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版本的油画《延安火炬》

2016年06月02日07:26   新浪收藏   微博收藏本文     

  聂崇正

  2002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新中国美术图史1949-1966》(陈履生著)和《新中国美术图史1966-1976》(王明贤、严善錞著)上下两册。在上册内收有油画家蔡亮的知名作品《延安火炬》一画。该画所描绘的是日本投降、抗战胜利的1945年的延安。宽银幕式的横幅构图,众多的人群手持火把,敲锣打鼓,扭着秧歌,行进在盘山道间,气氛热烈欢快,虽然是夜间的场景,但是火把的亮光照得画面十分明晰,犹如白昼。满山遍野的火炬,星星点点,颇有燎原之势。为首的几个陕北装束的农民,还抬举着一幅戴着帽子的毛泽东的画像。图书中的说明文字写道,此图作于1959年。但是根据我的回想和记忆,认为这个创作年份是不对的。按照该书中文字说明所示,这幅油画现在应当收藏在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其前身为“中国革命博物馆”)内。

  蔡亮作品《延安火炬》1972年  蔡亮作品《延安火炬》1972年

  其实这件作品有两个版本,最初的版本(即1959年所画的)上面是没有毛泽东的画像的,我们可以从当初刊登于各类杂志中的画幅上看出这一点。而到了后来(应当是在“文革”中)才又有了第二个版本,既然书中的图版文字注明是画于1959年,应当选刊此画的第一个版本。

  画中出现的毛泽东肖像,似乎是按照一张肖像照片画的,而照片又好像是摄影家吴印咸在延安期间拍摄的。毛泽东在延安期间,是较少拍照的,除去当时在延安的摄影者(其中有些是外国记者,如斯诺等)很少很少外,还有一个因素是出于保密的需要。共产党当时尚未夺取政权,处于半非法状态,领导人的安危还是个很要紧的问题。抗战胜利后,国共对峙,毛泽东等人为躲避国民党军队的进攻,转战陕北时,在山沟沟里与之兜圈子捉迷藏,毛泽东本人就特地起了一个“李得胜”的化名,所以一般的老百姓并不知道“李得胜”为何人。即便当面见到,也可能不晓得他就是毛泽东。

  毛泽东的卫士权延赤在其回忆录中写道:“那时,毛泽东这个响亮的名字,普天下已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是限于条件,就是在老解放区,人们见到的也只是画像,没见过照片,更少有人见到真人。何况,毛泽东转战陕北期间一直使用化名李德胜,所以多数时间不曾被人认出。有的房东与毛泽东朝夕相处几十天,天天念叨毛主席,却不知毛泽东就坐在他对面。”(《卫士长谈毛泽东》,权延赤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10月。)

蔡亮作品《延安火炬》1959年蔡亮作品《延安火炬》1959年

  所以《延安火炬》一画第一个版本上没有毛泽东的肖像,应该是非常符合彼时的历史真实状况的。而《延安火炬》一画的第二个版本上增添了一幅毛泽东的照片,是多少出于“革命浪漫主义”的需要。而“个人崇拜”的现象,达到最最最顶峰的就是“文革”时期。故而笔者以为这第二个版本的《延安火炬》,就应当是这一时间段内蔡亮又画的一幅“变体画”。有关“变体画”的现象,在西方美术史中是经常会遇到的,画家在创作某一主题的作品时,会尝试采用不同的构图,不同的角度,以使作品更趋完美。广义而言,在中国绘画中,众多齐白石的虾、众多徐悲鸿的奔马,又何尝不是“变体画”呢?

  如果我们明白了蔡亮的油画《延安火炬》是有着两个不同的版本,从中就可以得知,他在1959年是创作该画时,政治上对于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并没有达到失去理智的地步,还是比较实事求是的;而到了“文革”时期重新再画第二个版本时,政治局面上已然发生了根本性的巨大变化。在两幅前后所画的《延安火炬》“变体画”的背后,在一幅小小的毛泽东肖像的背后,实际上反映出来的是“政治”局面、“政治”环境的巨大差异。

  所有的历史画都是为现实服务的,革命历史画尤其如此。

  有关画家蔡亮,郑胜天先生曾撰写《忆蔡亮》一文,对其早年的经历叙述颇详,此文刊于《历史与追怀——蔡亮艺术文献》一书(吉林美术出版社,2010年),收入郑氏文集《艺坛漫游——点击艺术风景线》一书(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内。

  有关蔡亮《延安火炬》这件作品,还牵出了他与画家石鲁之间,在“文革”时期的恩恩怨怨,这是题外话了。

  本文来源:东方早报

扫描下载宝库APP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官方微信

文章关键词: 蔡亮延安火炬毛泽东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