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品天价频出 另类投资疯狂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3月03日 08:56 《金融博览•财富》

  ○ 策划/本刊编辑部

  股民们还在为究竟选择哪一只股票才能在“漫漫熊市”中更为抗跌而疑惑时,当过去几年只涨不跌的房价不再坚挺时,另一个领域的投资却异军突起,持续升温,成为新兴热点,那就是艺术品投资。

  艺术品在我国是一种古老而崭新的投资消费形式。说其古老,是因为早在几千年前的汉、唐时期,艺术品就已成为商人投资的对象。而今,随着富豪人群逐年增多,当别墅、名车、高尔夫和游艇已不能再成为中国新贵们炫耀财富和品位的道具时,艺术品开始吸引他们的目光。昂贵的艺术品出现在豪宅里,那些被赋予了各种意义和解读的艺术品,随着新贵藏家们的介入而开始价格飙升。

  据国际权威研究机构报告,2000至2010年的十一年间,中国艺术品投资实际增长率约为387%。艺术品投资市场的春天,已经悄无声息地来了。

  根据英国艺术市场联合会(BAMF)发布的报告,中国的艺术品交易额占全球市场的23%,仅次于美国的34%,高于英国的22%。在艺术品收藏领域,中国实现了“超英赶美”。

  早在2007年,中国民生银行在其发布的《艺术品银行业务发展研究报告》中便已提出:“国内高收入阶层中有超过20%的人群有收藏习惯,他们大约可将超过其财产1%的部分投入到艺术品收藏。假设全国个人储蓄16万亿元总额中有50%属于高收入阶层,则意味着,至少每年800亿元资金在理论上是可以用于艺术品的。”

  那么,艺术品投资的收益如何?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所有被交易一次以上的艺术品的价格指数创造了约11%的年收益率。这个收益率超过了股票指数、债券等众多投资工具,在中国,2010年以来的艺术品投资收益率更是远远高于这个数字。如今在中国,艺术品投资不是在跟CPI赛跑,而是在与火箭比拼超音速了。

  每年的春拍、秋拍自然是艺术品收藏大展异彩的时刻,但是,参与艺术品投资的路径正在迅速增多:艺术品信托、艺术品基金,甚至争议良多的艺术品“股票”,艺术与金融的融合显得如此自然而紧密。

  略显疯狂之态的中国艺术品市场,难免让人联想到近20年前的中国股市——缺乏有效的政府监管、过分投机、市场操纵和欺诈现象大量存在。资本逐利的本性让艺术品投资市场显得有些急功近利,短期炒作现象层出不穷;艺术品鱼龙混杂的现状让投资者防不胜防,赝品、伪作层出不穷;行业潜规则无视投资者利益,丑闻不断……所有的一切,都让投资者感到艺术品投资市场这汪水“太深了”。

  艺术品投资,究竟仅仅是一场“金钱游戏”,还是一种平衡投资的新理财方式,甚至是生活方式呢?

  去十年,所有被交易一次以上的艺术品的价格指数创造了约11%的年收益率,超过标准普尔500大盘股指数和其他绝大多数的资产类别,包括债券和日用品,艺术品对冲通胀的作用再次被强调。于是,在“跑赢CPI”这个问题里不断纠结的投资者们面对房产不断调控、股市不断探底而愈发有限的投资渠道,开始扎堆挖掘艺术品市场上的投资绿洲。

  秋拍余热未退,春拍又举槌。

  每年的春秋两拍,究竟缔造了多少天价神话,没人统计过。短短两年内,中国艺术品市场就完成了由低迷向复苏再狂飙突进的过程,中国艺术品市场迅速挺进“亿元时代”,向人们发出了“梦幻时代”的信号。艺术品为何变得这么贵?人们真切、真实的感受唯有疯狂——疯狂的价格,疯狂的竞拍者,疯狂的游资爆炒,疯狂的制假、售假乃至拍假。

  价疯--天价频出

  如果你还对艺术品拍卖的千万元价格瞠目,不得不说你“out”了。

  拍品“点石成金”,即使在爆出天价后,一些作品仍会在短期内有3到5倍甚至10倍的价格飙升。艺术品行业的“亿元时代”早已不是梦。

  2011年秋拍艺术品与直线上扬的春拍艺术品市场相比显得较为复杂,尽管受经济危机与藏家谨慎观望的影响,拍品频频流拍,但中国艺术品总成交额仍超过400亿元,同时高价区间作品从数量上相比春拍并无减少,高价纪录频频产生。据雅昌艺术市场监测中心不完全统计,截至2012年1月5日,在2011年秋拍中,中国艺术品拍场上最贵的10件作品总成交额共计21.74亿元,高于2011年春季拍卖的19.52亿元,增幅为11.37%。

  高价纪录不断产生的背后,不难看出近些年艺术品市场的热情过度高涨。艺术品投资行为已经演化成一种投机行为、冒险行为、炒作行为、纯粹的商业行为。

  面对如此火爆的艺术品市场,未来走势将如何?是仍将维持现在的上涨还是会出现价格的理智回归?对于这一点,即使是艺术品圈内最精明的投资者也感到迷惘。

  链 接

  2011年中国艺术品秋拍亿元榜单

  1.元代“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在澳门中信以3亿港元起拍,6.8544亿港元成交。其堪称为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绝品佳作,像这样的青花梅瓶全世界只有3件,一件收藏于江苏省南京市博物馆,是该馆的“镇馆之宝”,一件仍在海外下落不明,此次上拍的是其中一件。

  2.徐悲鸿创作于1951年的作品《九州无事乐耕耘》,作品为徐悲鸿晚年的代表作,在北京保利以2.668亿元的价格成交,打破了徐悲鸿作品的拍卖纪录。

  3.傅抱石作品《毛主席诗意》册页(八开),在北京瀚海2011秋拍庆云堂书画专场中以2.3亿元成交,创下其个人书画作品拍卖新纪录。

  4.齐白石作品《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于2011年春拍出4.255亿元后,其1931年创作的《山水册》册页 (十二开),又以1.9435亿元成交。

  5.一件清乾隆六十年“白玉御题诗‘太上皇帝’圆玺”,在北京保利以1.61亿元成交。

  6.吴冠中创作于约1973-1974年的《长江万里图》,在北京艺融以1.495亿元成交,成为2011年秋拍唯一一件过亿的油画作品。

  7.明永乐“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纹梅瓶”,在香港苏富比(微博)2011年秋季拍卖会以1.68亿港元成交。

  8.王翚作品《唐人诗意图》手卷,在中国嘉德(微博)2011年秋拍中以1.265亿元成交。

  9.王时敏1647年作品《仿各家山水册 册页》 (十开),在中贸圣佳以1.2075亿元成交。

  10.元代《崇真万寿宫瑞鹤诗唱和卷》手卷,在北京匡时(微博)2011年秋拍中以1.102亿元成交。

  人疯--收藏大军激增

  一面是不断被刷新的各项艺术品拍卖价格纪录,另一面是艺术品投资“全民化”浪潮迎面而来。这个曾经在普通人眼中高深莫测、遥不可及的市场,如今华丽高调地出现在大众面前,并凭借其难以抵挡的高回报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国财富人群。国际艺术品拍卖公司佳士得伦敦分部发言人马修·帕托姆表示,最近两年在该拍卖行的艺术品竞拍中,中国买家竞拍总额增幅高达94%,再加上艺术品投资基金的强力参与,使这个群体涉足艺术品投资的人数越来越多。收藏研究会曾做过一个调查统计,在2000年的时候,中国民间的收藏者约为2000万人。目前,估计民间收藏大军数量已增加到1亿人以上。

  投资者多了,投机者更多了。艺术品市场上掷千金得万金的故事比比皆是。一堆基金,几个煤老板,几个涉此领域不深的新人或是一些无知无畏的人,对价格多少毫不在意,在他们看来,最贵的就是最好的。

  过去活跃在拍卖会上的多是有家学传承、知识积累的收藏家,近两年的拍卖市场,收藏家、行家不再一统天下,在近两年的拍卖会上,多了很多生面孔。传统藏家多被“边缘化”,最活跃的往往是“生面孔”。这些新面孔大量涌入,又往往不按常理出牌,且出手凶猛,他们大多出手阔绰且盯住场内估价最高的作品,迅速抬高了部分艺术品的价格。

  这让以前活跃于拍卖市场的传统藏家根本没法下手,许多艺术品拍出的价格已经到了让传统藏家无法承受的地步。这些“行外人”加入到这个市场中来,多没有对艺术品的真实价值进行辨别,只是一味跟风炒作、盲目追涨。

  炒疯--游资出没

  能将几百万元的藏品炒到上亿元,这本身就已经脱离行情,带了十足的博彩、套利的意味。

  如此热闹的投资场景和飞涨的价格看起来并不陌生。从2009年开始,大蒜、绿豆、生姜、苹果等农副产品,都被资本炒了一把,轮番出现了短期内的大幅涨价。

  这些被炒作的农产品有着一些共同的特征——容易被资本控制。艺术品同样具备这样的潜质。短短两年时间,一幅花鸟写生的价格就可以翻10倍,而增值10倍左右并不是在少数藏品身上才会出现的个别情况。事实上,近年来,整个收藏市场,都上演着让收藏者惊叹的疯狂普涨。正常的收藏买进卖出的周期一般会是两三年,因此行情不会出现眼下这种短期暴涨的局势。老玩家们深深感受到这场汹涌而至的艺术品投资热潮。

  推动这个亿元时代提速到来的力量来自外界。

  “热钱出没”,请注意!游资已经战略性侵入。金融市场低迷,对于游离在股市和楼市之外的游资具有“致命诱惑”。游资的介入犹如一针“兴奋剂”,助推艺术品投资市场行情全面上涨。

  市场传言,来自温州、山西的投资“军团”都已挺进艺术品投资领域。从2010年开始,诸如山西煤老板、温州炒房团已开始大举进入艺术品投资领域。据说,浙江排名在前的民营企业大多有巨额收藏,数量质量甚至超过了博物馆馆藏。目前,仍有大批浙商云游在海外搜宝,一旦有合适目标,很快就会大手笔扫货。近两年来,国内几大拍卖公司在全国仅有的三四场巡展目的地中,加上了山西太原。

  “假”疯--“三假”司空见惯

  赝品横行是艺术品市场疯狂中的另一乱象。

  投机心理滋生了古玩市场价格虚高、赝品泛滥乱象,制假、售假、拍假等现象早已司空见惯。一枚假翡翠戒指的色彩可以用硫酸、明矾等化学颜料渗入;采用深埋地下(埋在猪粪池边的地底)和烟熏等方法,就可仿造出一般玩家都分辨不出的古瓷,但价值可以翻上千倍万倍……对更多涌向艺术品市场的投资者来说,遭遇风险远比“捡漏”获利的概率大得多。

  “草”可以当“宝”卖,这背后蕴藏着炒家及制假者算计玩家的各种“阳谋”。在拍卖界,几乎无人敢拍胸脯保证绝无假货,再牛的藏家也有“打眼”的时候,这似乎正在成为天经地义的造假盾牌。

  这样的例证在近年来屡见不鲜。一系列艺术品市场乌龙事件捅破了“专家”这层神秘的窗户纸。无论是在画廊市场还是在拍卖市场,“假拍”和“拍假”事件都时有发生。先是将赝品假装拍卖,造成赝品已被市场承认的假象,再第二次把赝品拍卖出去。知假拍假、虚假成交、天价炒作等拍卖乱象已经到了成灾的地步。

  知情者透露,2010年秋拍中,价格上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近现代中国书画作品就有一定比例的赝品,且已不是个别现象。正因为纯投机型新手的进入,为高价赝品找到了土壤,也助长了泡沫的出现。“买假不退”的行规限制,也让众多普通投资者在买到赝品或仿品时只能“哑巴吃黄连”。 ■

  链 接

  近年“拍假”事件

  2011年10月,著名艺术家、目前国内当代艺术品拍卖最高价纪录保持者张晓刚(微博)通过微博“打假”,称北京传是拍卖公司将于2011秋拍推出的张晓刚作品《小女孩》并非其本人作品,张晓刚在微博中指出,“这幅画一看就是一件很拙劣的赝品,画得真烂,也好意思来混拍。”

  2011年9月,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首届研修班的10名学生联名举报,于2010年7280万元拍出的徐悲鸿油画《人体·蒋碧薇女士》为他们的课堂习作,模特乃一个农村女孩,不是徐悲鸿夫人蒋碧薇,但这幅油画由徐悲鸿长子鉴定。

  2011年9月,“金缕玉衣”东窗事发。商人谢根荣找人自制“金缕玉衣”,10年前被5个“泰斗级”专家指为“出土真品”,估价24亿元。

  2011年8月,媒体爆出故宫(微博)博物院陶瓷专家杨静荣公开质疑“壶王”为赝品,一位民间艺人宣称自己有大概30个此类产品。

  2008年,一位藏家花200多万元买下吴冠中作品《池塘》,后经鉴定为伪作。收藏家将拍行和卖家告上法庭,但结果是由于不能证实拍行及卖家事先知晓该画作系赝品,法院驳回了原告诉求。

  艺术品为何变得这么贵?人们真切、真实的感受唯有疯狂。

  ○ 文/王庆武

分享到:
网友评论
电话:4006900000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