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份额式交易透视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23日 07:21 东方早报
这似乎是一个被暴利裹挟的时代。
白庚延,这一名字这些天来成为艺术品投资领域的最热门名词。一两年前估价只有数万元到数十万元不等的地域性画家白庚延的画作,在被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估价数百万元等额拆分推出上市后,短期内即被非理性地爆炒至过亿元的天价,几乎以每天涨停的形式出现,最终接近或超过齐白石、傅抱石、李可染等大师级的作品价格。
但疯狂显然并不是可以持久的。
在一系列新规出台后,最后的疯狂终于在昨天戛然而止: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第二批艺术品“股票”3月22日的收盘价均达到4.82元,虽然较发行价依然上扬382%,但与以前最大的不同则是,在昨天,其涨跌幅比例终于首次调整为1%;而首批两只“艺术品股票”——《黄河咆啸》、《燕塞秋》昨天已是第二天特别停牌,价格静止在17.16元/份、17.07元/份,总市值前者达1.02亿元,后者达8535万元,与原始价格比较,涨幅高达17倍左右,但这些“艺术品股票”复牌后的命运到底如何,几乎是可以想见的。
我们想追问的是,在击鼓传花的游戏尚未结束前,是谁,制造了这样的最后疯狂?
艺术品投资的多元化、透明化、公平化到底如何理解?
画廊、拍卖行的钱货交换,无论存在何等程度的炒作,本质上还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品交易。而在金融界将触角伸向艺术品后,一切终于发生了转变。银行推出各种艺术品投资的理财品种,对收益率有着明确的承诺,于是客户不再需要关心自己的钱被拿去买了何种艺术品。
——但这一切,还与文化与艺术相关吗?
早报记者 顾维华 马俊
“上周勇往直前追进首批份额化艺术品《黄河咆啸》与《燕塞秋》的投资者有很大可能将会被套得很惨!”上海一家古玩城的收藏投资者赵先生说,昨天他登录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简称天津文交所)网站时发现,首批“上市”的两件份额化艺术品《黄河咆啸》与《燕塞秋》依然被特别停牌。
公告显示,两件作品被特别停牌是因为“接天津市政府监管部门通知,鉴于近期艺术品市场交易情况,为了降低投资风险、保护投资人利益”,至于复牌时间,公告里并未说明,只说“另行通知”。
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第二批艺术品“股票”3月22日的收盘价均达到4.82元,虽然较发行价依然上扬382%,但与以前最大的不同则是,在昨天,其涨跌幅比例终于首次调整为1%;而首批两只“艺术品股票”——《黄河咆啸》、《燕塞秋》昨天已是第二天特别停牌。与此同时,文交所昨天还公布了“推出的单有艺术品交易品种”,不再以“拆分”形式上市,这也被业内认为是被迫退守传统艺术品交易模式。
“试水”份额交易 只有炒作?
把文化艺术品的收藏当做投资理财的一种方式,已被不少人所认可,然而,将文化艺术品“拆分”成若干份额,像持有股票一样进行网上买卖,即艺术品“股票”,从字面上而言可算得上一种创新。
所谓艺术品“股票”即艺术品收藏的份额交易模式,是指将文化艺术品等额拆分,每份1元或不等,拆分后通过交易所的电子交易平台公开上市交易的方式。
以一幅齐白石画作为例,若确定其价值为1000万元,即可将其拆分成1000万份上市交易,每份为1元。投资者可以依实力购买不等的份额,并依据市场价格波动情况进行交易。
天津文交所的艺术品“股票”日涨跌幅最初被控制在15%以内,近期公告调整为1%,该所实行T+0交易,对于新艺术品的上市分为申购、摇号、公布中签率、正式上市交易等步骤,和股票交易几无区别。
天津文交所市场中心负责人王命达介绍,此前天津文交所申请份额账号的人数已经超过5万人。
与拍卖市场有着众多画家作品不同的是,天津文交所两批上市交易的画作均为天津已故山水画家白庚延的作品。从1月26日上市至今,第一批作品《黄河咆啸》和《燕塞秋》发行时有45.524%和47.135%的中签率。而3月11日的一批新艺术品中签率分别从2.251%到3.048%不等。按照发行5300万份、每份1元,平均中签率仅为2.5%。目前上市的两批共10只艺术品,上市惟一代理商为天津华赞文化艺术品投资有限公司(该公司于第一批艺术品上市之前成立)。而对于代理商资质的筛选及评定,交易所并未公布任何公开标准。在《暂行规则》中有这样一句话:“发行代理商是指符合本所合格发行代理商标准的法人组织。”
文交所提供的发行说明书中强调,艺术品持有人与发行代理商经过协商,并综合考虑艺术品持有人基本情况、艺术品的市场价值及市场风险等因素,协商确定发行艺术品的总价格。根据这一定价原则,《黄河咆啸》与《燕塞秋》上市总价分别为600万元和500万元。根据两幅画作停盘前的收盘价计算,其最新总市值已各超过1亿元和8000万元。
事实上,白庚延其人其作在天津以外名不见经传,其作品成交价大多在万元到几十万元不等,其中还不乏炒作的成分。拍卖收藏权威网站雅昌网成交记录显示,白庚延的656件总拍品中,已成交拍品327件,未成交拍品328件,流拍率达50%,总成交金额为2000万元出头。去年3月,白庚延一幅约89平方尺的作品《黄河畔》在北京保利拍卖,最终仅以11200元成交。
何以等额拆分后,竟暴涨至令人咋舌的天价?
资料显示,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网站属天艺所股份有限公司所有,注册资本为1.35亿元,2009年9月17日成立,注册于塘沽区于家堡金融区,法人代表为最大的自然人股东陈玉。此前有公开报道称,交易所最初的创始人为屠春岸,原从事房地产经营。工商注册的资料显示,该所的前三大法人股东中,两家都从事与房地产相关的业务,分别为天津济川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天津市泰运天成投资有限公司,第三大股东则是天津新金融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这是由天津市财政局和滨海新区成立的国企,认缴出资额2030万元,实际出资额710.5万元,持股比例15.04%。该国有身份的股东此前曾对媒体表示,不会干涉交易所的业务。
“这种艺术品交易,投资者进行的是虚拟的买卖,因而很可能构成‘不为存在,只为贬值’的投机心理。”收藏家牟建平说,“T+0”的操作方法可以使资金在当天进行频繁买入卖出,一旦投机资金进入买卖市场,一幅艺术价值不高的作品价格就会被炒得很高,如果散户贸然跟进,很容易被深度套牢。
一位资深收藏家在对比了股票与艺术收藏的份额交易模式后说:“买了股票,最起码有上市公司存在,能分红,也能实际运营,一直持有还会有价值投资的回报。而一幅画‘份额’了之后,如果长期持有,从哪里获得回报呢,它不可能分红,也不存在实体,惟一途径就是炒作,期待有其他投资者接棒。”
击鼓传花,不能承受的“最后一棒”
定价体系混乱 谁来最后买单?
内地资深收藏家郭庆祥昨天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坦言对这种份额交易模式并不看好,他提醒说:“不能炒作概念,不能无意间制造一个‘文化金融骗局’。”
“几张艺术水平一般的作品,短短几天被爆炒至数千万元甚至亿元的天价,这种现象并不正常。我想问的是,600万元和500万元的原始定价是怎么产生的?是谁或哪个机构制定的?艺术品的价格参照,有的只能是拍卖市场的参考价格。然而这位作者的作品在以往市场上的一贯行情,只有区区数百元至10万元。这样一个艺术金融品的推出,有关部门慎重研究过吗?做过专业认证吗?监管部门知道艺术品价值衡量的复杂性吗?这是一个草率的决策。艺术品收藏,原来是富豪们玩的游戏,现在降低了门槛,普通老百姓也可以参与进来玩了,这本是件好事。一旦富豪们都玩不起了,利益集团就可以把全部风险转嫁到广大股民身上。 老百姓是玩不起的,他们将成为最大的受害者——相比较买股票,很多人还知道去分析公司的情况,而且上市公司出的审计报告是受法律保护的,但很多投资所谓‘艺术品股票’的人,并不了解画作的情况和市场价值,甚至连画是什么样都没看过,这是非常盲目的。”
据悉,天津艺术交易所的鉴定机构有两家,为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和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而其中,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并非官方鉴定机构,缺乏权威性。文化部文化市场发展中心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常务副秘书长吕立新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们的评估委员会原本是部属的局级事业单位,但现在已经改制,归属中国动漫集团。关于白庚延的画他没有参评。
“文交所在艺术品定价方面采纳了两方面办法。”天津文交所工作人员王命达说,起先是由艺术品持有人进行报价,同时由评估专家进行估价,两边对存有差异的报价进行交涉,从而肯定价格,但终极的定价取决于市场申购过程。
然而这样的解释在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赵榆看来依然是无法想象的,赵榆对早报记者说:“艺术品的价值首先必须经过理论的鉴定,比如齐白石作品在艺术市场的每一次升值,其实都有学术的评定,而那样的定价与成交是货真价实的,但文化交易所的做法却是拆分,这样拆分来拆分去,就有一种人为操纵的感觉,而不像一些拍卖公司有着公开、公平的竞争,至少,那是相对透明的,当然,这要看国内一流的拍卖公司的大型拍卖会,其拍卖价格是真正可以参与的,而小型拍卖会与一些大型拍卖公司的小拍会则根本没有参考价值。”
对于白庚延作品的内在学术价值,一些艺术评论家则认为,“文交所想要长久地发展,应该选择在学术上相对无可争议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去做,根本没有学术依据的作品是不能做的,否则这些作品最后只会悬在空中,成为垃圾,到时候谁来承担这个责任?交易所只是作为一个交易平台,不会承担任何责任,如同击鼓传花,谁最后买单谁倒霉。”
风险系数放大 或被叫停?
一件艺术品的价格升值,其本质是取决于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市场的供求关系。当票证被炒作的时候,其价格就会脱离了其本身的内在价值,一旦票证失去了基本的艺术价值,风险就会无数倍地放大。
而另一种风险则是政策上的风险,由于份额化交易已经构成了实质性的股票交易,从理论上而言,资产证券化应该归央行管理,公募上市则应归证监会管,并获得批准,“地方政府实际上无权擅自审批。天津文交所很可能存在被叫停的风险。”一位财经界律师分析说,“这样的艺术品交易,其实是监管的空白区。”
对于是否会被叫停,天津文交所有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不好判定”,理由是天津文交所是天津市金融体制改革“先行先试”的创新之一。
但这一创新试点到底是真正的创新还是监管空白的巨大风险,各方面表态却并不一致。
“天津文交所的《暂行规则》由交易所制定,代理商由交易所指派,上市价格由交易所确定的鉴定机构提供参考,那么到底谁来监管交易所呢?”一位投资者说。
天津市金融办此前在接受有关媒体采访时承认具体指导交易所部分业务,但并未为之制定清晰明确的规章制度。而一些资本市场资深人士则认为天津文交所有其积极一面,“但最大的问题是,这类公开市场交易应接受中国证监会的监管,在信息的强制披露乃至中介机构的资质、解决市场操纵等方面,有更好的制度保障,并及时、充分地向用户揭示风险。”
“创新并不意味着这样的一种炒作方式,某些人为了获得暴利,把一些不入流和不知名的画家用很低的资金买入,几万元一张的作品定价为几百万元,自己再推高到几千万,没有任何学术研究和市场依据,这是有意误导和诱惑股民进入他们设置的陷阱,严格地讲这就是一种诈骗。我们不反对一种新事物的出现,但前提是它必须利于市场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在推出之前一定要认真做论证,要用大量的数据来证明它的可行性,并告知股民它的风险性。一个行业有了这种责任也是提高民众的幸福指数,收藏与艺术品市场也是要讲良知的。”收藏吴冠中作品极多的收藏家郭庆祥说。
对于种种质疑,画家白庚延之子白鹏回应说,他并非作品的持有人,只是文交所在最初的时候找过他对其父亲的画做过鉴定。在他看来,股票作为一个金融符号,与实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天津文交所工作人员王命达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也坦言,作为类证券化上市,艺术品份额也存在退市问题,退出机制有两种,一种是要约收购,一种是期满交割,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暴跌,甚至可能跌破发行价。对于出现这种状况时谁将接最后一棒,王命达也表示:“这就是市场风险。”
◎ 天津文交所大事记
2009年9月,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经天津市政府同意注册成立。
2011年1月12日,文交所首批艺术品份额上线申购,开户条件是持有招商银行5万元人民币金卡或以上级别银行卡。
2011年1月26日,文交所首批艺术品份额上市交易,均为白庚延画作《黄河咆啸》和《燕塞秋》。
2011年3月9日,文交所突然调高投资者开户门槛,门槛从5万元增到50万元。
2011年3月12日,包括白庚延画作在内的第二批8只艺术品交易品种上市。当天集体涨停。
2011年3月17日,天津文交所对《黄河咆啸》和《燕塞秋》实行特别停牌,它们在短短29个交易日中收益率分别高达17.16倍和17.07倍。
2011年3月18日,文交所改规定将原来的日价格涨跌幅比例由15%降为10%。
2011年3月21日,将第二批8只份额的日涨跌幅将临时调整为1%
2011年3月21日晚间,宣布“推出单有艺术品交易品种”。
◎ 声音
“这就是作孽”
赵榆(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
我和白庚延是多少年的老朋友了,他的作品当然还是有相当水平的。但这与对天津文交所这种份额交易模式的评价是两回事,艺术品价格的定价应当在公开的交易市场,而不是在这样的文化交易所。比如国内大型拍卖公司的大型拍卖会(小型拍卖会并不包括),道理很简单,交易所并不是一个公开的市场,拆分后对于艺术品很难真正认识。
现在的文化艺术交易所已经远离了艺术界的评论,远离了美术史,远离了美术界的研究与评价,这种交易模式把广大人民对于艺术的热爱误导到投机方面,这就是作孽。从某一方面而言,是要遭报应的。
艺术品的作用应更广泛地应用于精神层面的交流,而不是“炒作”,但由于种种炒作的存在,当下的艺术家其实很可怜——他们大多不能沉下心来创作。(江村 采访整理)
投资透明度低定价难
董艺婷(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
艺术品投资,是目前大类资产投资中透明度最低、定价最困难的一个领域,然而一百多年的艺术品投资历史,却与资本市场一样,伴随着各种定价理论、资产配置理论的发展和争论。在凡·高、毕加索、齐白石这样的大师身后讨论所谓的定价和收益率,似有焚琴煮鹤之嫌,但是,让我们从投资获取的“效用”角度来思考艺术品投资:艺术品是容纳货币流动性的一种大类资产。(宗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