,把真切的视觉感受和心灵的悸动,物化为艺术的形象,创造出真正反映生活的写生作品,给苍白的当代绘画,注入了一股艳丽的色彩。本文将对景写生作品视为一种创作的风格类型(不是为了基本功训练或搜集素材的写生),阐述其独特的形式特点和艺术魅力,肯定其艺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面向自然,对景写生” 是19世纪初柯罗提出的口号,当时提出这一口号,主要是针对风景画说的。因为在那以前的风景画,大都是在画室里“制作”出来的。画家们不是根据自然的原貌来描绘,常把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做了一种理想美的处理,从而形成一种单调乏味的程式化风景。这种风景画缺少真正的大自然的活生生的气息,缺少造型及色彩的真实和生动。在法国巴比松画派之前,英国风景画家泰纳及康斯泰布尔等人,已经做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尝试。由于走向自然,他们找到了大自然真实的青绿色彩。

  如果说柯罗还只是将写生风景作为素材,还要在画室里加工成“完整” 的作品以便参加沙龙画展的话,那么印象派出现以后,风景写生彻底地同创作作品画上了等号。因此,印象派不但在色彩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也使人们接受了写生风景的“不完整性”,去除了“习作”同“创作”之间的界限。印象派可以说是面向自然,对景写生最典型的代表。

  在印象派之前,摄影术已经发明,摄影术从他诞生之日起, 不可避免地就同绘画产生了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它对写实性绘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人们开始怀疑写实性绘画存在的必要性,于是成为绘画由“再现”向“表现”转化的原因之一。而另一方面,利用照片又使许多画家取得了绘画上的巨大成功,照片成为画家的得力助手。

  有国外美术史家研究证实,马奈早期人物画风格的形成,同当时摄影术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当时摄影术刚刚起步,感光材料的感光度不够,拍摄室内人物时必须使用“闪光灯”(当时的闪光灯就是燃烧一种可以在瞬间产生强光的金属粉),在这种强光下拍摄出来的照片,背景是深色的,光源是正面平光,人物面部及身上的层次很单纯,黑白反差大,中间过渡调子少,马奈参照这种黑白效果(当时还没有彩色照片),创作出《奥林匹亚》《吹笛少年》这样的作品。由于这些作品同中间调子丰富的传统油画有着明显的不同,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震动。而这种“平面化”的倾向,也使得马奈成为了现代绘画的奠基者。众所周知的是,印象派画家德加也是一位善于使用照片的画家,他笔下的芭蕾舞女,从动态到光影效果很多也来自于照片。另外,也有像培根这样的现代派画家,他也使用照片,但他所画的画同照片是不一致的,他通过破坏照片中的形象来达到一种现代效果。德国当代画家里希特朦胧婉约的艺术风格,似乎直接来源于那种焦距不准的照片。而美国的照相写实主义,就是使用照片的极端代表了。

  综上所述,使用照片进行艺术创作,本身是无可厚非的,许多艺术家也因此获得了成功。我们不否定使用照片进行艺术创作的方式,也不否定观念及样式在艺术作品中的重要地位。但当下我国美术界用照片代替生活和自然,也显现出了明显的弊端。面向自然对景写生的作品,会以它那有感而发的真诚,淋漓尽致的生动画味,表现出一种鲜活的生命力。对景直接写生作为一种创作方式和形式类型,具有其自身的风格特点和艺术价值,与使用照片创作的作品,有外在形式和内在追求上的不同,有明显的艺术意味上的区别。

  一、临场感和信息量

  面向自然、对景写生同面对照片、闭门制作在创作方式上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那种临场感,以及亲临现场所获得的巨大信息量。对景写生是画家在与大自然直接对话,是人直接面对大自然的一种艺术活动,是人进入自然界的一种体会,是人的精神世界与自然世界的高度结合,是人的观念和客观景物沟通后,物化为艺术形象的创作过程。表现好一个地方的景色,不只是技术及形式上的问题,要有一种对于生活的感悟和认识。大自然的山川魂魄之中蕴藏着神秘的原始生命,蕴藏着宏伟的壮丽美感,同样也蕴含着崇高的精神内涵。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生活的壮美,到生活中去体验时代的豪情。这种临场感和信息量,在冷冰冰的照片之中是体会不到的。面向自然、对景写生也包含着对人文历史的追忆和求索,常常从画家心底泛起一缕缕难以名状的情怀,升华为一种精神力量和人文关怀。当这种形而上的因素融入作品中时,作品就包含了精神价值和人格力量。做学生时期,常随苏天赐、张华青先生外出写生,在他们的作品里,在那豪放的笔触和珍贵的色彩之中,体现出来的精神闪光,常常令我激动不已。

  二、创造性和多样性

  对景写生也可以说是一种情境创作,在一个鲜活而实在的情境中,新的生机激励创造的热情,鲜活的养分滋润、陪护着你的感觉,你在捕捉最直接的印象,身心很快融入到那个环境之中。这种融入能营造出表达对象时的亢奋的心理氛围,从而起到催化、促进创作的作用。对景写生更多地依靠直觉,于是画得更直接、更感性,这会逼着你去忘记原来的条条框框,按部就班的程式化制作过程被现场感击溃,时常会出现一种与自己以往不同的画面效果,从而产生了质的飞跃,体现出一种创造性。

  创造性体现在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里,它可能与自然景物有一定距离。但毕竟艺术的真实不同于自然的真实,对景写生表现的是对自然的感受,是艺术家自己内心的一种真实,如果想画得和自然一样,那在画室里画照片来得更容易些。照片只是一种记录,写生是一种感受的表达。由于每位艺术家艺术观念和审美取向的不同,对景物的感受也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对景写生在形式风格上决不是单一的。比如:莫奈用细微的冷暖色调表现几个干草堆在阳光下的绚丽色彩,塞尚用一种内在结构表现圣多克山的坚实和宏伟,梵高用独特的曲线及颜色表现乡间田野的炽热,博纳尔用装饰的手法表现自家花园的优雅。虽然都是对景写生,他们作品的精神内涵、风格特点和技法手段是完全不同的。可喜的是,当下我国写生风景油画也呈现着多元的格局。这其中一种以油画本土化为特色的意象油画,尤为引人关注。它那书法化的抽象和意象化的结构,表现出一种现代性的追求。这种艺术风格可以追溯至前辈大师刘海粟、林风眠等人,由苏天赐、吴冠中等大家传承和发扬。

  三、简练概括、生动酣畅的形式特点

  对景写生作品,一般呈现着简练概括、生动酣畅的风格特点,与画照片的“制作感”形成鲜明的对照。那种意蕴清新、一挥而就的痛快淋漓感,使得画味与境界大为提高,画面充满了诗情画意。情感的自由表达又充分体现了艺术家的艺术个性。比如在苏天赐先生的笔下,树干和枝条自由伸展,骨法用笔的线条构成了富于个性的形式美,表现出一种独特的,无可替代的心灵轨迹。可以感觉到的是,这些线条同中国书法的关系,同源远流长的人文传统的关系。

  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对景写生要求画家具有很强的概括能力,这种能力是提炼所描绘对象精华的能力,也是表达画家艺术意图的过程。对景写生不必画得面面俱到,要懂得删繁就简,追求的是能表达画家艺术意图的那一些值得画的、想画的东西。不用可有可无的东西填充画面,不求所谓的“完整”。在简练概括的画面之中,构图、造型、色彩、笔触、肌理都是为艺术意图服务的。你的意图要明确,它可能是黑瓦白墙呈现的形式美,它可能是阳光下丰富而又迷人的色彩,它可能是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它可能是你在大自然中感受到的一种意境、一种气氛……。一旦画家的艺术意图达到了,作品也就完成了,不用为了“完整” ,对画面进行修修补补的填充和过分的修饰。这时的画面有着一种简练概括的形式美,以及酣畅淋漓的生动性。这种生动性是非常珍贵的。正是由于这种生动性,使得对景写生的作品在制作感过强、缺乏激情的当代绘画之中,绽放着独特的光彩,从而体现出它的价值和意义。

  在艺术多元化的今天,创造艺术的方式是多样的,但艺术源于生活是一个最基本的规律,任何一种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积极向上的艺术风格,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空间,面向自然、对景写生的创作作品,以它那独具特色的形式美感,真城的精神内涵和鲜活的生命力,丰富了艺术的百花园,丰富了人们的审美感受,它将走向更加灿烂的未来。

  参考书目:

  1、文杜里(意),西欧近代画家[M],人民美术出版社,1979

  2、戴士和,风景画艺术[M],天津美术出版社,2005

  3、沈行工,抒写审美感悟[M],四川美术出版社,2006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意见反馈 电话:010-82612286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