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画廊从业者面面观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2月18日 16:09 《顶层》杂志

  本刊记者 顾婳琳︱文  摄影:老虎

  午夜时分,电台里又响起王菲的《人间》,而此次此刻,觉得这首歌很符合我写这篇专题的感受,随即把歌词一改,献给那些战斗在一线的画廊从业者们。

  光环背后不一定有真切的问候

  不是谢幕就会有彩虹

  所以你一脸倦容不代表别人懂

  不是所有热情都会有始有终

  激情燃尽该何去何从

  可生命总免不了最初的冲动

  但愿你的眼睛不只看到笑容

  但愿你流下的每一滴汗都让人感动

  但愿你做的这一场梦不会是一场空

  当代艺术如果真值得歌颂

  也是因为有你的坚持而令人动容

  浮华的圈子比你想象中朦胧

  谁又忍心再起哄但愿你看得通

  但愿你会懂该何去何从

  如果没有120%的热情和毅力,千万别干艺术这一行!

  曾经有一位与艺术圈不相干的朋友参观完SH Contemporary,感慨地对我说:“这个博览会展出的艺术作品我没有看懂多少,但是里面的工作人员都相当养眼啊,女的性感漂亮,男的英俊潇洒,人比画更有看头!”他或许是在调侃,但也道出了一个事实。的确,艺术圈里,艺术家、画廊商肯定不是那长得最标致的,而那些从业者却个个有模有样。你可以不漂亮,但是一定要有气质;你也可以不一身名牌,但一定要把自己拾掇得很精致。

  有意思的是,大家似乎也说不清楚,到底是这些“先生、小姐”原本就精挑细选过,还是艺术圈的气场太大,使得他们越来越“有腔调”,又或者经过艺术的熏陶和洗礼,他们变得更加“有味道”了。但无论如何,这一张张赏心悦目的faces增加了不少的工作效率。(说不定,某位藏家正是看上了某位画廊或艺术机构的工作人员,而“顺便”买一幅画作藏在家里的呢。)

  记得东方视觉网站在2010年年初推出了“画廊小姐”的评选,在圈内尤其是网络上得到了很大的关注,同时也引起了一定的争议。有部分批评家和媒体纷纷站起来指责“画廊小姐”评选活动低俗化,而且是整个艺术界的低俗化,批评家朱其还因此为年轻人的未来担心:“为了搏出名,很多年轻人自愿进入到这样的游戏中,我从年轻人身上看不到艺术的希望。”但也有80后青年作家罗忠学持肯定的态度:“画廊小姐”的评选活动是画廊从业者的一个大型网络派对,是一次行业里的聚会。经历了2009年金融危机的洗礼,经过降薪、裁员的担忧,作为弱势群体的“画廊从业者们”需要一次娱乐和安慰。一时间硝烟四起,好不热闹。在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论中,东方视觉网站的点击率却节节攀升,入选的画廊小姐和她们所在的画廊、艺术机构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人们的关注。最终评选结束了,热潮似乎也退去了……

  同样又是一个岁末年初,这一回《顶层》杂志推出一个关于上海画廊从业者的专题,我们只想为读者呈现一个真实的原貌,让大家知道在一场场成功展览的背后,有许多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而他们的汗水或许从未被人们所重视。画廊从业者——无论是展览策划、媒体公关、学术支持还是布展员工……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努力着。

  也许在外人看来,画廊从业者就是每隔一段时间换一批画,然后再吆喝一下把它们都卖掉。这是对画廊行业非常片面的理解。事实上每一次展览,每一位画廊员工,从艺术总监到布展人员,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艺术总监或策展人要策划展览、选择艺术家,并与艺术家商量展览方案,从而呈现最佳的展览效果。好的画廊和艺术机构还会邀请评论家或美术史学者撰写批评文章,从学术的角度再一次证明展览的价值。而到了布展实施的阶段,又会有许多问题需要这些工作人员和艺术家共同解决。架上绘画的展览布置起来还相对比较容易,但如果是装置和影像作品,那要多费些周折了。设备调试、视听效果都要在展览前全部完工。如果是从海外调度入境的作品,还要经过海关的审查,这一步画廊的工作人员也是提心吊胆,生怕作品有什么“政治问题”而被扣留,影响展览进程。而媒体公关除了协调展览之外,还有许多需要操心的地方,如展览的媒体资料、画册的编辑翻译、新闻稿的准备、开幕式的流程安排、嘉宾的邀请……等等,一系列的事情都要安排得妥妥帖帖。展览开幕之时,媒体公关要协助各家媒体进一步了解展览,并与艺术家和策展人沟通安排采访和拍摄的事宜。事后,他们还要与各路媒体的编辑、记者随时保持联系,提供后续的服务与支持。从另一个方面,一些媒体公关在展览开幕式结束后,还要充当作品销售的角色。而之后的新展览也早在计划中,又一个轮回要开始了。

  从媒体的角度,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各家画廊和艺术机构在开幕式上的光鲜和成功,但是这些表面的现象并不能掩盖他们工作背后的艰辛。当然,也许仅仅一篇文章很难有强大的说服力,但有幸的是,一位业内人士愿意与我们一起分享他多年来的从业见闻。这不仅是他的见闻也是应该是他的内心独白。之所以以匿名形式公开,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只是一位普通的画廊工作人员,他是谁并不是那么重要。

  从业者见闻

  我进入当代艺术行业工作是出于机缘巧合。学生时代研习艺术史,相对而言,并没有对中国的当代艺术行业产生过多的兴趣。毕业后,由于专业的就业限制,我进入了一家经营当代艺术的画廊工作,这家画廊也是业内比较重要的艺术机构。在之后多年的工作里,我从对于这个行业一无所知,到逐渐熟悉深入其各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很多,也对于这个行业有了自己的认知判断。

  作为一名第一线的当代艺术工作者,我能体会许多旁观者无法知道的艰难。当然,也目睹了许多其他从业者们的辛苦。艺术行业最重要的工作是展览,一个好的展览是任何其他工作的起点。所以做好展览是所有艺术机构面临的首要问题——无论是志在盈利的画廊,还是教育为本的美术馆。但是成熟的展览在呈现给观众之前,都会有一个漫长的幕后准备工作。这些工作背后的困难是观众不会看到也不会注意的。从一个策划开始,展览需要艺术家,策展人和艺术机构的三方合作共识,然后还需要历经各种资金、场地、物流、布展实施、设计制作、媒体宣传和展览开幕运营等等难题,才能得以实现。

  除去艺术作品和策划本身的质量,资金决定了一个展览的成败。但是在近几年当代艺术行业不景气的现实情况下,会有一些机构在展览经费上进行缩水,转而期待加强营销来产生效果。但是我个人以为,这样本末倒置的做法只会导致某种恶性循环,因为对于我所接触过的那些优质艺术机构来说,他们无一不是不惜代价来保证展览的质量,才有机会在其它方面得到预期的效益,而对展览的不重视,往往就是其衰败的开始。相信不需言明,大家就能在这个行业中找到许多可以对号入座的范例。

  而另一个往往容易被人忽略的问题是专业的布展实施团队的重要性。布展者是展览的最终实施者,但是他们的行业地位也往往最为低微,大家容易忘记他们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展览效果。拥有一个专业的团队,就能尽可能地还原艺术家和策展人头脑中的展览;但不断地对困难让步和妥协就会使展览初衷大打折扣。但现实是,当今国内的许多画廊,往往拥有过于臃肿的销售团队,却没有任何专门的展览保障人员。依靠临时拼凑的“外聘”人员来布展,不是一个有远见的艺术机构应有的作为。国内有些经营者,往往只看到销售人员能带来的实在的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展览所能代表的更大的价值。在我看来,这是国内当代艺术行业泡沫横行下各种短视行为的又一佐证。反观国际上的知名画廊和艺术机构,他们所拥有的强大技术力量和布展团队,足以让我们这些国内同行感到汗颜!

  这些年,除了工作本身的困难以外,当代艺术界所充斥的各种浮躁也使我印象深刻。艺术行业是一个充斥各种幻想和资本的造梦行业。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艺术家和艺术工作者们被笼罩在一种光鲜和神秘的光环中。而近年来的艺术品交易泡沫也使得大家对于其所能产生的巨大经济效应有所期待。这一期待不但吸引了投机资金的介入,也吸引了无数艺术爱好者和求职者的注目。从我所经历的情况来说,艺术界的光鲜亮丽只是事实的一部分,而大部分的普通艺术工作者的营收状况并没有能够和这种光鲜高端的社交光环划上等号。作为一个高投入低产出的行业,艺术行业有一个自发的淘汰机制,将那些期待过高和被迷人外表所迷惑的不坚定从业者淘汰出这个工作。每一年,我都会面对许多野心勃勃的年轻人来到这个行业打拼,有期待淘金者,有期待功成名就者,也有并不确定自己发展方向的新人。但是几年过后,甚至只是在一两年之内,他们中的很多人就会主动离开这个行业。因为这边并没有许多人所预期的唾手可得的利益。而在现实压力的一次次打击下,最终留下来并且坚持不懈的人,才是真正适合投身于这个行业的合格者。所以对于后来有志于此的人,我的建议是:没有对于艺术行业的绝对的热情,不要轻易对于这个事业有过高的期许。热情消退后可能什么都没有留下,但是唯有对其发自内心的热爱,才可能是继续事业的最大动力。至少我看到的绝大部分业内成功者,都是真正决心投身艺术的人,而不是阴谋家或投机者。

  泡沫终有一天会消退。不管是对艺术投资人,还是艺术工作者,都只有退潮之后才能真正检视其成色。毫无疑问,未来依然会有许多人投身当代艺术圈,也一定会有更多的人退出。作为一个最普通的无名的艺术工作者,我乐于看到更多真诚并热爱当代艺术的人能坚守着自己的阵地,同时也期待着泡沫消退的那一天能早日到来。

  有多少激情可以燃烧?

  作为一份工作,为画廊或艺术机构效力是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呢?答案未必能令人满意。我在做这个专题的采访过程中,也切实感受到了行业的不稳定,很多曾经在画廊和艺术机构工作的朋友离职的离职、转行的转行,也有一部分人从一个机构跳到了另外一个机构。在采访一位刚刚从上海某当代艺术馆离职的朋友时,她的回答很精辟:“工作那么多年之后,我还是选择离开了那个机构。现在我对于当代艺术所持的态度,一半是激情燃烧,一半是激情退去后的无聊!”是啊,有多少份激情可以燃烧?又有多少激情可以持续燃烧?光有激情,真的能把这个事情做成?

  事实上,造成这种职业不稳定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收入问题,有些人或许会觉得当代艺术品“天价横飞”,所以从业者的待遇也会相当可观,那可就错了!这些钱只和老板有关,画廊从业者的腰包也许只和普通的白领差不多。这一行普通工作人员的平均收入要比金融、进出口贸易、游戏、广告等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低许多。所以一开始就想挣大钱的朋友,千万别混这一行。如果女孩子是想通过画廊的平台“钓”大款,从而一劳永逸,那劝你还是选择做“空姐”吧。

  “僧多粥少,只有温饱”这是大部分上海画廊从业者无奈的现状。因为每年美术院校要往社会输送不少艺术毕业生,这个比例按年增长,但是行业内好的艺术机构、美术馆和画廊只有那么几家。这就造成了求职者多,用人单位少的局面,僧多粥少,供需不平稳所以收入自然不会很可观。根据本刊记者对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史论系系主任陈平教授关于史论系毕业生就业方向的调查,我们了解到作为专门培养美术史理论研究和艺术管理专业人才的史论系,每年毕业的本科生大约在25名左右,其中10%的学生会选择出国深造,20%选择在国内继续深造,30%会投身专业相关的行业,其中首选是官方或私立的美术馆、博物馆、拍卖行和出版社,而画廊和非盈利性艺术机构是次要选择,还有10%的学生会选择与视觉艺术相关的行当,包括影视和文化传播公司,最后的30%则彻底转行。这个数字在毕业后的三到五年之内,也会有明显的变化。更多的人会选择与视觉艺术有关,而且稳定有提升空间的行当。

  这种变化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有多少人能真的成为艺术家?成为优秀的艺术工作者和专业的比例也是很小。刚毕业的时候,对专业还有热情甚至有奢望的人在经过多年的磨砺,看清艺术圈“门道”之后,觉得自己没有出头之日或不是这块料而选择离开的也很多。其实,这种现象不仅在职场上适用,在当代艺术圈和投资市场上也是可行的。每年都会有新的买家进入拍卖市场,与此同时,每年也会有许多投机商选择离开。在倒买倒卖的过程中,或许真的有人被艺术的魅力所吸引,从而真正投身其中,并且无论成败、得失,都能找到当代艺术品投资的乐趣。而有的人就会心无定向,从当代艺术品投资到传统书画收藏,再涉足古董瓷器,各个领域都涉及一番,最后发现自己根本不是投资艺术品的料进而悄然离市。这种流动和选择也是让每个人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洗牌之后,又可以重新开始。所以我相信东方视觉网站今年举办的五四榜和三年前2007年上榜的名单相对照,会有许多的不同。我们也可以拭目以待。所以,“搞艺术”不仅需要激情、热情,毅力、不甘寂寞,愿意过清贫的日子都是必不可少的。

  在这里,我们还是衷心地祝福那些还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为当代艺术事业付出努力和心血的工作人员,正是你们的专业和智慧,才能与艺术家一起,把一场场高质量的展览和活动呈现给观众。这些话虽然有点像年终报告,是你们所在的艺术机构和画廊的领导对你们的褒奖;但是作为一个专业的媒体,作为一个有态度的媒体,我们为什么不能关注一下那些被镁光灯忽略的人们?为什么要老是端着架子追逐那些不着边际的“艺术大腕”、亿万买家,而忽略那些身边最鲜活的人们?作为彼此的工作伙伴,我们要感谢你们!无论是编辑部接触最多的媒体公关,还是展览负责人、布展员工,大家都辛苦了!新年快乐!

> 相关专题: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