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行长被24亿伪金缕玉衣骗贷不敢报案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09日 11:00 世华财讯
“金缕玉衣”骗贷事件,不仅反映了银行信贷监管系统的巨大疏漏,其背后还隐现了不断深陷现代社会“金钱怪圈”的学术圈。
那些文物专家们或许并未想到,自己的一个草率鉴定居然会牵扯到“骗贷”数亿元的巨额贷款诈骗案。也是因着谢根荣巨额贷款诈骗案的案发,公众才得以见识到这一轻松高效的“鉴宝”过程。
一起巨额贷款诈骗案透露出惊天秘密:原故宫(微博)博物院副院长等5名顶级鉴定专家,为骗子自制的“金缕玉衣”开出24个亿的天价评估。建行两位行长由此轻信了骗子的经济实力,发现被骗贷6个多亿后不但未报案,还继续为其违规提供资金4个多亿,导致银行最终损失5.4亿多元。
这起假文物骗贷事件,一方面露出了银行信贷监管系统的巨大漏洞,另一方面露出来的是“伪专家”的“马脚”。在这一“事件”中,表面上唬人的是“骗子”,实际上却是给假“金缕玉衣”披上“权威鉴定”结论外衣的知名专家。
尽管专家口口声声称“签字谈不上什么风险”,但事实上,他们明白自己做的事情压根不是学术,也深谙自己签字的威力,所以才会在将破碎玉片“脱胎换骨”为“金缕玉衣”后叮嘱谢根荣,“这东西不能拿去交易,否则犯法”。可见,他们十分清楚谢根荣花费几十万元评估费找他们的真正目的,否则怎会做出这般殷殷嘱托?
“专家”或有被“利用”的因素,但谁能保证这些出卖良心的“评估和鉴定专家们”,之所以敢于拿自己的“一世清誉”去“隔着玻璃看金缕玉衣”,不是因为这些鉴定费来的轻松?他们心里很清楚对于评估或评价后果的承担基本为“零”。这恐怕既是现实生活中为什么一些专家敢于“睁眼说瞎话”不考虑后果的主要原因,又是对部分专家群体道德沦丧、公信尽失的现实折射。
相比这些为了骗取鉴定费的假“专家”,那些在收藏市场上具有一定威望的真专家所做出的评估,其危害更加。近年来,艺术品拍卖市场天价频出,亿元拍品更是成为了市场关注的焦点。然而,伴随着这幅热潮却是鉴定队伍鱼龙混杂,导致鉴定证书满天飞,制售赝品的不法分子有恃无恐,广大收藏爱好者深受其害,艺术品鉴定市场正在遭遇“信任危机”。在今年“3.15”晚会上,揭开了艺术品鉴定的“黑幕”:只要给出鉴定费,价格低廉的普通瓷器就能摇身一变成为价值连城的宝贝。大量的无良专家、被“金钱砸晕”了的专家,成了进一步加深这场危机的“推磨的鬼”。
骗贷版“金缕玉衣”不仅是这场巨额贷款诈骗案最大的推手,更是学术圈陷入现代社会“金钱怪圈”的表现,进一步来讲,也是社会道德整体滑坡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