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假文物买证书是合伙欺诈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18日 08:17 北京日报

  央视“3·15”晚会的轰动效应逐年衰减,压力之下拓展思路,从消费品跳转到艺术品。于是,今年的“3·15”曝光名单上出现了文物鉴定。

  文物鉴定维权很有挑战性。一方面,文物鉴定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另一方面,赝品自古有之,且在一定程度上被视为雅事。历史上做赝品的出了不少名人大家,而买了赝品的多一笑了之,笑不出来的也只能打落门牙往肚子里咽,因为“打眼”被认为古玩收藏之路的必修课,错了、赔了,只能怪自己眼拙,交了学费。

  可央视展现的文物鉴定证书买卖,却是在买卖双方都明白是赝品的情况下发生的,这就耐人寻味了。

  卖证书的,以获利为目的故意出具虚假、错误的鉴定,无疑涉嫌欺诈。在艺术品投资的美丽诱惑下,许多毫无鉴赏能力和经验的人纷纷投身收藏,有些人仅仅是道听途说了些一夜暴富的传奇故事,便奋不顾身地下海淘金、一掷千金。也有不少人家里有个把老物件儿希望找个懂行的人看看真假估个市值。可汹涌的民间藏品找不到常设的官方权威鉴定机构,国内最权威的文物艺术品鉴定机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要从事博物馆的藏品鉴定和司法鉴定。巨大的市场需求下,节目里展现的那种民间鉴定机构和专家便应运而生。他们能力有高低,资历有真假,可不少人做的事却是一样的:指伪为真,认劣为优,以谋取高额的鉴定费。在监管缺位之下,这些人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当这些“专家”把鉴定费从按件收费改成按价提成、婉转地提醒你“别卖给特别懂的人”时,他们的态度其实已经明明白白:哥看的不是文物,是金钱。

  相较卖方的“光明磊落”,买方的行为逻辑又如何呢?抱着投资的目的投身收藏没问题。可文物市场假货遍地不是一日两日了,光电视里王刚老师就不知砸了有多少。如果头脑正常,能够知道自己买的不但是赝品,而且是不上档次的假货,却还要去搞个证书,为什么呢?图心理安慰、哄自己高兴?不合理,两三百元的东西花上千元买证书,成本太高。与其这样,不如直接买个好点的高仿。如果不是自欺,恐怕就有意欲欺人之嫌了。

  就算进鉴定所大门之时,有人还是个坚信自己捡了大漏的无辜者,当所谓专家明明白白地点明“别卖给特别懂的人”之后,仍执意购买证书,为的恐怕不是上央视打假揭黑吧。所以,试图凭着一纸买来的鉴定证书去骗人谋利,或去找下一个倒霉蛋以挽回自己的损失,都结结实实地变成了共同欺诈的实施者。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