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山居图》:360年的合璧期待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27日 07:35 中国文化报

  《富春山居图》:360年的合璧期待

  《富春山居图》合展的意义,已然大大超越了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

  5月18日,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剩山图》交付台北故宫博物院;6月2日,它将与位列台北故宫博物院“十大镇院之宝”的《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合璧展出。从2010年3月14日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一句“画是如此,人何以堪”开始,历经“火焚”“生离死别”的《富春山居图》的合展牵动无数海内外华人的心。历经了360多年分隔,现在,历史将翻开新的一页。

  这得益于两个博物馆联合推出的“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展览计划6月1日至9月5日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举行。展览共有展品83件,其中祖国大陆有12件。

  平阳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

  被誉为“画中兰亭”的《富春山居图》在中国水墨山水画上的地位一如书法界的《兰亭序》。即便分成两部分,每部分也是无价之宝。

  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剩山图》,宽30余厘米、长6米,但只是中心处有横51.4厘米、纵31.8厘米的一幅古画,其余为题跋等。长卷引首处有4个大字“富春一角”。这“一角”不足全作1/10,却也是浙江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另外9/10的画作,横636.9厘米、纵33厘米,被称为《无用师卷》,在稀世珍宝以百万计的台北故宫博物院,也位列“十大镇院之宝”。

  浙江省博物馆此前展出《剩山图》的展板介绍:

  《富春山居图》纸本水墨,高一尺余,长二丈四尺,是中国古代水墨山水画的巅峰之笔,被誉为中国山水画长卷“第一神品”。图绘富春江两岸秋初之景。开卷描绘坡岸水色,远山隐约,接着是连绵起伏,群峰争奇的山峦,再下是茫茫江水,水天一色,最后则高峰突起,远岫渺茫。山间丛林茂密,点缀村舍、茅亭,水中则有渔舟垂钓。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层次分明,大片的空白,乃是长卷画的构成特色。笔墨上已显然取法董源、巨然,但更为简约利落。山石的勾、皴,用笔顿挫转折,随意而似天成。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幅黄公望晚年艺术进入自然浑成化境的巨作,经历了漫长的创作过程。

  黄公望(1269—1354),本名陆坚,幼年被永嘉(今浙江温州)一位叫黄乐的老翁收为义子。黄乐初见他时说:“黄公望子久矣。”于是改名黄公望,字子久。黄公望在题识中多次署名“平阳黄公望”,平阳恰恰就在温州。黄公望曾出仕元朝,一度受连累入狱。出狱后,他当了道士,道号“大痴”,从此云游四方,以诗画自娱,并曾卖卜为生。年过五旬后,黄公望在富春江畔隐居,潜心学习山水画,终开创元明清文人山水画新路子,位列“元四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之首。

  至元四年(1267年),79岁的黄公望应好友无用禅师之邀,在富春江畔的山居南楼开始做此长卷。因为常云游四方,只得“逐旋填札”,以至“阅三四载未得完备”。

  焚毁、分离、蒙尘和鉴别

  《富春山居图》创作完成后不久,无用禅师如愿收藏此作。但谁也没有想到的是,这幅画从此开始了600多年的颠沛流离。

  在经历诸多藏家后,明成化年间,画家沈周得到该画,却在邀人题词时被窃。沈周只好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图》。这也成为《富春山居图》摹本之滥觞,据统计,此后陆续出现的摹本有10余种。

  明万历年间,画家董其昌得到该画,但不久后就卖给宜兴收藏家吴正至。1650年,吴正至之子吴洪裕临终时,要把《富春山居图》火焚殉葬。幸好,“其从子吴静庵疾趋焚所,起红炉而出之”。但画卷已断裂去前面五尺许;画中被烧出数个连珠洞,并断成一大一小两段。被烧毁的五尺,为富春江口出钱塘的景色,城楼隐约、平沙无垠;之后,是峰峦云树,坡石起伏。

  当时的古董商人吴其贞将烧焦的部分重新接拼后,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为了掩盖后半段画作的火烧痕迹,切割了原本位于画尾的董其昌题跋挪至画首,拼接合一。因是焚毁后所剩,得名《剩山图》,归吴其贞收藏。另外一段损坏严重,修补较多,但仍是一幅恢弘长卷,归吴静庵收藏。因跋中写明是为“无用师”所作,故得名《无用师卷》。

  从此,《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

  1669年,《剩山图》被大收藏家王廷宾购得,并辑入《三朝宝绘册》,此后辗转于各藏家之手,长期湮没无闻,直到1938年秋天为大鉴赏家吴湖帆发现。

  《无用师卷》的命运稍显搞笑。

  1745年,乾隆得到一幅《富春山居图》,认为该画“笔墨苍古,的是真迹”;次年,乾隆又得到一幅《富春山居图》,但认定“特仿本之佳者耳”。这幅作品却是《无用师卷》真迹;此前乾隆得到的是明末文人临摹、后人伪造的,因题款说是为“子明隐君”而画,于是该画被称作《子明卷》。《无用师卷》随后在清宫内府安放了187年。

  1933年,故宫的重要文物南迁,包括《无用师卷》、《子明卷》在内的万余箱珍贵文物分5批先运抵上海。当年,鉴赏家徐邦达在库房里看到了这两幅作品。《无用师卷》上明显的火烧和修补痕迹、《子明卷》不合规制的题款位置,引起了他的注意。经考证,《无用师卷》“恢复名誉”。

  1935年,故宫藏品赴英国伦敦参加展览,吴湖帆任审查委员并负责整理展品,初见《无用师卷》真容。这也为他日后辨认出《剩山图》提供了基础。正如书法家沈尹默为《剩山图》所题:“其后幅久归清内府,晨岁余与湖帆共预故宫博物馆审查书画之役得寓目焉”。

  1938年秋,吴湖帆看到了上海古董名店汲古阁的老板曹友卿带来的一幅残卷,并用家中珍藏的青铜重器周敦换来残卷。由于此前有《无用师卷》真迹的审看经验,经过比对,吴湖帆确定这就是《剩山图》。《富春山居图》是用6张宣纸拼接起来的长卷,每张纸的连接处都有骑缝章。如《剩山图》和《无用师卷》连接处的上端,就盖着一枚吴正至的白文方印。虽然经过不同藏家的装裱、截边,《剩山图》比《无用师卷》窄了1.8厘米,但两段画卷合一时印章仍严丝合缝。画作中间的一处火痕,恰好就在骑缝章之下,两段画作各半。

  此后,《剩山图》被吴湖帆藏入他的“梅景书屋”。他为此有了新的号:“大痴富春山图一角人家”。

  360年后的两岸聚首

  1948年底,《无用师卷》被运至台湾,后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1956年,吴湖帆将《剩山图》长卷以5000元的价格出售给了浙江省革命文物管理委员会。

  1993年,上海电视台与台湾华视联合举办中秋晚会,把这件传世名作在电视屏幕上拼接起来。

  1999年7月13日至21日,在当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创作地富春江畔,30多位海峡两岸知名书画家联手临摹了《富春山居图》长卷。

  2005年,浙江省博物馆得到台湾方面的反馈:《剩山图》先去台湾展览,《无用师卷》来大陆展览的事先不谈。

  2009年,两岸故宫博物院在台北合办“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这是两岸故宫博物院60年来第一次合展。这也成为《富春山居图》合璧展出的一个契机。

  2010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何水法提议让“分居”两岸的《富春山居图》回归故里合璧展示。当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与台湾记者交流时一句“画是如此,人何以堪”,让闻者无不动情。

  当月20日,浙江省博物馆“山水之间——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与馆藏明清山水画”开展,《剩山图》50余年来第4次公开展示,而且时间长达3个月。此前最长的一次为10天,最短的仅1天。

  同一天,来自海峡两岸的9位山水画家在富春江畔将《富春山居图》临摹于长卷上,试图补全原图的残缺部分。与此同时,以整幅画卷为蓝本的《富春山居图》特种邮票在浙江富阳举行了首发仪式。

  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由内地和港澳台画家共同创作的《新富春山居图》初稿初现真容。

  两岸分置国宝多

  像《富春山居图》这样分置两岸的国宝还很多。

  如代表中国书法艺术最高水平的“三希堂”法帖。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其子王献之的《中秋帖》、其侄王珣的《伯远帖》因被乾隆藏于“三希堂”而得名“三希堂”法帖。《快雪时晴帖》随故宫文物南迁,后到了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秋帖》和《伯远帖》1951年被以50万港元的价格从拍卖场带回北京。(文/简飞)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