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家骧油画作品述评:写意表现的浪漫情怀

2018年12月19日 17:32 新浪收藏
微博 微信 空间 分享 添加喜爱

  龚云表

  就绘画的本质而言,它是一种审美形式,也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方式。但凡一个画家,总是努力用自己的作品来证明自身的价值,以自己作品的存在方式去追求和验证艺术真正的审美内涵和精神意义。贝家骧的油画作品,具有一种当代性的写意性和表现性兼备的审美品格,他通过作品所呈现的绘画风格,与他的浪漫主义艺术气质相契合,保持着高度一致,显示出强烈的个性特质和价值取向,建构起一种真正自主型的创作生态。

  如果从头梳理贝家骧的油画创作历程,我们可以从中知道,他是在“文革”结束之后第一批脱颖而出的中国油画家。强调这个时间节点并非没有意义——正是以那个时间作为起点,中国的艺术创作才真正开始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迎来了思想解放的美术思潮,画家们从而获得了日益宽广的自由多元的创作空间。从这个意义来说,贝家骧是幸运的。而他作为1984年中央美院第一期油画研修班的毕业生,他的第一个直接成果,便是在后来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和上海市文联评选1984-1985美术作品一等奖的油画作品《昨天,今天,明天》。这是一幅主题性创作,作品描绘了刚恢复高考之后重新获得学习机会的一群莘莘学子,端坐在课堂里的情景。画面上他们安静而专注地听着课,然而从他们看似平常的脸上,人们还能够读出了他们的心声:昨天的岁月已然蹉跎,要牢牢把握住今天的大好机遇,这里正孕育着明天的希望。作品显示了他学院派的深厚功底,准确的造型,完整的油画关系,驾驭创作大型作品的能力,虽然作品还带有那个时代盛行的现实主义写实绘画的痕迹,但却已透露出他在当时与众不同的创新意识。那种以人物挤满画面的构图,几乎全部是正侧面的人物形象,俯瞰视点的垂直布局,这样的图式在他之前的还鲜有先例。稍后,贝家骧还创作了《四个骑车人》等作品,也有着类似的颇为新颖的风格语汇,同样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种在当时称得上是不同凡响的创新意味,既是他个性化审美精神和浪漫情怀所使然,也是那个特定的历史机遇所造就的。正是在那个充满激情的年代,调动了一个真诚的画家创作冲动的契机,由此开启了他漫长、艰辛而富有建树的艺术探索之途。

  对一个真正的画家来说,时间会改变他思考和观察事物的方式,审美感觉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绘画语言和艺术风格同样会通过自身的创作实践不断适应新的时代精神而发生改变。置身于中国多元开放的创作语境,贝家骧既不想去满足社会对于精湛逼真的绘画技巧的视觉期待,也不想偏离自己的审美旨趣,去迎合大众的欣赏需求,而是更着力在作品的精神指向上朝写意性、表现性和审美意象靠拢,自由无羁地抒发个性,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和超越,建构起契合自己艺术气质和浪漫情怀的油画语言风格。这在他以“马”为题材的系列作品中表现得最为酣畅淋漓。在这些作品中他以凌厉粗放的笔触,删繁就简的构成,简约而夸张的色调,以及突出主体的图式等绘画语言形式,实现对“马”这一客观物象的主观把握,那种昂首飘鬃,奋然飞驰的马的形象,能极大地激发起观者的情感共鸣,调动起“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审美联想。贝家骧笔下的马,在主体精神与想象能力上展现出一种被感觉的、在精神层面上的真实。通过这些作品,可以明显感觉到他是从审美意象入手,着力融合表现主义的绘画语汇。这是他从写实主义脱颖而出之后所寻找的写意性表现主义的经验语言,与此同时也吸收了当代视觉经验,从而使作品蕴藉着他自身的浪漫情怀,具有当代性精神品质,通过表现性写意呈现出他内心所感受的另一种真实。

  尽管贝家骧有着长达20余年的旅居澳洲的异域经历,但在我看来,他仍是一位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海派画家——就像陈逸飞、魏景山、夏葆元等旅美画家一样,他的艺术的根早已深深扎在海派文化的厚土之中。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文化性格,既有着江南文化理性主义成分,又有着浪漫主义的地域性审美情怀。它们与西方文化产生回应并共同组成的海派文化,成为上海这座移民城市的文化资源和精神支撑,同时也使上海的油画家获得艺术发展所必需的容量和张力。而这也理所当然地为贝家骧的油画创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即使去国离乡,但他血脉中流淌着的海派文化精髓,那种接纳八方来风,集众家之长、融汇贯通,而又敢于开风气之先、张显个性的精神,却须臾没有稍减。事实确是如此。他虽长期置身海外,却频繁往返于故土与澳洲之间,艺术创作的触须仍然在他情感眷属的故乡寻找新的灵感。前些年他的“老上海”系列,便是这种深藏于心的乡土情愫自然而然的倾诉宣泄。

  贝家骧的“老上海”系列作品,当可看作是他对故乡的一次精神回归,是他油画创作的一次艺术返乡。在这些作品中,他并没有刻意编织一些撩拨人们怀旧情感的缠绵绯恻、风情摇曳的动人情节,而是淡化或舍弃惯常所见的那种文学性和叙事模式,而是以一种纪实风格来还原老上海的旧时场景,由此唤起人们对这座城市底蕴深邃的历史文化的记忆体验。而且与所有类似题材的作品风格迥然相异的是,他没有以绚烂浓重的色彩来渲染十里洋场的灯红酒绿,而是以一种意蕴深长的灰色调,在黑白之间变换出丰富的层次,让画意显得朦胧含蓄、意蕴深远,也让人感受到是对往昔岁月的一种历史凝固和积淀,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作品的审美容量,传达出丰富的艺术语言信息。或许是当他拿起画笔,心头的记忆便喷涌而出,似乎他对这一题材作品的创作显得更加挥洒自如,得心应手。其原因,正在于作品融入了他细致入微的生活记忆和生命体验,成为他内心感受和精神追求的自然呈现。也因此,看似对历史场景的描摹,却涌动着鲜活的生命力,让人感到画面背后画家内心交织着的怀旧情结和现代浪漫情怀。

  现实生活的丰富性,为才情丰沛的画家的创作题材选择,提供了多种可能性。除了上述的题材,贝家骧在人物、花卉以及风景诸多领域广为涉猎。通过这些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他在形成个性化的写意表现油画语言建构上的清晰脉络。他的作品由高度概括的表现性造型、大巧若拙的写意笔触和极具情绪化的主观色彩组成,形成强烈的视觉表现。作品中那种强调主体意识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张弛有度、富有音乐韵律的节奏性的画面构成,以及随着内心感受不断改换的画面色调,都让人体会到他在创作时情感得以淋漓尽致、无拘无束释放的情势,以及在这种语言形式背后所蕴藏的激情奔放的浪漫情感和生命状态。近年来,他的作品中还出现了一种对物象接近于半抽象的意象化处理倾向,更注重营造出一种内蕴生动的形式感,成为他造型形式语言上一种新的追求。这令人想起德拉克洛瓦曾经说过的,要“摈弃讨厌的、由细节堆砌起来的写实绘画”的话来。贝家骧不仅做到了,而且更进而通过对外在形象的不断提炼和简化,摆脱视觉习惯定势而返视内心,在更纯粹的意象化形式中表现出一种近乎抽象的意境。这是他内在艺术气质和审美意绪的提升,抑或是他艺术探索过程中逻辑发展的必然进程。

  如果要将贝家骧的油画艺术进行归类,我更愿意把他看作是海派油画的一个杰出代表。他的极具个性化的写意表现性油画语言的当代建构,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油画“上海时代”蓬勃兴起的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传统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从而在真正意义上体现了海派艺术的精神本质。我们因此有理由对他寄予更大的期望。如今,贝家骧已过了耳顺之年,这对画家来说正是处于成熟的创作高峰期的年阶。近年来他依然如候鸟一样,乐此不疲地穿梭于上海与澳洲之间,或许正是在这样的来回跋涉和前行的过程中,他的视野不断得到开拓,他的心灵也进一步得到释放,使他积攒深厚、沉潜于心的创作激情得以持续不断的迸发,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一种不可遏止的创作冲动和审美兴奋之中,使他的作品一如既往地激荡着浪漫情怀,呈现出饱满的精神力量。

  2014年4月于上海

扫描关注带你看展览

扫描关注新浪收藏

标签: 油画贝家骧

推荐阅读
关闭评论
新闻排行
高清大图+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