揣着知青老照片去看知青博物馆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2月13日 07:35 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昨日,成都商报和凉山州人民政府联手推出的“走,去五彩凉山晒太阳”万名读者阳光之旅首趟旅游专列的报名现场异常热闹。报名者中有夫妻携手来的;有老同学、老同事相约来的;还有不少企业来咨询报名,作为年底前企业庆功、为员工组织的福利“阳光游”。成都西昌知青联谊会的活动召集人也对活动表示了极大的热情,昨日专门来进行相关咨询报名。距阳光专列首发只剩下一周时间,“阳光名额”只剩余500个,报名要抓紧哟。

  那里和我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昨日,郑典寅、杨莉夫妇一早来到报名现场,进行相关报名事宜的咨询。作为成都西昌知青联谊会活动召集人之一的郑典寅说,尽管在上月,成都西昌知青联谊会组织的近2000名知青曾搭上“知青专列”,参加了西昌知青博物馆开馆仪式,“当时好多人还要报名,由于专列座位有限,没报上名。”郑先生说,“走,去五彩凉山晒太阳”活动对于上次没能参加的知青来说,是个重返“第二故乡”的好机会。他先来对报名事宜作个了解,如果有不少成都西昌知青联谊会成员感兴趣,他会和联谊会几个主要负责人商量,召集团体来报名。

  郑典寅、杨莉夫妇都是1966年中学毕业下乡到当时的西昌县高草人民公社的,在同一个宣传队。农忙时跟着生产队一起干农活,农闲时就排练歌舞、话剧为生产队演出。他们在那里相识、相恋,留下了那段激情岁月的难忘记忆。郑典寅在那边呆了3年,随后参军、返城,杨莉则呆了8年,有5年在那里作小学教师。

  “西昌知青博物馆是在原四川省青年农场旧址上修建的,当年留下的16孔窑洞还在。”杨莉回忆上月参观知青博物馆时的场景说,“我当时就在那窑洞里借宿过一个星期。”40多年过去了,那些遗址片段为大家勾勒出一个完整的记忆。在现场,她激动地四处留影。

  “馆前广场立有一座组合雕塑,包括代表知青劳动场景的十字镐、背架子。”郑典寅说,“博物馆还收藏着8000多件知青捐献的珍贵文物,包括文件、证件、奖状、证章、劳动工具、生活用品,还有背架子、鸡公车、手风琴、家具等,体现了知青下乡、劳动、生活、返城方方面面的内容。”

  在博物馆里,郑典寅看到了自己忍痛割爱捐献的日记本,“有一寸来厚,那是下乡插队前父亲单位赠送给我的,上面记录了我的青年时光。”

  除了参观知青博物馆,他们还在博物馆附近的一块“知青林”坡地上,各认领栽种了一棵杨树,“知青林”共有千余棵树,上面有各自的编号。知青们还聚在一起尽情地载歌载舞,《我们走在大路上》等曲目将大家带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现场,知青们都热泪盈眶。

  “那里的牵挂太多了,我的同事、学生,当地的农民朋友……”杨莉说,一年要回去两三次,每次回去,大家相见都特别激动。“那里和我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郑典寅说,不少老知青和他们一样,都特别想去寻找知青时的记忆。

  随身揣着知青老照片

  去看知青博物馆

  “我们这次特意要去看看西昌知青博物馆,看看当年的知青生活,回忆当年的自己。”昨日,孙阿姨和三位老同学一早来到现场报名。孙阿姨还情不自禁地拿出随身携带的在蒲江当知青时的照片。

  “看那时的我们多青涩呀。”孙阿姨掏出了当知青时的照片,“这个就是我,看看像不像?”孙阿姨笑呵呵地说,“这个是陈阿姨,这个是李阿姨……”孙阿姨指着照片上的人,又看看一同来报名的老知青。

  巴掌大的黑白照片上有十多位十七八岁的青春少女。孙阿姨介绍,这是她17岁时在下乡地蒲江玉龙寺拍的。照片上的都是小学、初中同学,一起下乡当知青的。“这是我当知青时的唯一一张知青照片,一直随身带着。”孙阿姨说,这些老同学都是1969年下乡到蒲江当知青的,1978年返回成都。下乡、返回成都的日子她都记得清清楚楚,对她来说,9年的知青生活回味起来感触颇多。“当知青时插秧、打麦,什么都做。后来回成都了,工作上再苦再累的事情我都能担起。”孙阿姨说着当年的事,不由得热泪盈眶。

  “平时不拿出来的,摆高兴了才拿出来,看着照片摆摆当年。”孙阿姨说,大家的子女都成人了,家庭幸福,退休后,他们就经常约到一起耍。基本每周都有一些固定活动,以前一起去过四川的很多地方,“这次就走远点。感受下凉山特色民族风情,回忆下当年的青春岁月。”

  成都商报实习记者 贺华玲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