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现代——张立国绘画回顾展中国美术馆

2017年02月22日 14:34 新浪收藏 微博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展览海报 展览海报
1展览开幕式 1展览开幕式

  走向现代——张立国绘画艺术回顾展

  展览时间/2017.02.22 – 2017.03.05

  开幕时间/ 2017.02.22 9:30

  展览地点/ 中国美术馆(1,8,9号厅)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家协会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协办单位/中国老教授协会

  “走向现代——张立国绘画艺术回顾展”2017年2月22日上午在中国美术馆隆重开幕。展览共展出艺术家张立国自上世纪50年代至其晚年创作的油画、水墨等作品共120余件,其中《非限定性的空间》,《在海滩上》等作品将捐献给中国美术馆收藏。

3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作曲家王立平致辞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作曲家王立平致辞
4中国美协名誉主席,中央美院原院长 靳尚谊致辞中国美协名誉主席,中央美院原院长 靳尚谊致辞
5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老教授协会文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闻立鹏致辞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老教授协会文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闻立鹏致辞

  张立国1939年生于辽宁省岫岩,2014年逝世于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老教授协会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张立国自幼受到家庭中国传统艺术熏陶,在新中国成立后接受了系统性的美术教育。于196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自1978年起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张立国的艺术人生跨越了新中国美术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并通过其各个时期的艺术作品对时代精神自主地表达。其作品没有淹没于改革开放之前的政治洪流与此后的商业巨浪之下,而是始终坚持探索中国绘画的现代性之路。张立国的艺术之路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苏联写实主义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独特的中国现代绘画之路。

6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中国美协副主席 徐里致辞中国美协分党组书记,中国美协副主席 徐里致辞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鲁晓波致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 鲁晓波致辞

  此次展览展出其艺术人生各个时期创作的重要作品:《打麦场上》,《白线上的形态》,《天长地久》,《升起安宁的曙光》,《少年与大海》,《旁观者》,《空间秘密的持有者》,《超越语言的静默》等。展览分为四个部分:“我喜欢自然、真实、面向未来”展出油画创作系列作品17件;“心中的风景——新美学的批判性重建”展出油画创作系列30余件;“影子——去空间化的表达”展出油画创作系列20余件;“艺术年表”展出素描、油画创作稿、油画及水墨作品共计50余件,还包括一些实物文献。

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安远远致辞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安远远致辞
9安远远副馆长向张立国先生的夫人车克斐女士颁发捐赠证书安远远副馆长向张立国先生的夫人车克斐女士颁发捐赠证书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张立国先生是一个比较独特的艺术现象,具有代表性。他是中央美院毕业的,学习了以法国油画为代表的写实主义,也学习了以苏联油画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但是他又在改革开放的这样一个风潮中到德国去办展览,与德国的对话过程中感受世界现代美术,所以他当然说是一个有资格对绘画语言本体进行探索和研究的创新艺术家,同时也是新中国美术教育体系的一个受惠者、受益者,也是从古典到现代转型的特定时期中探索的成功者。”展览将持续到3月5日。

桔黄色的静默 布面丙烯 80x100cm, 2013桔黄色的静默 布面丙烯 80x100cm, 2013
富有弹性的空间 布面丙烯 190x220cm 2013富有弹性的空间 布面丙烯 190x220cm 2013

  展览主题

  我喜欢自然、真实、面向未来

  “文化的先进性,应该是对人类文明的进程有真正的贡献,真正能拓宽自由创作的视野,有全新的理论和方法。假若我们能将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重构,传统与现代重构,精神与身体重构,我们或许真的具有先进性。我们甚至会真正看到我们传统文化中那些真正有生命力的东西,那些纯粹与和谐的东西。仿佛昨天刚过,我仍然那么喜爱绘画、音乐、哲学。书店仍然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我发现当代哲学家把目光转向语言的批判和解构时,他们确实在寻求新的生活目标。他们的许多思想使我感到兴奋。我希望有更多的角度来看待自然,让幻想与真实相碰撞,让美好的画面显现出来。我少年时期的经验,对我人生十分宝贵。我是独立的,我沿着自己的感受前行,我喜欢自然、真实、面向未来。” ——张立国

启示 布面油画 175x200cm 2006启示 布面油画 175x200cm 2006
阿尔卑斯山 布面丙烯 80x100cm 2008阿尔卑斯山 布面丙烯 80x100cm 2008

  评论:

  “张立国先生的艺术是在传统艺术的大树上成长起来的,所以根非常扎实,这个根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又有西方传统文化的根,但他又有现代主义的观念,他在这方面的思考是走在前面的,他这条路走到现在是比较健康的、比较扎实的。我觉得张立国先生所走的现代主义之路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像他这种高度和探索的深度,以及达到的艺术的高度是不多的。” --- 邵大箴

  水墨作品

  张立国先生的水墨作品,主题轻松自然,既有他一贯坚持的主题如””緩山””系列,也有他对日常生活的观察与体验,如“花”的主题与“湍流”的主题。尽管张立国先生一生的创作以油画为主,但是他也不同时期创作了不少的水墨作品。1930年代出生的张立国先生如同他那一代人一样,幼年曾受到中国传统绘画的直接影响,他的书法与水墨画都具有传统基础。尽管张立国先生在中央美院接受了西式油画教育,但是中国传统绘画仍然对张立国先生产生了潜在的影响。观看张立国先生的水墨绘画会给人一种自然的愉快。欢快的形式与用笔,跳跃的色彩,使他的作品乍看起来更像是使用中国传统材料的西方绘画,但是尽管回味之后,观者能够强烈的体验到直接源于中国文化的朴素的精神。总体上,1993年之后张立国先生的绘画作品趋于对日常生活的表现,他的绘画、艺术与生活已融为一体。张立国先生对现代性的理解已经超越了东西方。在他身上现代性、启蒙、东方文化传统与日常生活融为一体,完成了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现代化,他最终将现代性与日常生活自然的结合,并创造出了中国人儒雅而平静的新美学。

溪流1 宣纸水墨 90x90cm, 2004溪流 宣纸水墨 90x90cm, 2004
缓山4 宣纸水墨 90x90cm,2004缓山 宣纸水墨 90x90cm,2004

  花,湍流与緩山构成了张立国宁谧,清雅的世界。

花 宣纸水墨 90x90cm,2004花 宣纸水墨 90x90cm,2004

  心中的风景——新美学的批判性重建

  “心中的风景”始终是张立国先生关注的主题。如果关注他的作品,你会发现这一特定的主题在他不同的艺术时期都有重要的作品完成。一组平淡的山水风景,在他的笔下呈现出无法想象的多样性。在这个主题中,形式变得不再重要,他反复的探索内心深处的场景,在意识与无意识的边界穿梭,对同一个主题的反复阐释构成了这一主题系列作品的强烈特征。

  不断追求与创造新美学是现代主义绘画的美学目标。新美学也就成为了艺术的现代性在美学上区别于其他一切艺术形态的最主要特征。中国的现代主义绘画艺术同样面临如何面对旧美学传统的问题,离开?复古还是批判?选择批判性的现代主义同样在方法上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拼贴或批判性重建?中国的现代派画家,如齐白石,林风眠,吴冠中等诸先生,选择了拼贴的方法,逐步将中国传统水墨材料绘画中的与西方现代派绘画作品呈现形式相类似的地方,作为发展其新美学的出发点。而张立国先生则采用批判性重建的方法以建构新美学。2006年创作的《旁观者》,在一片单纯的蓝色空间中,突兀的线条或类似笔墨的痕迹,将晃动的人影杂乱的投射到空间中。书写的临时性与纯色空间的永恒性被画家对抗性的放置在一起。对于画面本身,纯色与书写都不再是主导性的,而是互为主导。书写时的情景变得既重要又不重要。永恒性产生于这种对抗时的瞬间,并可以反复地被重新解读。画面的生动来自于载体与美学之间、表达与权力之间、阅读与呈现之间的对抗性的反复解读。

雪地上的树1 宣纸水墨 90x90cm, 2004雪地上的树 宣纸水墨 90x90cm, 2004

  评论:

  “我觉得张立国先生作为知识分子、教授,中国艺术学院的画家,他保持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性,这种独立性是非常非常可贵的,也就是对人类和自身不断地探索和反思,在这一点上,张先生可以做我们的楷模。他的绘画有一种品格,它的品格有一种朴素,有一种超然的东西,有一种你感觉就是文人的那样一种东西。” --- 高名潞

  “此前的世界艺术史大会的主题就是在讨论,世界上其实不只有一个艺术,我们今天把艺术看作是一个复数。有了这样的意识,反过来看张立国先生的作品,就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他的油画在用笔中间有一种波折和变动,这种理解就是如何在笔画的运动中,把人更深的思考和修养涵盖在里面。这是张立国先生作品里很突出的一个特点。”--- 朱青生

空间秘密的持有者 布面丙烯 45.5x53cm 1997空间秘密的持有者 布面丙烯 45.5x53cm 1997

  影子——去空间化的表达

  现代主义对艺术自主性的发掘,开创了反叙事的艺术形式。叙事是在特定的时间与特定的地点所发生的事件的再现。艺术想要从这一特定的结构中解放出来,必须对这一结构进行抵抗:或是去除时间化,或是去除空间化。20世纪前期的欧洲现代派绘画主要选择了去时间化的方向。去时间化的努力带来了抽象主义运动。这一运动的后期开始从色彩,视觉形式的关注等转向材料与物质性的关注,并进一步发展出空间的物质性,精神与文化的物质性等。同样起始于20世纪早期的中国绘画艺术的现代化运动,选择了去空间化的方向来获得一种反叙事的结构。在没有特定文脉关系的抽象空间中,中国艺术家开始尝试让时间通过视觉动态被表达出来。在这个独特的方向上,如齐白石先生著名的作品主题“虾”等,在同一画面中多次重复出现,既如一群,也好像只是一只,却在画面中不断变换位置,使人感到它们仿佛活在画中。不同于齐白石,张立国的去空间化的努力不是通过视觉动态而是心理动态来表达。在他著名的影子主题中,原本空虚和没有色彩的人影成为画面的主角,占据了画面中心的位置。在一个没有标记的非特定空间中,物质性让位于时间性,色彩与材料变得轻快,借助人影,画面获得了空前的时间维度,所有的人影都是具体而特别的,可能是童年的影子,可能是中年的影子,可能是未来的影子,甚至是多重时间维度重叠的影子。影子在去空间化的纯粹维度中,强烈的宣示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凝视这些影子:尽管影子静静的投射在画面上,但观者仿佛坠入画面之中,影子后面的主体在你的四周不断涌现。这个在画中从未出现的主体,在人们的心中创造出无限丰富的时间性表达。

紫竹院的冬天 纸本油画棒 10.3x13cm,1958紫竹院的冬天 纸本油画棒 10.3x13cm,1958
北京动物园的无轨电车 纸本油画棒 8.5x12cm,1956北京动物园的无轨电车 纸本油画棒 8.5x12cm,1956

  评论:

  “张立国先生的油画中没有个性、没有光影情境、不追求生动可感性的、时显荒谬感人影,是对人的隐喻,是对自设空间陷阱、对影自怜的人的处境和困境的象征。这种大写意笔法与象征倾向结合的追求,与他的成名作《天长地久》一脉相承。” ——刘骁纯

  “张立国先生对我印象最深的有三点:他是画家中的思想者;他的艺术特立独行;在中国的现代主义艺术中运动中,他的“现代主义”不是舶来品,而是自觉的需要。“——杭间

自画像 纸本素描 26.5x18.5cm,1962自画像 纸本素描 26.5x18.5cm,1962

扫描下载库拍APP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