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艺术品天价迷局背后的炒作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06日 10:34 东方网

  记得2010年年11月,在伦敦郊区班布里奇拍卖行中,一位匿名的神秘中国买家在30分钟内,用电话委托竞拍的形式最终以4300万英镑(加上佣金折合人民币5.5亿)拍下了一只乾隆官窑双鱼瓷花瓶。可是,拍卖后近四个月,当从近期各大媒体的报道来看,称花瓶卖家至今还未收到拍卖款项。

  这几天艺术品拍卖之后不付款的情况屡见报端。最近的一次就是去年12月20日,《浮生六记》卷五佚文《册封琉球国记略》(《海国记》)原件等五册约160页《钱梅溪手稿》,拍出1325万元天价。但随后买家就“人间蒸发”,正当拍卖行准备重新拍卖的时候,又传来了原买家已和公司签订分期付款协议,且付清了700万元的一半拍卖款,并承诺5月1日前付清剩余款项的消息。

  股市低靡,楼市受控,艺术品市场应运而兴。特别是中国拍卖市场进入“亿元时代”之后,我们就经常可以看到拍卖市场上诞生一个个天价。但“制造”天价容易,拍品交割就并非易事了。对此,业内人士表示,这纯粹是中国拍卖行迁就的结果。在中国拍卖市场,买家已经习惯于延期付款。拍卖行枉顾拍卖法规,迁就买家,很大的原因是不敢得罪大客户,不敢把那些很有实力的大买家拒之门外。拍卖行是一个中间机构,买卖双方都是他的客户,这个时候无法两全,不敢得罪买家就只能得罪卖家。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从近年来的市场上来看,这些天价拍品的未交割,还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原因。有些投资者想钻商业模式的空子,进行冻结标的物的行为。特别是一些买家,希望通过媒体的跟踪报道,使得拍品的“曝光率”更大,也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秘密。

  这样的炒作,对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绝对是有百害而无一益,有关部门对此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拍卖法》中已经对于这种拍而不买的情况,有了明确的处罚条款,只是因为拍卖行的顾忌而没有很好地履行。对于行业协会来说,应该切实做好对于国内拍卖行的监管。同时,有关监管部门则应该对于海外艺术品在国内的流通也进行监管,特别是警惕一些天价艺术品通过金融手段份额化之后,让更多的普通百姓来埋单。 杨羽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