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文物盗案频发田野布满盗洞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31日 10:29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专案组成员告诉本刊记者,此案从侦办开始,就屡屡遭到干扰和阻挠
“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城南12公里处的龙门石窟景区,山清水秀,景色宜人,是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景区内不仅有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亦有香山寺、白居易墓等众多文化遗存,属国家文物重点保护核心区和世界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区。
2010年11月2日清晨,龙门石窟景区发生一起特大盗掘古墓案,一块国家一级文物唐代“辅首衔环”石刻被窃贼盗挖出土。
案发后,公安机关迅速介入,被盗石刻失而复得,盗墓分子被抓归案。然而,随着侦办的深入,办案民警受到的干扰却越来越大。
草丛中的精美石刻
伊河西岸的龙门西山,密集分布着包括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在内的众多石窟佛龛,是龙门石窟景区文物保护的重点区域。
国家一级文物唐代“辅首衔环”石刻的被盗现场,就在龙门西山北坡。
2010年11月2日清晨,一位护林员上龙门西山巡山,意外发现在山顶的密林草丛中有一块石刻。
这块石刻高1.5米,宽1.2米,厚约33厘米,中间是两只高浮雕辅首衔环,周围分布着5排46朵浮雕莲花,雕刻精细,保存完好。
护林员马上向有关部门报告,龙门景区管委会和龙门石窟研究院工作人员很快来到了现场。随后,工作人员迅速向警方报案。
洛阳市龙门派出所民警王剑(化名)向《瞭望东方周刊》透露,当日,接到报警的龙门派出所民警也及时赶到了现场,他们勘查发现,现场并无盗洞,周围树皮上有明显的刮蹭痕迹,警方判断:石刻系拖运至此。
随后,警方扩大勘查范围,终于在石刻东北方100米外的龙门西山北坡,发现了盗挖现场。尽管盗洞已被回填,但盗挖痕迹清晰可辨。
在盗挖现场,警方发现了犯罪嫌疑人遗留的烟头、烟盒和矿泉水瓶等物品及钢丝绳、倒链、钢管、小推车等作案工具。
警方初步认定,犯罪嫌疑人从此处将石刻盗挖出土,后用小推车拖运至山顶,准备改用汽车将其转移。后因天色大亮,被群众发现,仓皇逃离现场。匆忙之中,作案工具也来不及带走,遗留在了盗挖现场。
随后,这块“辅首衔环”石刻被运下山去,暂时保存在龙门石窟研究院院内。
之后,洛阳市文物专家对这块石刻进行了鉴定:这是国家一级文物唐代“辅首衔环”石刻。
看着这块珍贵的唐代“辅首衔环”石刻,洛阳市文物局一位专家惊叹不已:“这是建国以来洛阳发现的最精美的石刻!”
关于这块石刻的详细情况,本刊记者联系龙门石窟研究院,工作人员称自己“不清楚”。
“系专业盗墓贼所为”
3月20日,龙门石窟景区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本刊记者,洛阳市文物局正组织工人,对石刻被盗现场进行考古挖掘,“听说是唐代一个寺庙的遗址。”
本刊记者在龙门西山北坡看到,石刻盗挖现场已经成了一个考古工地,挖出了三个方形大坑。
三个大坑呈品字形分布,深约两米,坑底覆盖着塑料薄膜。其中两个坑底已经露出了青砖底面,有的砖上有明显的带状花纹。
随行的知情人士透露,经专家勘验,这里很可能是一个唐代寺庙遗址。被盗挖出去的石刻,是这里的一扇石门。
由盗挖现场南上百余米,就是石刻发现现场。本刊记者仔细查看,发现拖运路线两侧有数株柏树外皮受损,有明显的刮蹭痕迹。
位于山顶的石刻发现现场,距离山路仅仅十余米。上述知情人感叹,幸亏盗贼在转移石刻时被群众“及时”惊扰,如果再晚一会儿,石刻恐怕就被运走了。
本刊记者看到,石刻盗挖及拖运地点,距离龙门西山东麓的龙门石窟研究院仅仅200米之遥,人声可闻,盗徒贼胆之大,着实令人震惊。
案发后,龙门派出所成立专案组,对“11.2”特大盗掘古墓案展开侦破。
一位接近专案组的警方人士告诉本刊记者,专案组根据现场提取的作案工具,制定了“以物找人”的侦破思路,对附近的护林人、住户等逐一走访,并对辖区内有盗挖、倒卖文物前科人员逐个排查。
根据现场遗留的作案工具,结合盗挖现场痕迹,专案组很快确定,“此案系专业盗墓贼所为”。
考虑到石刻已经被盗挖出土且转移至路边,盗贼可能会伺机来取,专案组就安排警力在石刻被发现地点周围布控蹲守,“守株待兔”。
结果,民警们连续蹲守了多日,始终没有见到盗贼的影子。
“后来我们才知道,这些盗贼就住在附近,他们一直在关注着警方的动向,导致我们蹲守落空。”一位办案民警告诉本刊记者。
盗墓团伙浮出水面
尽管盗贼没有在蹲守现场出现,但是,警方的侦查工作很快取得了进展。
专案组走访获悉,盗案发生前夕,曾有四名当地口音的男子,来到关林市场某轮胎销售点购买了轮胎,并特制加工了一根1.3米长的轮轴,这与现场遗留的作案工具小推车比对完全相符。
不仅如此,专案组在龙门村某建材租赁站,发现了与现场作案工具一致的钢管。
经过对该租赁站老板李小孬的说服教育,李小孬反映了村民李全立、冯松卫曾在此租赁钢管的情况。
2010年10月30日,李、冯二人在此租赁钢管,数日后声称丢失,主动赔偿李小孬400元,并撕掉了租赁记录单。
专案组进一步侦查发现,案发后,李、冯二人表现异常,均突然离家外出。
“二人有重大的作案嫌疑!”专案组研究决定,立即对李全立、冯松卫实施抓捕。
2010年11月14日凌晨,李全立被警方抓获。随后,李全立供述了伙同冯松卫、张俊杰、翟国栋等12人盗掘龙门西山古代石刻的作案经过。
接着,专案组奔赴伊川、汝阳、商丘等地,分别将犯罪嫌疑人张俊杰、冯松卫、李学立、翟国栋、王志波、雷国辉、李同圈、任龙川、翟中现、陈战伟、冯明超以及涉嫌包庇的段利国、赵坤等共14人全部抓获。
犯罪嫌疑人供述,在得知龙门西山有古墓时,他们纠集多人踩点预谋,在2010年10月30日、31日和11月2日三次前往盗掘,并将所盗石刻运至山顶路边,后被发现弃之逃窜。
警方查明,这是一个特大古墓盗挖团伙,成员多达30多名,基本分为三伙,常年跨区域盗掘古墓葬。
“他们不仅在洛阳周边的伊川、宜阳、汝阳、偃师等地疯狂作案,甚至还跑到西安、郑州盗墓,目前已经交代了数十起。”一位办案人员透露。
“在夹缝中办案”
“案发地点特殊,被盗物品特殊,这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大案!”对于这起发生在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景区内的国家一级文物被盗大案,专案组民警既紧张又激动,“你干一辈子公安也不一定能遇到这样的大案。”
在抓获了相关盗墓分子后,办案民警准备再接再厉,对此盗墓团伙的其他案件进行深入调查。
然而,令他们意外的是,随着侦办的深入,他们受到的干扰却越来越多,阻力越来越大。
龙门景区管委会要求此案“低调处理”,担心此案的公布,会影响龙门石窟景区的形象,“毕竟这里是世界文化遗产。”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案组成员告诉本刊记者,此案从侦办开始,就屡屡遭到干扰和阻挠。
据透露,警方蹲守三天三夜后,首名犯罪嫌疑人李全立被抓获。等抓住第二名嫌疑人时,派出所领导下达命令,不准对其关押,必须将其取保。
对此,专案组不同意,因为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盗挖古文化遗址者要判10年以上徒刑,“这是重大犯罪”。但是,领导依然下令,强行将其释放。
后来,被盗石刻被洛阳市文物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相关领导又下令将被取保的嫌疑人重新控制。
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受到干扰,龙门石刻盗案的幕后指使尚巧芳至今仍逍遥法外。
多个嫌疑人供述,龙门西山“11.2”特大盗掘古墓案幕后指使,是一个名叫尚巧芳的女子。尚巧芳是龙门当地人,她提供资金,安排食宿,组织他人盗挖。盗挖出来的文物,交由尚巧芳支配。
2011年春节前夕,专案组将尚巧芳抓获,办理了刑拘手续。
很快,有领导出面,要求释放尚巧芳,让尚巧芳交纳4万元担保金。对此,专案组和法制室均不同意。
领导就找到法制室,法制室被迫同意收2万元担保金释放尚巧芳。最后,尚巧芳被顺利释放,答应2万元的担保金也只交了1万。
“我们是在夹缝中办案!”面对干扰和外界的阻挠,专案组民警既气愤,又无奈。
特大盗案“草草收场”
办案人员透露,随着侦办的深入,警方掌握了该盗墓团伙的更多犯罪线索,“他们交代了几十个人,几十起案子,作案地点涉及巩义、济南、咸阳、亳州等多个地方。”
正当专案组办理延期起诉,准备彻查该团伙的其他犯罪事实时,领导不同意深查,要求立即移送检察机关起诉,并撤掉了专案组。
接到卷宗后,检察机关也要求公安机关追查漏罪,但领导不让深查,专案组的工作也遭遇到了种种困境。
“不给车,不给人,不给油,甚至连饭钱都没有,我们几个人到外地办案,总共只给1000元的经费,我们怎么办案?!”专案组成员感到了异常的压力。
难道是龙门派出所缺少办案经费吗?
“不是,龙门景区管委会每月给龙门派出所10万元的办案经费。”上述警方人士忿忿地说。
面对这样的困境,办案民警毫无办法,只能选择呆在所里,不出去办案,“我们干不下去了,怎么干?不可能让我们自己花钱去办案吧。”
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移送起诉的期限到了,只能把案子移交检察院,至于追查漏罪,已无人再提了。
“这么多人,这么多的案子,如果顺藤摸瓜查下去,一定会有巨大收获!”面对这种结果,专案组成员带着愤怒和遗憾,被迫草草收场。
2011年2月17日,14名犯罪嫌疑人被移送起诉,幕后指使尚巧芳依然逍遥法外。目前,两名涉嫌包庇者和一名抓捕时跳楼摔伤者被取保候审,其他11名犯罪嫌疑人被关押在看守所。
据传,案发后,尚巧芳曾花费十几万元“处理”此事,除了交给银行1万元担保金,其他钱款去向不明。
“里面的情况很复杂,”一位办案人员叹息,“究竟有啥内幕,这就不是我们小民警所能了解的了。”
对于龙门石刻盗案的相关情况,本刊记者联系了洛阳市文物局办公室,工作人员表示,他没听说过此事,“龙门景区管委会没有给我们报告。”
卢舍那的眼泪
到过龙门石窟景区的游客会发现,景区内的多数佛像不甚完整,有遭到破坏的痕迹。
例如,位于奉先寺内的卢舍那大佛,仅存上身,双手及腿部以下均已损毁。其左右四尊佛像亦缺首少臂,受损严重。
景区内一块题为“斑驳斧痕何其多”的解说板,介绍了龙门石窟遭破坏的原因。其中有自然因素,更有人为原因。
截至解放前,龙门石窟有200多尊主佛像和1000多尊其他佛像遭到严重盗凿。很多名洞佛像头部被盗,流失海外,使得众多龙门佛像至今身首异处。
不仅如此,千百年来,各色贼盗纷纷光临龙门山,挖洞盗墓,大肆破坏。在龙门西山和龙门东山,均有众多盗洞存在,其中不少是新的盗洞。
即便近来,龙门石窟景区内盗挖、破坏现象仍时有发生,文物保护问题亟待重视。
2009年,有媒体记者在龙门东山距龙门景区管委会仅仅几十米的空地上,发现了12个盗洞。
同年5月,龙门义务巡山队在龙门西山附近发现盗洞数十个,其中大部分已被洗劫一空。
在实地探访时,本刊记者也发现龙门山上有多个不同年代的盗洞。
据媒体报道,由龙门石窟管理局投资上亿元于2002年5月动工兴建的东山宾馆,就处在世界文化遗产圈划的核心保护区内。
此外,2008年,在距离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直线距离不足5公里的龙门西山上,突然建起了27套别墅。
2011年1月24日《大河报》报道,疑因龙门景区附近煤矿大量排水,龙门石窟景区内几处流淌了逾千年的泉眼,已于近年陆续停涌,断流干涸。
一位文物爱好者闻听此讯,无限伤感地写道:那干涸的不是泉流,是卢舍那的眼泪??
洛阳文物盗掘成灾
洛阳市一位老刑警无奈地向本刊记者表示,说起来闹心
尽管龙门石刻盗案草草收场,但它揭开了洛阳文物盗案频发的冰山一角。
洛阳文物爱好者小雨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近年来,洛阳境内发生过多起文物盗挖案件,“没有报案的更多”。
洛阳市一位老刑警则直言不讳,洛阳文物犯罪有抬头之势,“不信你去地里看看,到处都是盗洞。”
布满盗洞的田野
开车行进在洛阳城郊,在平坦的田野里,一座座馒头形的土丘映入眼帘。
“那叫土冢,也是古墓的一种。”洛阳文物爱好者小雨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经过多年的疯狂盗挖,这里的土冢几乎全部成了空冢。”
随后,他带领本刊记者来到河区沙湾村附近。这里有两座土冢,周围均有盗洞出现。
其中,西边那座土冢周围有三个盗洞,洞口呈圆形,口径50厘米左右,距离土冢约有5米。东边土冢周围的两个盗洞则是长方形的,已经被部分回填。
这些大的盗洞周围,还有多个小的探洞,口径5厘米左右,成排出现,分布密集。
小雨介绍,盗墓贼先用小型洛阳铲密集打洞,探明墓道的大致方位和边界,然后改用大型洛阳铲挖掘大洞下到墓道,再沿墓道进入墓室,将里面的文物洗劫一空,“只要周边有盗洞,这座土冢基本就空了。”
此刻,傍晚时分,这两座土冢孤零零地矗立在夕阳下,满身的枯草迎风颤摇,仿佛一位久经风霜的老者,正在诉说一段刻骨铭心的伤痛。
接着,本刊记者又来到河区马坡村,这里正是大名鼎鼎的盗墓利器---洛阳铲的发明地。
在马坡村南边一块土地上,同样布满了洞,这些大大小小的探洞和盗洞密密麻麻地排列在那里,触目惊心。
本刊记者看到,小的探洞成排分布,两洞相距20厘米,两排间距3米左右。洞口堆积的探土整齐地排成一条条线,看上去像是刚刚播种过的菜地。
大的盗洞呈不规则分布,目光所及,均可看到。盗洞多为圆形,深达十米,多是新鲜的掘痕,有的洞口还遗落有汉砖的残片。
“这都是他们最近盗挖的,”小雨捡起两块汉砖残片心疼地说,“不知道里面有多少文物被他们盗走了??”
本刊记者注意到,这里距村庄很近,仅一路之隔,有的盗洞甚至直接打到了柏油马路上,疯狂之势,令人咋舌。
“他们就是这样大胆!”小雨愤怒地说,这些盗墓者十分嚣张,不仅在田地里盗挖,甚至还在农民的房前屋后打洞探墓,“现在,洛阳周边田地里到处都是盗洞。”
千年帝都“十墓九空”
古都洛阳,地处黄河之滨,跨越千年历史,记载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发展变迁,“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历史上,曾有十三个朝代在洛阳建都。洛阳城北的邙山,因风水上好、土质适宜,历来被帝王将相、富商巨贾视为理想的安息之地,素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
邙山上汇集了众多的皇家陵园和古墓葬群,更有6代24帝长眠于此,陵墓多得“几无卧牛之地”。一个真实的佐证是,50年代,洛阳轴承厂开工建设时,曾在一座车间厂房下面挖出了200多座古墓。
正因为如此,自古以来,邙山也成了盗墓贼的乐园。在邙山,陵墓盗洞不计其数,历朝历代均有盗墓贼光顾。
对此,著名学者、原洛阳师范学院院长叶鹏教授无比痛心地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洛阳邙山的古墓已经“全部被盗空了??”
据传,洛阳铲是洛阳马坡村盗墓者李鸭子于20世纪初发明的,并为后人逐渐改进。最早用于盗墓,后成为考古工具。
常见的洛阳铲呈半圆筒形,长20至40厘米,直径5至20厘米,装上富有韧性的木杆后,可打入地下十几米,通过对铲头带出的土壤结构、颜色和包含物的辨别,可以判断出土质以及地下有无古墓等情况。
由于洛阳铲的制作工序有20多道,技术要求高,纯手工制作,目前洛阳能制作洛阳铲的作坊仅有数家,但洛阳铲可在作坊随意买到。
在当地人的带领下,本刊记者来到了洛阳铲发明地马坡村附近一家洛阳铲制作作坊。
小小的房间内堆满了各种型号的洛阳铲,价格从几十元到数百元不等,“小铲是挖小洞探墓的,大铲是挖大洞下人的。”
虽然洛阳铲并非盗墓专用,也可用于考古发掘。但据作坊老板透露,来他这里买洛阳铲的,绝大多数都是附近的农民,而不是考古队的,“肯定是用来盗墓的。”
洛阳当地一名曾经的盗墓者常斌(化名)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他们那里有一半的成年男子都是干这个的,他很小的时候就听大人说过,“要想富,挖古墓,一夜变成万元户。”
长久以来,邙山古代陵墓遭到疯狂盗挖,墓中文物被洗劫殆尽,“千年帝都”已是满目疮痍、十墓九空。
文物犯罪“有抬头之势”
洛阳文物爱好者小雨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除了龙门西山唐代石刻被盗案,洛阳还发生过多起文物盗挖案件。
2011年1月10日凌晨,8名盗墓人员在郑(郑州)卢(卢氏)高速公路宜阳段施工现场盗挖古墓的过程中遭遇塌方,3死1伤。
2009年4月12日夜,洛阳白马寺东北4公里处的金龙寺,有一尊北魏石佛被人盗走。
2008年8月5日,马海林、马焰辉、海永亮等9名盗墓者在孟津县朝阳镇闫凹村盗掘古墓时,被孟津县文物局与县公安局抓获。
2006年,洛阳市在“严厉打击盗掘古墓葬犯罪活动”中,打掉文物犯罪团伙3个,抓获文物犯罪嫌疑人32名。这次行动还集中对文物古玩市场进行了清理规范,没收来源不明的文物80余件。
2005年3月,李连喜组织7名同伙,经多次探墓,在宜阳县丰李镇马窑村三道岭自然村岭南盗挖一古墓葬,挖出文物近百件(其中三级文物一件)。
在洛阳采访期间,本刊记者亲眼目睹了有人在拿洛阳铲打洞探墓。
当时,本刊记者正在马坡村附近一块田地查看盗洞,忽然看到远处有三个人正围在一块儿,形迹可疑,其中一人身体稍曲,双手握着长杆在有节奏地上下运动。
记者拿出相机准备拍照,被他们发觉,几个人停止探挖,分乘两辆摩托车飞速离去。
本刊记者上前察看,发现他们已经打出了数十个探洞,洛阳铲带出的新鲜泥土,呈圆柱形堆积在一起。
洛阳市公安局一位民警告诉本刊记者,近年来,洛阳盗挖古墓案件时有发生,文物犯罪活动有抬头之势。
这位民警透露,现在,很多盗墓分子看洛阳“十墓九空”,就移师外地,继续作案。例如,2009年11月2日深夜,五名洛阳市孟津县农民,携带洛阳铲等盗墓工具,驾车到山东寿光盗掘古墓,被当地警方一举抓获。
“这仅仅是公开报道的一小部分,没有报案或者没有报道的更多,如果没有盗墓犯罪活动,地里哪有这么多盗洞?”小雨激动地表示。
对此,3月24日,洛阳市文物局副局长余杰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近年来,洛阳盗挖文物事件时有发生,具体由公安机关办案,他们文物部门配合,相关数据需要到安全保卫科了解。
一个农民的“盗墓笔记”
一把洛阳铲,一根麻绳,一支蜡烛,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总有一些魅影在古墓附近出没。
这些盗墓者是如何找到古墓的?他们通过什么样的办法进入古墓洗劫文物?这些盗来的文物如何变成现金?
几经周转,本刊记者找到了洛阳当地一个曾经的盗墓者杜忠言(化名),他向《瞭望东方周刊》透露了他的盗墓经历。
杜忠言称,他中学毕业后一直在家务农,后来,在周围人的带领下,开始从事“挖古董”。
在他们那里,“挖古董”很普遍,每个村子里都有一大批人在干这个,“大家都比较穷,干这个也是没办法。”
杜说,挖古墓原本不分季节,一年四季都有人干,“秋天更厉害”,原因是秋季玉米等农作物比较茂盛,在地里挖墓不容易被发现。
每次挖墓,首先要做的是“打洞探墓”。
他们用直径5厘米左右的洛阳铲,在怀疑下面有古墓的田地里挖洞探墓。挖洞时,沿东西向,直线进行,两个探洞之间相距40厘米,两排探洞之间相距3米。
杜忠言解释,洛阳地下唐墓居多,唐墓一般南北朝向,呈菜刀型分布,刀柄是墓道,刀面是墓室,总长度通常长于3米。
两个探洞之间相距40厘米,保证“不留空白”;两排探洞之间相距3米,小于古墓的南北长度,保证“探清边界”。
探洞通常要挖两三米,根据洛阳铲带出来的土质情况,判断地下是否存在古墓。
土有活土和死土之分:凡是被人动过、有人类活动遗迹的都叫活土;没有被人动过、保持原有状态的是死土。“两者土质结构明显不同,活土松散,死土致密,”杜忠言称,“有经验者一眼便能见分晓。”
探洞打到3米,如果洛阳铲带出来的土还是死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如果遇到活土,就意味着底下有墓。
然后,密集探挖,找到古墓的大致边界,再改用大号洛阳铲,进入“墓中取宝”阶段。
用直径50厘米左右的大号洛阳铲,在墓道上方垂直向下挖掘,一般挖上6米,即可进入墓道。接着,沿墓道走向,边挖边进,直达墓室。之后,搜索墓室内的文物,逐件运至地面。人出来后,回填盗洞,趁着夜色逃离现场。
杜忠言称,挖墓最关键的步骤是找墓,这个全凭经验和运气,有时几个月也找不到一座墓。
一旦找到,探挖就快了。平均5分钟打一个探洞,探清一座墓只需三四个小时。接下来的“墓中取宝”更快,6米深的古墓3个小时即可完成挖洞、取宝。
照这样的速度,对于6米深的古墓,一晚上就能盗空一个;如果是4米的浅墓,一晚上能挖两个。
杜忠言说,随着时代的进步,盗墓技术也得到了发展,现在的探墓都用“探杆”了,“效率比洛阳铲高十倍!”
对于挖上来的文物,参与者卖钱平分。每次分钱,少则几百元,多则上万元,“运气好的话能挖着大件,一下子就能分个十万八万的。”
这些挖上来的文物,都要卖给当地一些文物贩子,他们再想办法偷运到广州,然后出境交易。
文物保护亟待重视
著名学者、原洛阳师范学院院长叶鹏教授期待有关部门把回填的周王陵“天子驾六”等车马坑统统打开,展现洛阳东周时期的辉煌。
“天子驾六”车马坑位于洛阳市中心,是2002年在筹建“河洛文化广场”时发现的。
由于“天子驾六”车马坑为历史上争论不休的天子之乘是“驾六”还是“驾四”问题提供了结论性证据,弥足珍贵,时任洛阳文物考古队一队队长的叶万松联合叶鹏等专家,共同呼吁政府放弃城市广场的建设初衷,完整保护周王陵系列车马坑。
叶鹏当时严词质问:“你们要建一个广场,充其量在世界上也是二、三流的;要保存了东周天子王陵遗址,那将是举世无双的!你们要哪一个?”
但是后来,政府“不听专家的,只听当家的”,仅仅保留了系列车马坑中的“六驾”车马坑,其他全部回填,继续建设文化广场。
听到这个消息,叶鹏来到建设工地,看着一个个车马坑消失在沙土下,不禁老泪纵横。
不久,叶万松的洛阳市文物考古队一队队长职务被免。他带着对古都文物保护工作的热爱和遗憾,悄然离开了洛阳,返回北京居住。
不仅仅是“天子驾六”车马坑,叶鹏对龙门石窟景区文物保护也极为关注。他曾专门撰文《略论龙门的荒凉化》,反对龙门石窟过度商业化,反对在保护区内建宾馆酒店。
因为在叶鹏看来,洛阳文物安全受到了诸多威胁,“文物保护亟待重视”。
面对屡禁不止的文物犯罪案件,面对不断增多的盗洞,最痛心的是洛阳公安系统人士,但他们坦言“无可奈何”。
洛阳市一位老刑警无奈地向本刊记者表示,“说起来闹心,不是公安不想管,是公安不敢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