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王羲之故居发现古墓 疑为夭折王子冥婚(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4月28日 07:48 中国新闻网

考古人员在清理古墓 考古人员在清理古墓 古墓小新娘的骨骸 古墓小新娘的骨骸

  尘封千年的豪华墓葬,安葬着三个未成年的幼儿,极尽奢华的陪葬品,诉说着1700年前一个王子高贵的夭折,离奇诡异的考古发现,揭开了一个没落王朝的皇室悲歌。

  2003年4月30日,临沂市王羲之故居的扩建工程,正在紧张地施工,工人们在对大雄宝殿的东配殿地基进行挖掘。趁工作的间隙,几个人凑在一起闲聊,有人将手中的工具随意地支在地上,钢钎竟然在这个工人的脚下戳出了一个深不见底的洞口。考古专家随即介入,一个掩埋于地下的巨大秘密即将重见天日。

  墓葬形制确定皇族身份

  凭借多年的经验,专家从暴露出来的土层判断,这是一个古代墓葬,一场抢救性发掘立即展开。

  在王羲之故居内发现的古墓,是否会和传奇色彩浓郁的王氏家族有关呢?作为东晋第一大豪门,王氏家族的墓葬还从未被发现并证实过,这个曾经无比辉煌的家族在漫长的历史中只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传说与想象。

  考古队在清理墓门前面的空地时,发现了一些红色的痕迹,这一发现令在场的考古专家立即警觉起来,因为这些人为涂抹的红色印痕,很可能预示着这个陵墓有着更加复杂的身世。

  根据《太平御览》的记载,用铁矿红粉涂地,是天子陵墓的规格。

  王氏家族在东晋时期虽然属于显赫的名门旺族,但是并没有权力享受皇室墓葬规格,看来王氏家族并非这个墓葬的主人。这个有着红粉涂地的高规格墓葬到底属于什么人呢?

  带着这个巨大的疑惑,考古专家指挥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打开了厚重的石门。

  古墓为地下砖砌建筑,分左右两室,都是长方形,拱形券顶。开启石门,进入墓室,单墓室东西横宽3.8米,南北纵长4.6米,高3.4米。

  墓葬使用的青砖,是由精土烧制而成,建筑成型后,砖砌的表面还进行过细细的打磨,这也再次证明墓主人有着非比寻常的身份地位。 

  这个墓分成东西两个室。两室墓大部分都是前后室,前室上供,祭祀的,后面是搁棺材的。这个墓挺怪,就东西两个室。

  让专家们好奇不已的是,放置陪葬品的墓室地面并不平坦,而是从墓室边缘开始,向墓室中心弧面隆起,呈现出龟背状。这是一种极其罕见的墓葬地面处理方式,把墓室地面做成中间凸起、四周落下的龟背状,是要把棺椁和陪葬品放在凸面顶端,避免墓室渗水的影响。如此高规格的墓葬形式,进一步证明了专家此前的判断,墓主人必定是举足轻重的皇族成员。

  随后的发现让专家们睁大了眼睛:厚厚的尘土掩盖下,陪葬的器皿发出隐约的金色光芒。随后,考古人员共清理出250多件各种陪葬品,有金器、玉器、铜器、漆器等。

  在这些漆器上,专家发现了“大康七年”、“大康八年”、“十年”三个纪年,古代“太”与“大”时常通用,“太康”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的年号。墓主人与这位两晋时期的开国皇帝,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推论墓主人可能是司马氏

  发现墓葬的临沂一带古称琅琊,太康元年,也就是公元280年,西晋皇帝司马炎分封他的叔叔为琅琊王,此后在整个西晋时期,这一支皇室成员一直生活在临沂一带。专家分析,墓葬的主人必定与琅琊王有关。

  让专家感到兴奋的是,被封琅琊王的这一支司马氏皇族,命运与同样生活在临沂的王羲之家族息息相关。

  公元317年,就在西晋王朝,被来自于北方的少数民族攻灭的一年之后,偏安临沂的琅琊王司马睿,在王氏家族的护佑下,渡过长江,在今天的南京建立了东晋王朝。

  王羲之的祖父王导,就是辅助司马睿登上皇位的东晋第一宰相。因为王氏家族在东晋政治中的巨大影响,王家的庞大势力几乎可以与东晋皇室平起平坐,当时在民间,曾经流传“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

  由此可见,早在司马睿任琅琊王时期,皇族司马氏和王氏家族不仅关系密切,在地理位置上也非常接近,今天重新扩建后的王羲之故居,也许远远超出了当时的规模,把原本司马氏家族的家族墓葬也涵盖在内了。

  种种证据都将墓主人指向了皇族司马氏,那么墓室当中到底埋葬的是这一家族的谁呢?随着墓室一点点被清理出来,接下来的发现,却让经验丰富的考古学家遭遇了他们考古生涯中最为奇特诡异的景象……

  三具幼儿骸骨

  2003年5月8日,墓室外围的陪葬品已经清理完毕,考古专家准备打开东西两个墓室当中的棺木,此时,一系列让人意想不到的发现接踵而来,墓葬的主人变得更加神秘而离奇。

  专家在西侧墓室里发现了一个小小的棺椁,一具幼儿的骸骨奇迹般地保存完好。棺木长2.3米,宽0.6米,东西向横置于墓门口。专家推测棺木最初放置在龟背地面的顶端,数千年间墓室内的积水使棺木漂移到了现在的位置。

  棺内的幼儿骨架头东脚西,身材纤细矮小,从骨骼判断,幼儿的头骨上右侧门齿乳牙已落,恒牙尚未完全长出,专家由此判断,幼儿正处于换牙的阶段,年龄顶多在五六岁的样子。

  在这个幼儿骨骼四周,散落着大大小小的陪葬品,依稀残存的头发上,还插着两枚金簪和两枚金钗。

  在幼儿骸骨的胸部清理出散落的43颗金珠子,这些串起来应该是佩戴在幼儿脖子上的金项链。

  在这个幼儿骸骨的左右手腕上,还各戴一副金手镯,手镯附近散落着几个金铃铛。

  在死者交叠的双手上共发现有11枚金指环。胸前放着金子和煤精石雕刻的小动物,用于穿线佩戴。

  此外还有翠珠、带钩、带扣等等,仅仅身上佩戴的饰品就已经极尽奢华。

  可以说,这个五六岁就夭折了的儿童享受到了非同一般的厚爱。

  考古队员打开相邻的东侧墓室,让人震惊不已的是,东墓室里竟然是更小的两具木棺,一具东西横置于墓门口,另一具斜置于墓室西北角,两棺皆长1.2米,宽0.4米。棺木里面两具幼儿遗骸,大的不过两岁,小的是个不足周岁的婴儿。

  按常理推测,三个幼儿不可能同时病死,而墓室中又没发现二次下葬的痕迹,显然三个人是同时下葬的,那么这些极有可能是源自于一次极不寻常的事故。

  由于骨骼太过细小,一千多年来腐化严重,东墓室里的两个幼儿只能隐约看出人形。幼儿遗骸的手腕上也都带有金镯,周围散落着各式精美的陪葬器物。在这个规模庞大、建筑考究的墓室中,埋葬的竟然只是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墓室和棺木中还拥有如此众多的陪葬品,这在考古上是前所未闻的。

  在挖掘过程中,西室中的随葬品明显比东室多,而且更为精致、贵重。另外,西室死者身上佩戴的黄金制品远多于东室两个死者所佩总数。

  很显然,西墓室中那个五六岁的儿童,应该是这个墓葬中最重要的人物,他很可能就是琅琊王司马氏的皇室成员。

  由于死者年龄过小,骨骼发育不完全,医学专家无法从骸骨准确判断三人的性别。

  原本指望打开石门就能破解的疑云,不仅没有消散,反而因为三个幼童的出现,而越加匪夷所思。奢华的陵墓和大批珍宝,陪葬的却是夭折的幼童,离奇的墓葬背后,隐藏着1700年前那个古老的西晋皇室怎样的秘密呢?

  三具幼儿骸骨里,西墓室当中的那个年龄最大,专家推测其年龄在五六岁。

  中国古代,死者不满八岁被称为无服之殇, 按礼死后只以瓦棺装敛,埋在园内就算了,不能按成人之礼埋葬。但这座墓葬不但规整,而且有着丰富而精美的陪葬品,墓主人的身份一定非同小可。

  古墓中没有二次下葬的痕迹,专家推测,三个孩子当中只有一个是真正的墓主人,而其他两个则是给这位皇室王子陪葬的。

  冥 婚

  从东西两间墓室的格局来看,这明显是一座双墓室的合葬墓,在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中,只有夫妻才能合葬。比如在汉代,汉晋时期,大约16岁女孩子就可以结婚。但这三个人加在一起都不够16岁。

  这让专家想起一种诡异的古老习俗――冥婚。父母为还没成年就死去的孩子找一个已死的异性合婚,两家因此而成为“亲家”,俗称结阴亲。

  专家推测,这座诡异大墓的主人很可能是司马家族夭折的王子,年幼的他通过冥婚取得了如此厚葬的权利。

  在西墓室的一个角落,专家发现了随葬的三把铁刀,猜测西墓室中埋葬的可能是男性。

  此时,有专家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西室里的尸骨纤细矮小,发掘时有金镯子、金指环仍套在上肢骨和手指骨上,更有金笄和金簪插在残存头发上,显然应该是个女孩。

  在《太平御览》中,专家找到了这样的记载:“皇太子纳妃有金钏两双。”由此专家推测西室中五六岁的幼童是个女孩,而金钏,也就是金镯子,很可能是小小新娘嫁给王子成为王妃的实物证明。

  《太平御览》中还有这样的记载,女孩幼年时出嫁必须佩戴金笄,西室女孩头插金笄是以“成人礼”婚嫁的实物证明,而仍然套在女童手指骨上的十一枚金指环更是成婚时才有的信物。

  按照男左女右的规矩,女孩葬在了西侧墓室,那么小王妃为什么会有本该男子使用的兵器呢?

  在《晋书》中有明确记载:妇女可以佩戴兵器。这让陪葬武器的疑惑得到了合理的解释。

  在刚刚打开墓室时,由于西侧墓室的陪葬品不仅数量多,而且精美异常,曾经一度让考古专家以为这位正在换牙的5岁孩子才是墓室主人。但是

  现在看来,这个穿金戴银的小姑娘,不过是司马皇族为夭折的儿子娶的冥亲。这位娃娃鬼新娘到底有着怎样神秘的背景,竟能拥有比两个皇室王子还多的陪葬品。

  小小新娘,想必有着足以媲美皇室的显赫身世,像个真正的王妃一样,拥有皇室丰厚的聘礼和父母倾囊而出的陪嫁。

  东墓室两个王子中,谁才是她真正的夫君呢?

  叔侄合葬

  专家希望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找到蛛丝马迹:公元317年,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定都南京后,封自己的儿子作了琅琊王,但不曾想这个只有18岁的儿子,于封王的当年就死了。

  于是只能由孙子司马安国继承了爵位,但不曾想这个还未满一岁的琅琊王也于次年死掉了。按规定分封的诸侯王死后必须埋在封地,专家推测,夭折的琅琊王司马安国应该就葬在今天的临沂。

  几个月后,皇帝最心爱的小儿子司马焕身患重病,为了给他冲喜,皇帝封他做了新的琅琊王,谁曾想受封的当天,这位琅琊王司马焕就病重而亡,死时不满两岁。

  东墓室中的两具幼儿尸骸,与《晋书》中记载的司马焕与司马安国极为吻合,而且两位短命的琅琊王,死亡时间,前后相差不过几个月。专家推测,东墓室的主人很有可能就是他们。

  叔侄俩同葬一墓,即使是在平常人家也是极不寻常的事,更何况还是皇室贵族。出现这种不合礼仪的事情背后,有怎样的原因呢?两位先后夭折的王子中,谁才是这场冥婚中的小新郎呢?

  真 相

  据《晋书》记载,皇帝司马睿特别钟爱儿子司马焕。在其死后,不但营造陵园,而且为他娶了阴亲,此事引起了臣属的不满。

  有大臣上书指出“建造陵墓要花费琅琊国一年的国库收入,实在是太浪费了”,批评的就是司马焕的墓葬。

  谏文中还提到:“开始时只是在山陵上草草安葬了司马安国,后来才把他迁到小叔叔司马焕的旁边,将不同辈分的两人埋葬在一起实在不合礼仪。”那么,皇帝司马睿坚持这么做的动机又是什么呢?

  专家的推论揭开了三个儿童骸骨的关系,东墓室中室两个夭折的王子,司马焕和他的侄子司马安国,而西墓室中的女孩,则是司马焕娶的冥婚。

  我们可以想象,晋元帝司马睿在自己的儿孙接连夭折的打击下,几近崩溃的边缘。这个软弱的皇帝,朝政大事自己无法做主,但在如何安葬自己的爱子这件事上,他决定不顾臣子的激烈反对,坚持为夭折的王子司马焕娶了冥亲,并为他修建了豪华的陵墓。也许是为了让儿子死后不再寂寞,他将原本薄葬的孙子与儿子葬在了同一墓室之中。

  今天,发生在1700年前的皇室风云已经消散,只剩下离奇的墓葬,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乱世中不寻常的一幕。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