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成都艺术生态区攻略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11月08日 09:42 新浪收藏 微博
陈 默
成都,既是四川省的省会,也差不多成了当代艺术“四川现象”的代名词。因为影响国内外的许多川籍艺术家,要么是长期驻扎于此,要么是从这里出发在外地发展,并时常来回穿梭。不管走到哪里,“川人”情结却是难以割舍的。在中国当代艺术的进程中,“四川力量”,始终以它多元的面貌和生动的活力,显示着不同反响的人文价值和艺术魅力,并成为本土十分重要的艺术资源库。这种“力量”的形成,既有历史人文积淀的原因,也有地理位置原因,更有由生存状态决定的社会内质构造原因。千百年来,这里与世无争,民风淳朴,散淡平和,自在繁衍,形成了与其他地区绝不相同的人文存在版本。“四川”艺术家的深度,在于强调人文关怀,注重生命体验,并把它们当作关注国人生存现实和存在境遇的必然追求。这种重内心体验、提升内在精神、张扬思想价值的艺术特征,是四川艺术群体的魅力所在。“四川”艺术家的广度,在于植根这片丰厚博爱的人文土壤,融合全球化的优质精神资讯和来自各方的有益营养,提振基于创造的文化自信,整合多种创新力量,开拓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艺术发展之路,积累不断丰富的当代图像财富。“四川”艺术家的包容,在于既不守旧排外,也不夜郎自大。兼收并蓄,良性循环。同时,宽厚博爱、尊老携新的美德传承,使得艺术人才成长有序,继往开来。这里介绍的7个艺术生态区,便是成都当代艺术生态的生动写照。
(一)
老蓝顶艺术区(机场路太平寺机场侧)
2003年8月,周春芽(微博)、郭伟、赵能智、杨冕4位艺术家,将成都机场路旁太平寺机场侧的一排闲置厂房租下来,将其作为自己的工作室。因该厂房是以蓝色铁皮为顶,所以命名“蓝顶艺术中心”。由于4位艺术家的进入,使这里迅速成为成都乃至全国的当代艺术的一大看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后有罗发辉、舒昊、何多苓、吉磊、阿龙、屠洪涛、唐可、徐牧原、黄明进、廉学泯、刁毅、肖克刚、夏羽、许力、李熙、符曦、郭燕、陈胄、刘石、王胜强、晓野、大猫、吴娱、邓先志、罗应龙等艺术家入住。随后,“蓝顶”呈扩张之势,从最初4位艺术家入住的A区,到后来不断衍生出的B区、C区、D区、E区,如今已有50余位艺术家进驻蓝顶,并带动了其它艺术区的陆续出现,成为继北京之后,中国第二大艺术群体聚居区。同时,这种由过去艺术家的散居到今天的群聚,是中国本土当代艺术转型期出现的文化趋向。它一改过去体制外艺术家零散纷乱的“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和艺术态度,转而寻求一种更便于沟通交流、更便于提高创作效率的居住方式。无独有偶,这种方式几乎在北京和成都同时出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它的存在合理性,也在提醒人们,不能用既往的思维惯性方式来看待我们所面临的新课题和新问题。在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网络无孔不入的商业社会里,艺术的生存和发展,必定与其有着合理的共振关系,也会对应出现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形态。由此而论,蓝顶艺术区的创立,是在新时期出现的重要文化现象,已经引起了业界的足够重视。同时,它标志着“川籍”艺术家集团强势亮相新纪元的开始,并将在业内早已公认的区域学术优势整合,进而爆发出更强的集体艺术人格力量。从这个艺术区开始,在几位著名艺术家的携领下,一批批年轻艺术家正健康成长。这里常年各种展事及活动不断,艺术氛围持续火热,艺术气场强化,艺术影响远播,这里逐渐成为批评家、策展人、画廊、机构、藏家、媒体们关注的焦点。“蓝顶”,已经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界的一个关键词。
【附:该区又分作ABCDE 5个小区,租金高低不一,约每平米6-9元\月。】
(二)
新蓝顶艺术区(三圣乡荷塘月色二号坡地)
原本汇聚了几十位当代艺术家的机场路旁太平寺机场侧老蓝顶艺术中心,遇到了继续扩大发展的瓶颈。在三圣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周春芽、何多苓、赵能智、郭伟、郭晋(微博)、杨千、罗发辉、杨冕、阿龙、吉磊、屠洪涛、李胤、唐可等14位艺术家自筹不菲的资金,在荷塘月色景区修建工作室,于2009年1月12日落成,命名为“蓝顶艺术中心二号坡地”。在景区紧邻荷塘的坡地位置,一幢幢颇具当代建筑风格和个性十足的艺术家工作室已经落成。它不仅极大地改善了艺术家的创作与生活条件,也大大提升了成都艺术群落的文化品味,并成为成都当代文化的新地标。而在老蓝顶艺术中心,艺术家们的创作及各项活动仍然有序进行,他们和二号坡地新蓝顶的艺术家依然是一个整体,大家的交流、沟通、学习仍然会继续,并会在一个更大的艺术气场里,共谋发展进步。由于新蓝顶的良好环境和超强人气的吸引力,像郭晋、赵能智、杨冕、杨千等长期居住在北京的艺术家也来到了这里,使这里的艺术家阵容更加强大。事实上,一个地方的艺术区建立不难,但要生存有序,并形成亮点和磁场向外界扩散影响,却非易事。这也是在全国各地风起云涌地出现那么多艺术区,生存下来者寥寥的基本原因。这其中有三个重要前提不能忽视:一是要有深厚的人文历史积淀和包容的胸怀;二是要有杰出艺术家的内聚力与影响力;三是远离政治和商业中心的散淡平和的精神文化氛围。而这三方面成都的分值最高,因此艺术区的繁荣当在情理之中。另外,从2009年6月开始,已经有小满、白东亮、郑黎黎、谢正莉、张立涛、蒲浩淼、候熙、邓丰、赵静、曾朴、黄亚娜、朱可染、余佳、吴江涛、董洁、李刚(微博)、李果、木兮等60多位青年艺术家,在新蓝顶附近的栀子街69号“和祥瑞苑”租用电梯住宅楼套房,在那里开始艺术创作,与新蓝顶遥相呼应,共同发展。补记:自2010年初开始,在新蓝顶二号坡地以南直线距离约1公里的庙山村(也称四号坡地),成立了蓝顶青年艺术村,目前一期已有王玺、罗逸、田亮、刘也、伍刚、许耘、张小危、李飞霖、杨丙亮、杨明、胡屹、郝明明、贺娟、徐术科、徐欣、蔡丽辉、罗子丹等40多位青年艺术家入住,二期也将开始入住,形成“大蓝顶”艺术生态的又一大亮点。
【附:新蓝顶工作室属自建,故无租金。但有租地及物管费不等。另外,青年艺术家在新蓝顶
附近的栀子街69号和祥瑞苑租用的工作室,租金(含物管)每平米约5-6元\月。蓝顶青年艺术村的租用费与前者相似。】
(三)
北村艺术区(新都区宝光寺侧)
继成都“蓝顶艺术中心”之后,2008年1月,另一个当代艺术聚落群出现在成都市的北面,这就是“北村艺术区”。“北村艺术区”由马一平、何多苓、刘勇、刘虹、王承云、王龙生等著名艺术家以及批评家陈默(微博)发起,川音成都美术学院油画等相关系为后盾,由艺术家利用现成大框架厂房改建而成。围绕艺术院校形成艺术家工作区,已成为艺术在当下的一道独特风景,这在北京的中央美院花家地、四川美院的黄桷坪等地,均能找到实物例证。依靠美院建艺术区的一个明显优势是:整合学院的教学、创作资源,以及丰富的人力资源,做强做大学院品牌,并带动艺术创作和市场的同步发展,进而促进学院教育的不断进步。该艺术区位于成都市新都区宝光寺旁的西北村,距川音成都美术学院(新区)6公里,一期总面积8000平米,由6间超大型厂房及周围的38间平房组成。目前已经有何多苓、刘勇、魏延、胡宁、曾朴、尹峰、杨铭、廖洪明、张国强(微博)、焦波(微博)、程毅、刘炜、胡歌平、尹宜生、张迎善、薛博文、吴江涛、董洁、李刚、李果等50多位艺术家签约入住,并且队伍还在继续壮大。入住者除发起的几位著名艺术家外,其他为来自川音成都美术学院和居住在成都的艺术家,以及一些外地慕名而来的艺术家。该艺术区目前与新都区政府的相关部门进行战略合作,探索艺术院校与艺术区建设的多种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够看到由院校加艺术区的合作模式带来的新景象,在互动与互相促进中,各自的良性发展是值得期待的。
【附:该区目前租金每平米约4元\月。】
(四)
浓园艺术区(簇桥乡外环路侧)
沿着成都武侯大道新苗村生态绿化走廊,穿越外环线桥洞,一个闹中取静的浓园艺术区呈现在眼前。它是由成都浓园文化艺术传播有限公司开发并建设的艺术原创基地,于2006年10月正式落成。浓园现占地约160亩,共有建筑70余幢,园内90%以上为绿化景观,近10%的建筑与茂密植被形成了和谐的生态环境。走进浓园,映入眼帘的是郁郁葱葱的数百种植被,生机盎然的奇花异草,诗意般的池塘,感受着与自然相融的雅致与芬芳。这个艺术区的最大看点是生态优势,是在绿树成荫中或统一修建、或艺术家自建形成的形态独特的艺术区。由于其自然环境和市政建设环境条件的几乎惟一性,空气洁净度和氧气保有量均远远高于市中心区域,故也很难找到与之比对的艺术区个案。目前这里有程丛林、邱光平、孟涛、吴学均、梁平、李如碧、王念东(微博)、吕华、程硕、徐鹏、胡俊涤、辜静、田丰、何敏、王毅、梅斌、蒋雨、张勇、杨寒梅、吴泽军、高玉金、曹阳等近百位艺术家入住。作为一种由自然生态与艺术生态互融的开发模式,这里的环境附加值无疑处于优势。他可能成为一个有价值的借鉴范例,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模式的艺术区建设,提供有益的经验。
【附:该区目前租金每平米约12-15元\月。】
(五)
西村艺术区(青羊区贝森路)
西村的全称是西村Lifestyle Center。名为“西村”,与纽约的“东村”相对。具体地址在成都市青羊区贝森北路1-5号,总占地面积50365平方米,由贝森投资集团公司、贝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迈伦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策划和发展,著名建筑师刘家琨进行建筑总体规划设计,于2009年2月正式落成。是集原创设计、制作、交易于一体,具有完整市场链的一个充满活力、积极开放的文化艺术聚集区。整个西村项目将分三期进行建设和经营,最终将建设包括了艺术品空间、艺术设计工作室,及其相关行业生活、办公空间等在内的10多万平方米、低容积率的综合性建筑群。西村艺术区由栗宪庭担任总顾问,聚集了包括周春芽、何多苓、刘家琨等在内的众多国内当代艺术和设计行业的最优秀艺术家、设计师组成最优秀出色的顶级艺术专家委员团队,为西村的建设和发展,乃至各个艺术设计环节,包括活动的组织等进行严格把关,出谋划策,力保西村在艺术设计领域的原创性和高品质地位。该艺术区由于运作方式的特立独行,也同样很难找到相似的案例。而事实上,贵为“艺术”的艺术区,本就不该有相同的范本。它如同艺术创作一样,面貌与人格精神的独立,是艺术永恒的追求。
【附:该区由于其定位目标的不同,尚未有租金信息。】
(六) 高地艺术区(双流县万安镇)
成都“高地艺术区”,位于人民南路南延线“麓山国际”南端,地属双流县万安镇高饭店村。该村养老院门前的大广场,是双流县一年一度的“粗粮节”会址。在该广场东面有一静谧的荷塘,围绕它形成一个由村民自建的大框架结构建筑群。以川大艺术学院教授、著名海归艺术家何工为领军人物的“高地艺术区”,于2009年4月宣布在此成立。同时,该艺术区的成立,已经引起四川大学校领导的重视,加大了关怀与参与力度,并期望这里成为教学与创作互动的基地。由于其野生幽静的环境、淳朴和谐的民风、低廉的房租价格,吸引了不少艺术家的注意。目前,已有苏聪、杨方伟、苏素芬、王睿、曾妮、杨来雁、周欣、熊薇、李伯忠、冯翰平、史苏尧、周韬、刘真、狄青、唐宇、姜勇、谢平、杨威、蒋鹏、曾辉等三十余位艺术家落户于此,并仍呈扩张之势。该艺术区是继成都蓝顶、北村、西村、浓园之后,在成都南延线上的又一生态艺术区。它的最大亮点是,艺术区出现在一个地道的农村场镇,鸡犬相闻,阡陌纵横,果香飘逸,禽鸟汇群。在生态农业被广泛重视的今天,生态艺术岂有不发展的理由?独立、自由、原创,是艺术家们的基本学术宗旨。散散淡淡生活,诚实守德做人,开心自在艺术。与周边的田园农户相映成趣,认真播种管理,何愁来年收成?
【附:该区目前租金每平米约3元\月。】
(七)
粮仓艺术区(龙泉驿区洛带古镇)
粮仓艺术区,位于成都市东面约20公里的龙泉驿区洛带古镇老街上,该镇以客家文化著称于世。其原址是上世纪60、70年代洛带镇的商品粮集散地,它与当地的民众之间有着浓厚的生活情感联系。由龙泉驿区政府牵头立项,四川齐盛实业集团具体实施的“粮仓艺术区”,于2009年9月正式改造完成,“粮仓”华丽变身为“LOFT”艺术区。该艺术区由齐盛艺术馆、学术交流中心、艺术家工作室群组成。首次原创艺术系列活动在2009年国庆节其间隆重推出,包括有方力钧(微博)、周春芽、何多苓、罗中立、何工、王承云、张小涛、杨千、罗发辉、赵能智、王音、丁乙、沈敬东等百位艺术家参加的《“极地张力”:北京、成都、上海当代艺术名家邀请展》,引起业内轰动,吸引了大量的民众参观。由老粮仓改造出来的极具“LOFT”风尚的艺术空间,具有流动性、开发性、透明性等当代文化特征,呈现出一种后来者居上的良好发展势头。张小涛、邱光平、郭燕、曾妮、梁克刚、肖克刚、廉学泯、赵弥等12位首批入驻粮仓艺术区的艺术家,拉开了艺术家创建工作室群的序幕。当然,与成都的其它几个艺术区相比,“粮仓”显得比较另类。这里完整保留了旧粮仓的建筑样式,甚至灰墙、青瓦、梁架、门窗、标语、陈设等等,皆一应完好。这种在“现成品”基础上延伸改造的艺术区,没有太多可比性。人们没有理由不对其能持续红火寄予厚望,同样也对其创出自己的特色充满期待。
【附:该区目前系初创,租金情况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