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贡艺术冷热不均 折射我国非遗保护困局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7日 11:51 新华社

  以唐卡、泥塑、堆绣等为代表的青海热贡艺术,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热贡艺术各门类的发展存在“冷热不均”的现象。有的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出现炒作、工业化等倾向;有的却缺乏关注,显现后继无人的尴尬。

  专家指出,这一现象,正折射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过热和过冷都可能对非遗艺术造成伤害,我国非遗保护亟须探索更加科学化的道路。

  唐卡:繁荣下的隐忧

  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吾屯村的一个宁静院落里,唐卡绘制大师西合道即将完成他的新作。这种起源可追溯到吐蕃时期的艺术,所用颜料全部来自天然的矿物和植物,如金箔、珊瑚、朱砂、大黄等,因此成像后能历经千年而不褪色。

  2009年,唐卡与堆绣、泥塑等以“热贡艺术”的名义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热贡,在藏语里的意思是“金色的谷地”,指的就是坐落在青藏高原东缘群山环抱中的小县城同仁。

  近年来,随着“藏族艺术文化热”的兴起,唐卡,这种原本仅在藏传佛教寺院和信众家中悬挂的宗教卷轴画,也逐渐成为艺术收藏的新宠和馈赠亲友的礼品。据一些画师介绍,目前,一幅好唐卡少则几万多则几百万元。“想起我年轻的时候,一幅很好的大师画的(唐卡),也就几十块钱。”鲜明的今昔对比,令西合道大师颇为感叹。

  唐卡画师娘本开设的“热贡画院”,在当地颇有名气。不仅有许多弟子跟着他学艺,画院的作品更是早已走出青海,走向海外。“就是在2006年至2008年期间,唐卡的价格翻了几十倍。”娘本说。他说,这两年很多外地人甚至外国人专门上门来求购唐卡,同仁的唐卡制作迈向“订单式”的生产模式。

  畅销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唐卡行业。据统计,仅同仁地区,画师10年间就由不足200人增长到2428人,吾屯、郭麻日、年都乎等几个村子现在几乎是“家家有画室,人人是画师”。唐卡绘制技艺更是由传统的师徒相传,到大规模进入学校课堂,以及列入农牧民技能培训内容。

  但是在这种繁荣背后,以次充好、广告色替代矿物质颜料、漫天要价等问题却渐渐浮现。“市场繁荣后,最让人担心的是唐卡的质量。”同仁县文化广电局局长娘毛才让说,粗制滥造和假冒伪劣与旺盛的市场需求有很大关系。近年来,一些急功近利的画师用廉价的广告颜料代替昂贵的天然矿物颜料,这样的唐卡买回去不久就会逐渐褪色,根本无法长久保存。

  “以前的画师首先要学经,绘制前要精心揣摩、打好腹稿,才能动笔勾勒线条。现在的人从电脑上下载底稿、复印,直接上色就行。一幅图稿能用几十次、几百次。”黄南藏族自治州文体广电局副局长、民间文化艺术协会主席卡则加说:“现在很多画师可以说是信口要价,动辄几十万、几百万。还有很多艺人不安心绘画,在村子里收购唐卡,再卖到外地去赚取高价。”

  高价刺激一些画师寻求更有“效率”的做法——“流水线”制作。“就像工厂的分解作业,每个人就负责一部分,机械化劳动。”卡则加说,这样的东西不知道是作品还是产品。“令人十分痛心。”卡则加忧心忡忡。

  泥塑、堆绣、木雕:被冷落的艺术

  记者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年都乎村采访时,一场风雪不期而至。在泥塑大师夏吾角家狭小的院子中,他的两名弟子正在飘落的雪花中给一些泥塑上色,院中的窗台上散摆着一些塑好的作品,大师本人却并不在家中。“今天天气太冷了,不能做泥塑,大师就出去了。”夏吾角的弟子桑杰加告诉记者。这名23岁的藏族小伙跟随大师学艺已经五年了。

  传统的热贡泥塑、木雕等艺术融入了藏、汉、土等多民族文化元素,风格自成一派;这里的堆绣则利用刺绣、剪堆技艺制作,以工艺复杂而著称。同仁县旅游局工作人员朱艳梅告诉记者,目前,夏吾角大师本人的泥塑作品售价可达千元以上。虽然如此,这一价格与唐卡相比仍然相差巨大。在同仁当地,跟随大师学习泥塑的人大约有二三十名,这与唐卡技艺进学校,大规模培训的状况更加无法相比。

  而其他热贡艺术堆绣、木雕的处境与泥塑相类似,也备受冷落。朱艳梅说,说到唐卡大师,老一辈的有西合道、更登达吉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新一辈的有娘本等传承人,可以说是一脉相承;但是说到泥塑、堆绣、木雕等其他热贡艺术,值得称道的传承人则寥寥无几,出现断层的局面。

  “我非常关注热贡艺术,也带过不少客人到艺术大师的家中,但是除了泥塑大师夏吾角、堆绣代表人还贡,其他艺术门类的大师级人物非常缺乏。”朱艳梅说,与唐卡的人才辈出相比,这些艺术的传承存在问题。

  另外,很多艺术领域的技艺也在逐渐消失。“以堆绣为例,据记载,过去的精品必须要做到‘缝制如画’,各部分的转接要非常流畅,要求相当高超的技艺,但是现在恐怕没有几人能做到了。一些堆绣甚至根本不是手工缝制的,而是用胶贴上去的。”朱艳梅说。

  卡则加告诉记者,如果说热度太过对唐卡艺术造成了伤害,那么其他热贡艺术则遭到了冷遇。很多人对唐卡技艺趋之若鹜,却不愿意学习泥塑、木雕等。其中的原因除了唐卡的市场火暴外,还有一层原因是木雕、泥塑被认为更多的是体力活。

  “我和很多年轻人聊过,他们不愿意去挖泥、砍木头,觉得这是体力活,又脏又累,不像唐卡那样体面。”卡则加说。同时,重视和宣传中的厚此薄彼,也使得公众对这些艺术缺乏了解。

  非遗市场化不能失去本真

  专家指出,青海同仁地区热贡艺术的“冷热不均”折射了我国非遗保护的现状——在面临失传和市场化之间蹒跚而行。非遗保护亟须探索出科学保护、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中央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新十年,如何形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体系,在追求经济发展和保护“非遗”的本真性之间取得平衡成为非遗保护的重中之重。 

  对此,中国文化部副部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指出,目前在非遗保护中,一些地方仍然缺乏科学保护意识,重申报、重开发、轻保护、轻管理,保护措施不落实,甚至出现超负荷利用和破坏性开发。而这些都对非遗造成伤害。

  对此,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说,在不失掉其本真性的前提下,可以鼓励“非遗”项目走向市场,这样不但给“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也会让更多的普通民众感知它、接受它。同时也要警惕对“非遗”项目的过度开发和利用,防止过度的市场化对非遗项目造成破坏。要很好地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两者不可偏废。这需要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练出走“平衡木”的绝技。

  黄南藏族自治州文体广电局副局长、民间文化艺术协会主席卡则加建议,对唐卡这样已经走上市场化道路的非遗,要制定完善的规范,通过编制科学的规划,保护其最本真的东西,引导其健康发展。对于后继无人的非遗,则要加大投入和宣传力度,在遵循自身发展的规律性的基础上,为其发展注入活力。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