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的性格和相貌:影像时代绘画何为
羊城晚报记者 朱绍杰
1月7日,“后学院:八大美院油画研究展——广州站”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出的是代表八大美院油画中坚力量的29位艺术家的作品。策展人杨小彦认为,“后学院”的意思是,它既脱离了保守的桎梏,同时还获得了来自内部的革新动力,使一般意义上的学院艺术呈现出超越“学院”原有含义的观念追求。
中国当代艺术的性格和相貌
在今天,中国传统的八大美院已经不再是保守的代名词。甚至,在社会的转型期,在国家迅速发展与崛起的环境中,学院还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当代艺术的领军力量。而在油画领域,当代性已经成为学院油画艺术家的必然选择。他们以各自对艺术的独特理解,丰富并定义着与中国现实密切相关的当代价值,并集合了不同的个人审美,总汇成强大的潮流,形塑着中国当代艺术的性格和相貌。
王晶的油画《美丽新世界》、《变色龙》,人与猴、章鱼,狗,站立在废墟上,是一种现实的反讽。东北画家多喜欢表现工业社会的废墟意象,例如李大方以黑白为主调的作品,表达了裸体人的渺小,荒凉自然中的石头和郊区风景,在奇异景色中传达了一种超现实的意味。王岩的《消逝的记忆》表达了荒郊、小鸟和 城市的意象,远方在朦胧中。铁路与旧工厂车间,饱含着对新中国早期工业化的记忆与祭奠。
青年画家李继开的作品正是对个体记忆的打捞,在他的画中,人物的大小比例差异巨大。《郊野中的拾荒者》中的主要人物是迷茫的青年,他们在捡拾自己的童年,有玩具与床。《荒野中的夜晚》、《温室》(2015)将高原山景、城市大楼、立方体与盒子堆积在一起,具有象征性意义,这是意大利“超前卫”的创作路数。
庞茂琨的新作多来自日常生活的观察,具有摄影般的观察角度,油画《巴塞尔表情》表现了黑白照片染色般的色彩异化,是对传统图像的转移。《开往威尼斯的快车》,画的是身边的熟人,是对照片的挪用与转换。而近期作品《早安,委拉斯贵支》和《子夜》,将画家的自画像纳入画中。同样以照片为基本素材,景柯文的《万时无云系列》,以另类的方式完成老照片在画布上的转换。
“大型展览几乎看不到绘画”
油画与学院是本次展览的两个关键词。当代中国油画如何应对图像时代的挑战成为关注的重点。
当代中国油画,特别是具象油画面临的挑战就是图像的挑战,包括摄影、影像、电影、电脑以及海量生产的手机图像。具象油画面临的就是影像的挑战, 大片带来的视觉震撼都是具象的,有色彩、造型、人物、质地、空间、细节,我们所有面对的挑战都是非常丰富的具象性图像。而当代具象画家面对影像所可以做 的,不仅是可见的图像,更可以表现可见图像背后不可见的东西,这正是前述影像有所不能或欠缺的。
“当代绘画有两个大问题,一个是样式化,十年前学国外,现在学国内,很糟糕。另一个问题是相对主义,没有高下之分,好坏之分,深邃与浅薄之 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在相关论文中引述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的思考:“80年代我到德国留学,那时是绘画、装置、影像三分天下,影像刚刚起来,现 在国际上大型展览几乎看不到绘画,影像通吃,无限延伸,连装置也都要搞个录像投影。在这样的情境中,绘画何为?我要说,艺术家要坚守绘画的核心。绘画就是 挽救人的感受力,重新燃起先辈们的人文关怀,重归自然,从传统的根源性的东西再出发,多元互动,和而不同。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殷双喜还指出,当下观念艺术的形式化是西方当代艺术的潮流。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济世”的理想还在,但当下的青年画家,为手机时代的信息化碎片所覆盖,对经典文化继承的匮乏,使之缺乏历史的经验与共鸣。
学院成为思想交锋的实验场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学院与当代艺术的关系被简单化地理解为对立关系,因为不少当代艺术的探索都曾受到学院主流机制的排斥,但若历史地看,学院内部和外部如何纠合孕育出当代艺术的实验却是耐人寻味的话题。
在今天,80、90年代美术学院与中国现当代艺术的关系被重新讨论。2013年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的“’85与一所艺术学府”的学术研究展就 试图重新厘析八五美术新潮与中国美术学院之间的关系,深入考察当时学院内外的艺术意识与现实情境,多维度地再现那场艺术思潮的历史成因,并且将这种探讨与 20世纪中国艺术现代性的整体脉络联系起来。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学院在艺术流变成为思想交锋的实验场。
现如今,受外部大环境的影响,学院在维持既有的“国油版雕”造型艺术格局的前提下,在各系科内部进行与当代艺术教育相关的对接,另外还专门开辟了新的系科来进行跨专业的新艺术的教育探索。
殷双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当代油画三种基本形态
值得注意的是,今天的当代艺术越来越方法论化、制度化,有一整套越来越成熟的运作机制,不断地在生产新的概念、新的风格、新的时尚艺术家和畅销 画家,甚至有一种油画的特点就是去油画化。我们如何看待过去的自我?是将过去融入今天,还是与过去告别,以新的思路拓展新的空间?在我看来,相比规范化、 商业化的艺术操作和艺术做秀,艺术个体的经验更有价值。
如果看过许多当代油画的展览,可以归纳出三种基本的绘画形态。一种是“手绘与状物”,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绘形绘色(绘声绘色),这是一种客观再现 的绘画,属于造型与色彩的形式主义。第二种是“书写与性情”,这是一种表现主义的绘画,着重主体情感与经验的放射性表现。有一种称之为“具象表现”的绘 画,其形态并非都是表现主义的,更多的是指其以具象形态表现一种哲学的观念。这就接近第三种形态,即“制作与观念”,其重点是采用制作的工艺乃至制作的材 料,重肌理和材质,形成一种视觉的触觉感和感官的物质感。其观念更多的专注于符号、象征与超现实,是一种图像与文字的重叠,从中我们可以思考图像与中外文 字的关系。
冀少峰(湖北美术馆副馆长):
美术学院在当代艺术的发展中相当重要
如果对今天的当代艺术进行考察的话,不难发现,美术学院无疑在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这也如阿瑟·丹托所言,我们越来越置 身于一个艺术界,这个艺术界是由批评家、策展人、画廊、拍卖行、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家、媒体主编、美术学院院长等组成。而从美术学院不断走出有影响力的 艺术家,持续不断地推出艺术新人,为当代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活力。但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美术学院相较今天的当代艺术发展状貌似乎总有慢半拍窘境。 因为有活力的艺术家,多游离于体制之外,因而并不在学院内。但体制之外,这些有活力、有激情和才情的艺术家又悉数是从学院走出的,这似乎又是个悖论。这显 然牵出了我们今天的学院教育的问题。尽管学院教育问题重重,但在学院内仍然活跃着一批如体制外艺术家般的那种激情。
孙振华(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
强调地域性还有没有必要?
西方的学院过去的确是保守的代名词,但是再看今天西方的学院,不管是油画也好,雕塑也好,可能跟我们过去的学院都不一样,完全是一个创新的孵化 者。拿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好像很当代。油画我不是很了解,雕塑我有一点了解。像巴黎艺术学院雕塑系,就是一种严格的写实主义,这就是他们学院的特色。可是 到了六十年代以后,巴黎的美术学院的雕塑性就变了,基本上你不会做泥塑、不会做造型,你也可以去学。由此,我觉得后学院的意义在于使我们不要简单统一性的 学院来看我们今天的油画,实际上当代油画的主力还是在学院里面的。
过去强调八大美院各自有自己特点,就是说有自己的地域性。今天看来,强调地域性还有没有必要?在今天信息化的时代,再强调每个学院的特点有没有 问题?比如说湖北油画家过去算是比较突出的,现在又不在湖北,跑到北京去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有一些在国外学习经历的人也回来了。所以现在有的只是相对的一 种约束性、地域性的传统,在这种背景下,以一种个人的路径、以个人的面貌、个人的经验来看待,可能是一个更重要的思路,并不一定要找一个所谓地域传统。编 辑:林晓彦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